(一)沂沭断裂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rec=16&run=13

该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著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在山东境内的区段。南由江苏入
境,经郯城北至昌邑入渤海,纵贯山东中偏东部,平均走向17°,长达330公里。断
裂带北部宽40余公里,南部宽20公里左右。南北两端被第四系覆盖,露头断续长达2
40公里。是山东最主要的深断裂带,主要由4条主干断裂组成。自西而东依次为  
-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安丘-莒县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图1-1)。
它们共同组成了中间为地垒,两侧为地堑的构造组合。主干断裂左行平移错距达
30~60公里。
1、  -葛沟断裂该断裂构成沂沭断裂带的西界,其西盘多为泰山群、寒武系、
奥陶系,东盘多为侏罗系、白垩系,控制了中生界的分布,总体显示为东盘下降的左
行压扭性断裂。可分三段:北段(昌乐  一带)走向10°~25°,倾向西,局部向东
,倾角60~85°;中段(昌乐高崖、沂水马站一带)走向10~28°,倾向东,倾角85°
;南段(沂水以南)露头差,仅在沂水八宝庄至沂南燕子湖一带出露较好,走向15~2
0°,倾向东,倾角67°左右。
2、沂水-汤头断裂该断裂总体走向15~20°,倾向西,倾角大于50°。其西盘多
为白垩系,东盘多为泰山群。总的显示为西盘下落的左行压扭性断裂,它与-葛
沟断裂共同控制了马站-苏村地堑的形成。
3、安丘-莒县断裂该断裂主要发育在白垩系中,走向10~30°,倾向东,倾角7
5°左右,断裂带宽100米以上,局部达4公里,是一强烈的挤压构造带。其南段在马
陵山西坡出露较好,断裂带宽20~100米,王氏组仰冲于中、上更新统之上,说明其
晚近活动明显。
4、昌邑-大店断裂该断裂构成沂沭断裂带的东界。它既是泰山群、土门群以及古
生界分布的东界,又是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五莲群、蓬莱群分布的西界。它
形成于太古代末期,控制了山东东西部绝然不同地块的沉积作用和主要构造,成为它
们之间的地质分界线。该断裂的北段往往以揉皱带形式出现,显示多次强烈挤压特征
;南段主断面局部清楚,走向10~30°,倾向西,倾角65~85°,挤压破碎带十分发
育,断裂带宽100米以上。该断裂于晚近地质期仍有活动,在莒县桥山东北水库坝址
附近切割了第四系,并使王氏组仰冲于中更新统之上。该断裂与安丘-莒县断裂控制
了安丘-莒县地堑的形成。
沂沭深断裂始现于太古代,中生代活动强烈,以张性正断活动和张扭活动为主,
其东西两侧断裂下沉,形成北北东向近平行展布的马站-苏村地堑和安丘-莒县地堑,
充填了大量白垩系地层。中部则断裂隆起形成汞丹山地垒,其上泰山群广泛出露。白
垩纪末至早第三纪时期,该断裂带表现为强烈的挤压活动,大部分隆起处于剥蚀状态
,唯其北端下沉,形成潍坊断陷,接受了早第三纪早期沉积。晚第三纪时期,一方面
沿主干断裂有大量玄武岩喷发,另一方面潍坊断陷随同其周围的鲁北及渤海地区一起
下沉,接受了上第三系沉积,自此该断裂带的南北差异渐趋明显,其东西边界作用大
大减弱。第四纪以来,该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成为山东地震的最大源地之一,自
公元前70年至今,有记载的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过5次,其中1668年郯城8.5级地震造
成的破坏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