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棕壤的地理分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rec=154&run=13

棕壤集中分布在省内酸性岩为主要母岩的胶东丘陵及沭东丘陵地区,包括烟台、
威海、青岛等市及临沂地区的莒南、临沭、莒县及潍坊市的五莲、诸诚等县。在鲁中
南山地丘陵区,因酸性岩与钙质岩类、黄土交错存在,致使棕壤与褐土呈镶嵌状复合
分布。面积总计为2559.30万亩,约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4.09%。
棕壤分布区内为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土壤水分状况东部为湿润型,鲁中地区
亦有半干润型。东西差异,使东部棕壤形成过程强度大于西部。成土母质主要有各种
酸性岩(花岗岩、片麻岩等)、基性岩(玄武岩为主)及非钙质砂、页岩风化物的残积、
残坡积、冲积洪积物等。各种母质均不含游离的碳酸盐。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
陵、山前洪积平原及河谷高阶地等。潜水位在5米以下,除潮棕壤亚类心土层受潜水
作用外,潜水一般不参与棕壤的成土过程。原生植被是中生型落叶阔叶林,目前多为
耐旱耐瘠的赤松、黑松、侧柏等次生林。阔叶林以刺槐林为主,也有零星分布的栎林
。灌木及草类多为中生性的。
棕壤形成的特点是:明显的淋溶作用、淀积粘化作用及较强烈的生物积累作用。
人为耕种作用的影响表现也很显著。
淋溶作用使土壤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盐淋失,土壤趋向酸性。淀积粘化作用使风
化与成土中所形成的细小粘粒向下移动,在土体下部形成粘重的土层与粘粒胶膜。生
物积累作用主要表现为在较好的森林植被下,表层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
此外,棕壤还有漂白、潮化、侵蚀等附加形成作用及旱耕熟化作用。这些附加的
形成作用是棕壤分异为酸性棕壤、漂白棕壤及潮棕壤各亚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