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土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rec=150&run=13

山东省地域广大,成土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先秦时期
的经典著作《尚书·禹贡》,文内记述:“济,河惟兖州……厥土黑坟”;“海,
岱惟青州……厥土白坟,……滨海广斥”;“海,岱及淮惟徐州……厥土赤埴坟”。
按现代土壤学观点分析,秦代以前,鲁北地区应以黑土或黑垆土分布为主;泰、鲁、
沂山地以北地区的“白坟”相当于现在所称的褐土与潮土,滨海地区为盐土;鲁中
南地区的“赤埴坟”应为棕壤或更近于红色土。
现代山东土壤地理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民国24年)5~6月,中国实
业部地质调查所的周昌芸等与美国土壤学家梭颇(JamesThorp)赴山东进行土
壤考察,并于次年在《土壤专报》第14期发表《山东土壤纪要》专论,开现代山东土
壤地理研究的先河。文中对山东境内土壤分布、分类、土壤与作物关系,以及各地区
土壤特征予以概述,并首次提出“山东棕壤”名称。之后分别以中、英、日文相继转
载,影响深远。
1940年,王筱程在《农学》3卷3-4期上发表《山东土壤与农业分布之情形》一文
。1944年,日本人三好政筹等在《华北土壤的类型研究》上发表《关于山东省千佛山
和河北获鹿县的类似黑色石灰土土壤》一文。
50年代以来,山东土壤地理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范围涉及土壤调查、制图
,土壤分类与分布,土壤分区,土壤资源利用、改造与保护等多方面,成果报道、论
文著述众多。
1952年,为编制全省农业生产五年计划,由省农林厅主持,组织省水利厅土壤调
查队、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及有关地区,对全省土壤进行勘察,并于1953年编
印《山东土壤勘察资料汇编》,将全省土壤划分为粘土类、壤土类及沙土类;又据土
壤颜色划分出淡棕土、棕色土、灰棕土、红棕土及灰色土等。在鲁西平原地区还划分
出盐碱土,在山地丘陵地区划出残积土等。资料汇编中还附有1/100万山东土壤分布
略图,1/20万的鱼台、金乡、梁山、单县、郓城、寿光、莘县、高青、清平等县土壤
图,1/15万沂水、蒙阴土壤路线图,1/10万掖南、平西县间荒滩概图,及1/5万文登
专区南海滩土壤概况图。
1955年,苏联土壤学家柯夫达(V.A.Kovda)赴济南地区考察,后在其1960年出
版的《中国之土壤与自然条件概论》中,将济南地区土壤定为“淋溶褐土”。自此,
山东将褐土从原“山东棕壤”中划出,并定为独立的土类。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与山东水利厅土壤队及农业科学院土
壤肥料研究所协作,在开展华北平原土壤调查中,调查了山东省鲁西、鲁北平原地区
。治淮委员会与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协作开展的淮河流域土壤调查,包括了鲁南部分
。1961年出版的《华北平原土壤》,将鲁西-北平原地区的土壤划分为浅色草甸土、
盐碱土等。
1957年,山东水利科学研究所与农业科学研究所协作,进行盐渍土调查,编撰的
《山东省盐渍土形成、分布与改良利用》,对鲁西-北平原及滨海地区盐渍土分类、
分布规律及形成过程进行详细论述。同年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与山东省农林厅协作
,对打渔张灌区土壤进行了评测。山东省农林厅、水利厅、山东农学院合编的《山东
土壤概图》,以发生学观点,将山东省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浅色草甸土、潜育土
与盐碱土5大类型。
1958年,在山东省土壤普查办公室领导下,开展了全省第一次土壤普查,完成全
省1.26亿亩耕地普查任务,编汇了《山东省土壤志》及《山东省农业土壤图》。这次
普查总结了群众辨土、识土与培肥改土经验,丰富了基层分类单元与命名,全省土壤
共分为13个土类、37个土种。
1965年,山东水利科学研究所在齐河建立温聪河流域旱、涝、碱综合治理试验站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在禹城建立了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试验站,同时
对骨干排水河道进行大规模治理,总结出防治土壤盐渍化,必须遵循旱、涝、碱综合
治理的原则。
197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山东省农林局技术推广站组织了以生产大队为单位,
以地块为基础,以生产问题为中心的土壤营养诊断工作。1976年,由山东省农林局组
织有关单位撰写的《土壤普查与诊断》一书出版,统一了土壤普查与诊断的方法与标
准。1978年,山东省农业厅成立土壤普查办公室,开始主持领导开展全省第二次土壤
普查工作。1979年,土壤普查办公室组织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农
学院等单位,赴胶东、鲁中南等地进行土壤分类勘察,初步拟定《山东省土壤工作分
类暂行方案》,供各地市、县开展土壤普查参照试行。
1980年,山东省土壤普查办公室更名为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继续领导各地、
市、县进行土壤普查工作。同年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协作,组织山东师范学
院、山东农学院、山东大学等有关单位,开展了山东省山地丘陵地区土壤考察,除重
点研究土壤高级分类和土壤分布规律外,还重点总结了土壤利用改良经验。1982年编
写了《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土壤》(初稿)发至基层,提供给正在开展土壤普查工作的地
、市、县作参考。1985年全省123个农业县级单位完成了土壤普查任务,原14个地、
市也基本完成资料汇总并陆续出版或铅印了各地、市、县土壤志和土种志。在此基础
上开始了省级土壤普查成果资料汇总。汇总成果包括《山东土壤》、《山东土种志》
、土壤系列成果图及土壤信息数据库等。同年对《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土壤》(初稿)进
行了较大修改、充实并正式出版。
根据山东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省土壤面积为18165.5万亩,占全省总土
地面积的77.03%。土壤类型有18个土类、35个亚类,分别归属于淋溶土、半淋溶土
、水成土、半水成土、盐碱土、初育土、人为土等土纲(表4-1)、(图4-1)。各类土壤
中以潮土面积最大,其次为粗骨土、褐土、棕壤等,分别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38.53
%、20.23%、14.66%与14.09%。石质土、砂姜黑土与盐碱土共计占全省土壤总面
积的9.08%。其他风沙土、红粘土、火山灰土、水稻土、菜园土,以及齐城故土等合
计仅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41%。
受环境条件及各种成土因素变化的影响,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异及区域
组合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鲁东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高地上,受暖温带湿润、半
湿润季风气候影响,分布有代表地带性特征的棕壤与褐土。鲁东丘陵区主要为棕壤,
分布比较单一,在沿海一带白浆土常与之镶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棕壤与褐土并存呈
相间分布,这与本区酸性岩和钙质岩呈复区分布的格局相一致。鲁西、鲁北黄泛平原
及山地丘陵区的河谷平原与盆地内,受埋深较浅的地下水及旱耕影响,分布有大面积
潮土。低洼地区发育有砂姜黑土。盐碱土主要分布在鲁西、鲁北平原及滨海地带,在
黄泛平原常与潮土呈斑状镶嵌,在滨海地带呈带状分布。平原及滨海沙质堆积物上常
有风沙土分布。红粘土即指裸露在地表的第三纪或第四纪残余的红色粘土,枣庄、滕
县、曲阜、济南、昌乐等地均可见到。火山灰土零星分布在火山口附近,蓬莱、昌乐
等地可见,通体为火山喷出物。人为培肥的土壤受人为耕作影响,菜园土集中分布在
城郊附近,水稻土分布在省内的老稻区,历史堆迭熟化的齐城故土分布在淄博市的临
淄区。侵蚀类型的石质土和粗骨土,主要分布在侵蚀比较严重的山地与丘陵的岭坡。
中山因海拔较高,生物、气候的垂直分异,导致了山地垂直带谱上有山地暗棕壤、山
地草甸土发育。鲁山局部洼地有小面积山地沼泽土分布。
土壤类型群体的组合受省内气候、地质、地貌及水文条件的制约,自东向西表现
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根据土壤区划原则可划分为:鲁东丘陵棕壤土区,鲁中南山地丘
陵棕壤、褐土土区,鲁西-北平原潮土、盐碱土土区,鲁北滨海平原盐土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