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水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rec=106&run=13

山东省东临海洋,地形复杂,雨量集中,河流比较发育,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
0.24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10公里以
上的计1552条,有70多条为干流和一级支流。在鲁中南地区,以泰鲁沂山地为中心,
形成向四面分流的辐射状水系。向南流的河流经江苏入海;向西流的河流分别注入
黄河和南四湖;向北流的河流除部分注入黄河外,多数独流注入渤海;向东流的河
流集水面积较小,均汇入南黄海。在胶东地区,以昆嵛山、牙山、艾山、大泽山等
为分水岭,形成南北分流的不对称水系。北流诸河流注入渤海和北黄海,大都源短
流急;南流河流汇入南黄海,集水面积相对较大。
鲁西-北平原区,地势平缓,在微倾斜的平原上,发育了众多的坡水性河道。黄
河以北平原区,河流注入渤海;黄河以南、南四湖以西平原区,河流汇入南四湖。
山东诸河分属黄河、淮河、海河、小清河及山东半岛水系。
山东省河川年径流量按全国统一的1956~1979年同步水文系列计算,多年平均为
264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172.2毫米。河川径流深在地区上的分布趋势与降水量
一致,但由于径流受下垫面的影响,年径流深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比年降水量大得多
。总的分布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鲁中南山丘区多年径流深达300毫米以上,鲁
西-北平原则只有30~60毫米。鲁东崂山和昆嵛山区亦达300毫米以上,而半岛北部则
为100~200毫米。省内径流深高值区比低值区大10倍以上(图3-1)。
山东省年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在年际变化上,丰水年与枯
水年水量相差悬殊,且平原地区年际变化大于山区。全省实测最大年径流量发生在1
964年,为690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6倍;1968年最小,为61.7亿立方米
,仅为平均值的23.4%;最大年径流量为最小年径流量的11倍还多。在地区分布上,
鲁北平原区诸河和胶莱河、大沽河等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之比可达数10倍甚至100多
倍,鲁东南及胶东东部各河径流量的倍比相对较小,一般不足10倍。径流量的年内分
配相差亦十分悬殊,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容易形成水灾;枯水期径流量很小,甚至干
涸断流。鲁东、鲁中南山地和鲁西南地区,年径流量集中在6~9月,一般占全年径流
总量的80~85%,最大月径流量一般出现在7月。黄河以北平原区和鲁中南山地以北
地区,年径流量集中在7~10月,一般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0~90%,最大月径流量一
般出现在8月。
山东河流除黄河干流外,多年平均含沙量大都在1~3公斤/立方米范围内。黄河
以北平原区,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3~1.2公斤/立方米;鲁中南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
,河流上游含沙量较高,多年平均含沙量一般都在2公斤/立方米以上,最大可达4.6
公斤/立方米,河流的下游平原区含沙量较小,一般不超过1公斤/立方米;南四湖以
西平原区,多年平均含沙量变动范围为2~3.5公斤/立方米。
山东省各河流天然水质与河水的补给来源有密切关系,各河流矿化度的变化规律
是:洪水期小,枯水期大;山区小,平原大。黄河以北平原区矿化度最大,多年平均
矿化度在437~1110毫克/升范围内,德惠新河白鹤观站多年平均矿化度达1110毫克/
升,为全省最高值。其次是南四湖以西平原区,多年平均矿化度为387~550毫克/升
。泰鲁沂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矿化度较小,多年平均矿化度大都在400毫克/升以下,
沭河支流浔河陡山水库站多年平均矿化度仅117毫克/升,为全省最低值。70年代以后
,因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药的污染,河流天然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性遭到破
坏,许多河流矿化度的大小随排污情况而发生变化。
山东省各河水温与气温变化一致,但水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均略小,全省各河流
月平均最高水温,除山东半岛东部诸河出现在8月外,其余各河均出现在7月。全省各
中小河流开始封冻时间,以徒骇、马颊两河下游地区最早,一般在12月中旬,其余各
河大都在12月下旬由北而南开始封冻。翌年解冻开河,以鲁西南最早,一般在2月上
旬开始,其余地区大都在2月中旬。
山东省湖泊多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南四湖为最大,东平
湖次之,其它还有麻大湖、白云湖和大芦湖,湖泊总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
山东省近代水文研究开始于民国期间。1915年督办运河工程局在大清河南城子、
大汶河何家坝、泗河金口坝、大榆树、鲁桥和运河济宁等处,设置了山东省第一批水
文站,进行水位、流量观测。此后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水利机构相继在卫
运河、黄河、运河、大汶河、沂河、沭河、小清河等河流,设立了水文站或水位站,
初步积累了一些水文观测资料。日伪统治时期,大部分水文站和水位站遭受破坏。
建国后,水文地理研究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9~1960年,山东师范学
院和山东省水文总站共同组织了山东全省的水文地理调查,对河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
均作了实地考察,撰写成《山东河流志》(未出版)。该志计41卷,约300余万字,内
容以主要河流为纲,分述其自然地理特征、河道、水文、水利工程、支流概况和对河
流开发利用的意见等。
1960年,山东省水文总站编制出版了《山东省水文图集》。该图集对全省的降水
、地表径流、泥沙等各水文特征值的地理分布,作了较系统的总结。1975年对图集进
行了修订。
山东省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于1980年3月开始进行,对全省的降水、径流、蒸
发、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泥沙和水质等作了调查和评价,较全面地揭示了这些水文
要素的地理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