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8&rec=44&run=13

  1942年1月13日,日本北支那华北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地质调查所技师佐滕光
之助使用日本波江野式地震仪,用48天的时间对新汶煤田张庄井田进行了一次地震
探矿,共设6条测线,每条设2~8个爆炸点,每点周围打爆炸孔数个至十数个,孔
深1.2~3.1米,共爆炸220次,受震点总数为968个,测点距离为20~430米,共用
炸药1478公斤,雷管604个。到1943年,日人又先后对淄博张店、新汶华丰、莱芜
安仙和峄县陶庄井田等进行地震探矿,并分别写出地震探矿报告。
  1956年8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地震勘探队在济南成立,
1958年3月又成立第二个地震勘探队,使用的仪器设备有从匈牙利引进的SZM26-53
型和SZM26-56型26道光点示波地震仪,苏联进口的钻机车和CNC-49型检波器,1964
年又调进1台苏制60道光点地震仪。1965年4月,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将山东省物探测
量队与安徽省物探测量队合并组成华东基建公司物探测量大队,下辖3个电法队、3
个地震队、3个测量队。到1968年,在山东施工的只有华东物测队地震三队。这一
时期,在兖州、滕县、济宁煤田的普查勘探中,地震先行控制构造,对于加快勘探
速度、提高勘探研究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山东石炭二迭纪和第三纪煤田具有
良好的地震地质条件,在普查阶段,地震先行控制测区的构造轮廓、地层产状、大
的断裂构造和复盖层厚度后再布孔验证,一般都取得了提高勘探精度、节约钻探工
程量、加快勘探速度、缩短勘探周期的效果。
  1970年,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队伍恢复重建,地震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提高很
快。1972年,渭南煤矿专用设备厂生产的TYDC-24型模拟磁带地震仪在山东试验应
用。该地震仪改变了同类产品传统的光点示波照相记录方式,动态范围大,稳定性
好,配合基地回放仪进行回放,大大提高了原始资料记录品质。1976年,又从石油
部调进1台四鼓六秒地震回放仪,建立了回放站。1978年1月,开始使用渭南煤矿专
用设备厂制造的TYDF-1型九鼓四秒模拟回放仪,基本实现了野外采集与资料处理的
“成龙配套”。工作方法由折射法、反射法单重连续观测发展到以反射波多次复盖
法为主的地震资料回收处理,大大提高了地震勘探地质效果。1973年确定新汶煤田
泉沟井田F7断层、1975年确定宁阳煤田东区F26断层时,因系低角度断层,
地质认识不清,均由地震确认,并被后来钻探所证实。1978年,济宁煤田二井田由
地震11个断点控制的八里营断层,按地震所定孔位钻探,不但准确地穿过了断层,
而且更好地控制了主要煤层。
  1980年,山东地震资料开始用计算机处理。1981年,在巨野煤田1500多平方公
里找煤范围内以2×4公里测网,基本控制了煤田的构造形态、主要褶曲轴向及其延
伸长度以及煤系分布范围,其中由地震引导施工的66个钻孔中见煤孔占96.96%。
1958-1984年,全省累计提交各类地质报告52件,完成物理点19.2万个,测线长
10469公里。据1974-1984年提交的综合勘探地质报告统计,由地震解释资料定案后
施工的验证钻孔,目的层深度误差小于30米的占94.9%,断层及煤层露头控制正确
的占86.4%。实践证明,不同密度的地震测网完全可以满足构造勘探中A、B、C级相
应程度的勘探精度要求。
  1985年,煤炭工业部地质局分配给山东1台法国制造的SN-338HR数字地震仪。
1986年,中日合作的济宁煤田唐口勘探项目,根据技术协定由日方提供1台美国产
DFSV型数字地震仪。到1987年,山东已有3台上述同类高分辨数字地震仪,实现了
地震仪的全部数字化,为扩大地震资料研究领域奠定了物质基础。
  1989年8月,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与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山东矿业学院、
地质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对龙口矿务局北皂煤矿海域进行地震勘探。其勘
探范围,北皂煤矿东界以西2.5公里,垂直海岸线1.2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到
1990年,海1井钻孔已施工420米,并揭露煤2底板。1989年11月,又用高分辨
数字地震技术在兖州矿务局兴隆庄煤矿第七采区查勘小构造,经过27天的工作,查
明了面积10平方公里内落差大于10米的断层,落差5米左右的断层在测线上亦有清
晰显示,每平方公里勘探费为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