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观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8&rec=204&run=13

  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随着开采深度和范围的扩大,破坏性的冲击地压不断发生。
1966年5月,当采深达到500米时,220采区上山小绞车道发出一声巨响,矿车跳起
将木棚梁子卡进约2公分深沟,轨道弓窿。这第一次冲击地压的发生,当时未被人
们认识,只做了填图记录,修复了毁坏的巷道。1976年3月,在水采煤柱巷道中又
发生破坏性更大的第二次冲击地压,泰安和枣庄地震台记录相当于里氏1.6级地震。
局、矿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次到现场分析讨论,初步认定是冲击地压现象,并有针
对性地采取加密棚子、打一梁三柱和使用U型钢支架等防范措施,但冲击地压继续
发生,且愈来愈烈,1977-1978年发生25次破坏性冲击地压。山东煤管局等有关领
导、技术专家、学者多次到现场召开技术分析座谈会议,论证、探讨对策,并正式
定名为“矿山冲击地压”,将《冲击地压观测与研究》课题列入1979年度省科委科
研项目,由枣庄矿务局、陶庄矿与山东矿业学院合作完成。经过3年的工作,取得
大量观测数据,提出避免相向采煤、采取多水道联合推进、多工作面交替采煤和空
帮掩护支架特殊支护方式等防范措施。1982年9月,又与北京煤炭开采研究所合作
进行《陶庄煤矿缓倾斜厚煤层坚硬厚砂岩顶板的控制》课题研究,购置波兰产岩音
微震观测仪现场进行观测,采取顶板注水软化岩石等措施。1986年,煤炭部又将《
陶庄煤矿冲击地压的预测与防治》申报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加
强管理,采用微机控制各种观测仪器,提高预报准确度;改革开采方法,改进采场
布置和回采程序,在免压区掘进回采巷道,同时采用煤体注水、卸压爆破、钻粉调
查和地音、微震观测系统,取得良好效果。1986年以后冲击地压事故由过去每年10
~20次减少到2~4次,冲击地压震级由最高3.6级降低到1.5级以下,冲击地压事故
基本得到控制,5年没有人身伤亡事故。该项目已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国家科技进
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