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8&rec=202&run=13

  50年代初,山东国营煤矿开始改残柱式为长壁式采煤法,布置合理巷道和开采
程序,并根据顶板情况,掘进工作面采用木支护或无支护管理顶板。采煤工作面,
淄博、枣陶一带煤矿采取矸石充填与木支护结合、新汶煤矿以水砂充填与木支护结
合方式管理顶板。
  1952年10月,山东矿务局制定《顶板管理方法若干问题》,规定采用密集支柱
大冒顶控制顶板的管理方法。采煤工作面一般使用戴帽木点柱、密集、丛柱、戗柱
支护,顶板松软破碎时使用框形木板棚、挑棚、木垛,坚持敲帮问顶,严禁空顶作
业,采煤面每推进两硐,按规程要求回撤两硐,缩小控顶距离,移动支柱时,坚持
先支后回;回柱时要用三角回柱法,由下而上,由里而外,先密集后单柱。每回1
组密集的最后5根柱子必须1人照明1人回柱,放顶线以外要回撤干净,严禁遗留柱
子。回撤顶板破碎压力集中的柱子,必须打好护身柱,后退路畅通无阻,并有专人
照明,如果顶板不易冒落要人工强制放顶。
  1954年4月,淄博矿务局洪山、奎山等矿试用苏式Cлг型金属支柱,1955年洪
山矿开始在掘进巷道推行水泥支架,1956年,西河矿试验成功倒楔式锚杆支护,为
60年代全省煤矿新支护用品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
  1964年5月28日,煤炭工业部提出全国统配煤矿要在一两年内实现质量标准化
的要求,6月,颁发了《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标准》、《采煤工作面质量检
查验收标准》。山东统配煤矿为保证采掘工程质量达到部颁标准,一方面大力推广
初撑力大、支护强度高的摩擦式金属支柱和水泥支架,一方面大搞工程质量标准化,
回采工作面实行拉线支柱,达到齐、直、牢固,仰卧一致,迎山有力,铰接顶梁架
设平正,铰接牢固;充填带做到充实足顶;掘进巷道一次成巷,临时支架要达到正
式支架质量标准,而且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矿务局由总工程师、矿由主管工
程师、工区配备专职顶板管理员负责顶板管理工作。矿主管工程师每周召开1次有
关人员参加的顶板管理会议,研究解决顶板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注意抓好采面
准备、初次放顶、周期来压、地质变化及工作面结束5个环节,按照煤炭部关于“
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推倒重来”的施工要求,严格采掘工作面质量管理,班班检查,
不合格工程不发工资,且坚决推倒重来。工程质量的提高,大大减少了顶板事故。
全省统配煤矿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1964年的50%下降到1965的
31%。
  70年代,各矿采煤工作面在继续搞好工程质量的同时,根据顶板条件,适当缩
小控顶距离,降低工作面压力。1979年10月,新汶矿务局制定《加强顶板管理二十
一条措施》,规定金属支柱定期试压,不合格的不准使用;每平方米支设数量大冒
顶采煤面不少于2根,水砂充填面不少于1根,带状充填面不少于1.2根;采煤工作
面支护取消见六回二的冒顶步距,最大空顶距离不超过4.8米,顶碎时缩小到3.6米;
排距为0.8米的工作面采取见五回一或见四回一的步距,消灭一次回两个档的方式,
以减小因回柱引起的旷顶冲击。
  1981年9月,省煤炭工业局针对全省顶板事故突出的实际,制发《加强顶板管
理的十项紧急措施》,要求金属支柱必须根根试压,不合格的不准下井使用;全部
换用液压升柱器,保证支柱初撑力;管好液压支架综采面,大力推广单体液压支柱
工作面。1982年初,重新颁发山东煤矿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审批及贯彻执行
办法,改变过去审查不严、责任不明的现象,严格执行每月1次的顶板分析会议制
度和每月3次的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同时,掘进工作面广泛推广光爆锚喷支护,
而且根据素喷、锚喷、加筋锚喷、挂网锚喷、金属支架锚喷等不同形式,选用普通
木锚杆、压缩锚杆、砂浆锚杆、摩擦式锚杆、水涨式锚杆、楔管式锚杆、快硬水泥
锚杆等不同锚杆。动压巷道使用一般U25、U36型可缩性钢支架。到1987年,全省统
配煤矿非木支护工作面达到230个,占在籍回采工作面的87.8%,其中单体液压支柱
工作面69个,占非木支护工作面的30%;非木支护巷道为2786公里,占在籍巷道长
度的89.8%,其中锚喷支护1148公里,占非木支护巷道长度的41.2%。
  1988年12月,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山东公司制定《顶板管理“十化”矿井标准》
:正规回采工作面支护液压化,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放顶墩柱化(丛柱化),回采工
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来压预报正常化,采煤工作面端头支护规范化,支
护设备(材料)检修试验制度化,采掘工程质量标准化,掘进工作面临时支护系列化,
巷道支护金属锚喷化,技术管理科学化,顶板管理知识教育正规化。各矿务局广泛
开展矿井顶板管理“十化”达标活动,提高了顶板管理质量,降低了事故率。1990
年,全省统配煤矿平均综采工作面和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个数分别达到18.88个和
80.07个,两者占平均在籍采煤工作面个数的51.56%;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
人数的比例由1989的35.5%下降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