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方法(建国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8&rec=142&run=13

古代,山东煤矿采煤方法单一,工具简单。明末,采煤业兴盛的枣庄和淄博地
区用切块采煤法,凿井至煤层即切块穿眼,视顶帮情况再在块中穿小眼,手工作业,
采掘不分,资源回收率极低。清代,出现较为完善的残柱式采煤法,沿煤层走向开
运输巷道,再沿煤层倾斜开数条巷道,巷道宽度:薄煤层2.5~3米,中厚煤层2米,
巷道两侧留10~20米的护路煤柱,然后将煤层切割成若干长宽10~15米的方形煤柱,
回采煤柱叫穿“采”,穿采有“一字”形和“十字”形两种,穿采煤硐2~4米,两
硐之间留有维护顶板的小煤柱,俗称“马腿”,一般不回采,采空区顶板任其自行
垮落,手镐刨煤,人拉筐运输。作业比较分散,一般一个片道布置5~8个煤硐,每
个煤硐配备刨煤工1人,拉筐工2人。主要工具是:镐,用以刨煤;锨,用以装煤 (
古代用刮板,系两块矩形木板,用时两手各持一板,刮装煤炭);筐, 荆条编制,
长1.2米,宽0.4米,用以运煤;袢,用麻绳编成,用以拖筐。采煤工俗称“镢头”,
拉煤工叫做“筐头”。煤层薄时,刨煤工要用蹲、仰、侧、卧不同姿式进行操作,
拉煤工要用两手持刮板往筐内装煤,用肩背着袢,拖着筐,弯着身,四肢伏地匍匐
拉煤。清初,博山孙廷铨著《颜山杂记》描述:炭层“高者倍身,薄者及身,再薄
及肩,又薄及尻,凿者趾,运者驰;凿者坐,运者偻;凿者螬卧,运者鳖行。”
1929年,中兴煤矿大槽煤采用前进长壁式充填矸石采煤法,即先划定一个走向
长150~350米、倾斜长100~150米的采煤区域,将8米厚的煤分两层采出。 工作面
的巷道布置,在靠近井筒的一端(工作面内侧),由运煤总平巷开掘一条沿底上山,
作为运煤用;在另一端(工作面外侧)掘一条沿顶上山;在总平巷以上的护巷煤柱线
处,从沿底上山掘一条运煤平巷(平巷下方的煤暂不采出),并每隔30米掘运煤副平
巷数条(使用簸煤机时不必掘副平巷);再于沿顶上山每隔10米掘一条运矸石平巷。
采煤时,从沿顶上山一侧的护巷煤柱线开始,在下层工作面沿走向由外向内采进,
采一个循环(2米)后进行木支柱,采下一个循环时, 在进行支柱的同时对上一个循
环的采空区通过运矸石平巷进行倾卸矸石充填,这样的采煤和充填程序周而复始一
直采到沿底上山为止。煤炭运输,在运煤平巷用人力推车,在沿底上山用重力放车
轮子。采上分层时, 则由内向外用房柱法采煤。 同时将运矸石上山改为运煤用。
1930年,小槽煤工作面也采用长壁充填法,还使用簸煤机运煤,工作面的布置与大
槽煤下分层相似,但充填方法不是从外处运来矸石充填,而是就地崩顶充填,系在
运煤机的后面,在采空区填筑矸石墙,墙宽8米,两墙上下相距6米,崩炸两墙间的
顶板岩石作为充填材料。日军侵占期间,为了掠夺煤炭资源,又恢复为残柱采煤法。
1930年,中日合办博东煤矿公司在小石段石炭层首次采用退却式长壁采煤法,
壁长15~30米。1934年又在黑山斜井四层东二片先后搞了两个长壁工作面,面长50
米,使用日式截煤机掏槽,V型运输机运输,木柱支护,采空区用矸石充填。同期,
悦升煤矿公司亦试用过长壁式采煤法和日式截煤机采煤。但都因工人操作不熟练,
支护成本高,又恢复了残柱采煤。1940年后,中日合办鲁大公司淄川煤矿在洪六坑
推行长壁式采煤法获得成功。
1942年10月,日本侵略者在华丰采炭所西部老马道井正负零水平第五煤层首次
试验前进式长壁采煤法。该工作面倾斜长50米,煤层厚度为0.9~1.2米,煤层倾角
25°,上下平巷留有15米宽煤柱,以垒砌矸石带用带状充填管理顶板,采用人工打
眼放炮落煤,钢板溜槽溜煤,装入下平巷矿车,人工推至老马道片口处提升上井。
工作面每日推进1米,每隔15米砌一条4.5米宽矸石带,采煤工效率11吨。后又在该
井第十一、十三煤层推广,都收到较好效果。但该采煤法生产准备量大,需在下平
巷铺设钢轨和配备矿车,因其侵华战争急需煤炭,1944年恢复了残柱式采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