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8&rec=1&run=13

  山东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煤类多样,煤质优良,赋存条件好。全省总面
积约15.67万平方公里,预测含煤面积约占三分之一,煤炭储量2680亿吨,其中埋
深在-1500米以浅的煤炭储量461亿吨。按目前地质勘探程度分为20多个煤田和预测
区,在全省134个县(市、区)中,有煤炭资源的县(市、区)76个,占57%。1990年末
已探明储量253.7亿吨,工业储量155.9亿吨,保有储量207.7亿吨。煤类以气煤、
肥煤为主,亦有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褐煤和天然焦,已探明储量中,气、
肥煤占82.7%,且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结焦性强等特点,是优质工
业用煤。全省大部分煤田煤层赋存条件较好,特别是鲁西南一带煤田,煤层倾角缓,
地质构造与水文条件比较简单,瓦斯含量小,适合机械化开采,易于开发。1990年,
全省已建成淄博、枣庄、新汶、肥城、兖州、龙口、临沂7个矿务局46对统配矿井
和424对地县乡镇煤矿矿井,其中建成年产煤1000万吨以上的兖州、新汶2个矿区和
年产煤300万吨以上的兴隆庄、鲍店、东滩3对矿井,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煤产
地。1990年全省产煤5995万吨,居全国第六位,有力地支援了国民经济发展。
  山东的煤矿区沿铁路干线分布,8条矿区铁路支线与京沪、胶济铁路干线相接;
公路四通八达;黄河、小清河、大运河和南阳、独山、昭阳、微山湖组成的南四湖
通航里程1859公里;沿海具有近百年历史的青岛港有煤炭专用码头万吨级和千吨级
两个泊位,1986年建成投产的石臼所港有煤炭专用码头10万吨级两个泊位,从而形
成了以铁路、港口沟通国内外煤炭用户的疏运网络,为山东煤炭产品进入国内国外
两个市场创造了条件。
  山东煤炭的开发利用,考古资料证实当不迟于汉代,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为宋
代。1955年第四期《考古通讯》载,章丘县平陵区阎家村北发现秦汉年间冶铁遗址,
发掘出红烧土层、炭黑土、煤砟、铁砂及铁器残片等。泰安市满庄乡中淳于村发掘
到北朝时代的瓷窑基地,除陶瓷碎片外,还有面积数平方米的一片煤砟。宁阳县西
磁窑村有250平方米的面积内遍布瓷窑,1947年村民赵炳德在此挖地瓜窖时见煤数
筐,经考证属隋代文化层。临沂县付庄井田现存的“磨坑”,多系唐代古煤井遗址。
莱芜县关帝庙村和宜山村均有唐代冶铁遗址,在文化层中有直径6厘米的煤块。淄
博市淄川区磁窑村有南宋时期瓷窑遗址,考古发掘炉窑14座,其中华严寺南两座炉
栅下灰坑内遗存大量的煤砟煤块。清嘉庆六年建造的枣庄甘泉寺窑神庙碑文载:吾
邑之有煤窑开自前朝万历年间。”这些文化遗址分别位于现今的章丘、新汶、临沂、
枣庄、莱芜、淄博煤田内,且在开发中又发现数以千计的清代以前古煤井,这样相
互印证,说明文化层中遗存的煤炭当是本境所产,并非来自外埠。宋代政和进士朱
翌著《猗觉寮杂记》称:“石炭自本朝河北、山东、陕西方出,遂及京师。”1958
年,在恢复章丘县埠村西一个古井时,挖出一块刻有“洪武二年第二次透空”字样
的方砖。在文祖镇古井巷道中发现明代的瓷壶,据考证是当时民间挖煤遗留的用具。
明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载:颜神镇“地宜陶,又产铅及煤,居民稠密,商旅辐至,
设巡司及税课局于此。”
  自明朝开始,特别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山东煤业兴盛,明季诗人满碧山游
历峄县枣庄时留下的“磨塘山欲尽,煤井地皆空”诗句,以及清代《峄县志》记载
的“乾嘉盛时……漕运数千艘,连樯北上,载煤动辄数百万石”的场面,是山东古
时煤业兴盛的缩影。当时,枣庄地区煤炭开采不仅井口众多、生产规模较大,而且
经营效益可观,生产经验丰富。凿井已知“其始相地,必审其石何质、土何色”,
“深若干尺有何石”、“何土”、“何水与泥”、“大须若干尺可得煤”,“盖其
精微,虽西国之深于矿务者不能远过也”;排水由木桶改为牛皮包,提升由辘轳改
为畜力磨车,采掘方法由掘硐前进式改为穿硐方面回采式,立井垂深最大者已逾
150米;生产组织已有“筐头”、“班头”一类班组形式,每处煤井一般三五十人,
多者达百人左右。不仅峄县有“诸大族若王氏、梁氏、崔氏、宋氏……八大家”,
“以炭故起家,与王侯埒富”,而且山西商人智太祥等也因开办“泰来窑”大发其
财,不惜“用钱二千串”修建窑神庙祈祷神明。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1863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打
着传教的幌子在山东各地窥测矿产资源,1868年向英政府提出山东煤铁资源报告。
1869年始,德国地质学家、殖民局局长李希霍芬3次到山东,对博山、潍县、章丘、
新泰、临沂等地地质矿产进行调查,先后发表了《山东的地质构造》、《山东的煤
矿》等文章。他首次发现并描述了重要的潍河断裂(沂沭断裂),指出该断裂将“山
东分成两个不同的地质和山岳”,确立了山东地质的基本构造格局;在地质地层分
析对比上首先提出博山地区海相石灰岩属下石炭纪含煤系的观点(其后,美国威里
士等人采得动物化石后分石炭系与奥陶系之别而沿用至今)。李希霍芬结论说:“
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胶州湾不可”,“占领胶州湾的国家,将会控制华北
海面煤的供应”。接踵而至窥测山东矿产资源的还有美国、日本。在这种外患日亟
的形势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先后兴办了一批军火、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
近代工业,并认识到“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继1873年开办河北
开平矿局之后,1880年李鸿章又檄委候补知县戴华藻在山东枣庄创建官督商办中兴
矿局。1882年中兴矿局出煤,日产120多吨,大都直供金陵、天津制造局,受到厂
家“较日本上等煤尤佳,与英国松白煤相仿”的赞赏。李鸿章以枣庄“煤苗最旺”,
“质色并佳”,“不临江海,不虑洋人”为由,奏请清廷允准,枣庄煤每吨完出口
正税银1钱准其经常关呈验税单放行,收到了成本降低、生产发展、运销畅通的效
果,后日产提高到300吨左右,年产10万多吨,水旱两路运出,近销利国、济宁,
远销清江浦、金陵,方圆数百里,极盛一时。但是,1893年发生一次死亡逾百人的
透水事故后,矿局元气大伤,加之股东矛盾日趋尖锐,经营衰败,于1896年1月停
办。
  1888年,山东巡抚张曜和副总兵王梅初动用库银在淄川苏家堤开设官办淄川煤
矿,翌年添置英国蒸气泵,矿业日盛,矿工增至1000多人。
  1897年7月,直隶候补道张莲芬受命查处中兴矿局,并招商集资120万元,德国
驻天津税务司德璀琳认股80万元,共200万元,于1899年1月成立商办山东峄县华德
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张莲芬为华总办,德璀琳为洋总办,董事会设在天津,总
矿设在枣庄,因德股未果,1908年呈请注销“华德”字样,到1914年共产煤171.4
万吨,平均年产10.7万吨,最高年产量为1914年的25.4万吨,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
民族资本煤矿。
  1897年11月1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强占胶州湾,翌年3月6日胁迫清政府
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攫取了胶济铁路修筑权及其沿线15公里以内的矿藏开采权,
1899年10月10日在柏林成立山东矿山公司(又名德华矿务公司),设总局于青岛,统
辖德在山东的矿山,资本为6600万马克。1900年3月21日,山东巡抚袁世凯被迫与
山东矿山公司签订《德华矿务公司章程》(又称《山东矿务章程》)。至此,德国实
现了对胶济铁路沿线的坊子、淄川煤矿和金岭镇铁矿的主权吞霸。1901年9月,开
工建设坊子煤矿,翌年投产。1904年6月开办淄川煤矿,投资623万马克,先在大荒
地开凿淄川竖井,1906年出煤。1906年4月22日,山东巡抚杨士骧派员与德华矿务
公司总办议定合同8条,准予该公司在沂州、沂水、诸城、潍县、烟台等5处矿区内
呈请开矿。1907年3月4日,德华矿务公司与山东路矿局议订《淄川附近土法采煤合
同》,规定在德国划定的矿区内中国人除现有煤矿外不得另开新矿,在德国开采的
矿界外中国可按现有规范的机器开矿,但不得超过6处以上。
  面对中国矿权不断丧失的严重局面,许多朝野人士吁请振兴民族矿业。1898年
8月2日,清政府设立统辖全国铁路与采矿事业的矿务铁路总局。与此相应,山东成
立路矿调查局。11月19日,清政府颁发中国第一部路矿法规《矿务铁路公司章程》,
规定路矿事业分为官办、商办、商民合办3种形式,以奖励商办为宗旨。1902年,
直隶总督李鸿章组织起草、外务部主持奏定矿务章程19条(一说为29条),对《矿务
铁路公司章程》进行了修正与补充,特别增加了许可人民群众有开矿权的条文。
1904年,商部主持奏定《暂行矿务章程》38条,修正了李鸿章起草的章程中对洋股
不加限制的条文,放宽了许可人民群众开矿的规定。1905年,山东矿政调查局在济
南成立,旨在“振兴华矿,预杜德人要求”。《清续文献通考》载:“光绪三十二
年……石炭产额最多者首推直隶,次为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山东排位第四,
产煤44.6万吨,其中德国占领的淄川、坊子矿产煤17.9万吨,占40%。1907年7月13
日,山东绅民倡立保矿会,180多名州县代表集会于济南,要求废除《胶澳租界条
约》中关于德国在胶济铁路沿线15公里内矿产开采权的规定。8月13日,清政府颁
布《大清矿务章程》,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矿业自主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
兴办矿业的愿望。1908年4月,德驻济领事代德华矿务公司要求勘探大汶口煤矿,
被劝业道萧应椿据章驳阻。此后,德领事和公使又多次干涉大汶口、沂州一带华人
开矿事宜,均遭驳拒。1909年12月31日,山东巡抚孙宝琦与德华矿务公司订立《山
东收回德商五矿合同》,山东承担赎银34万两。1910年8月11日,清廷谕饬各省提
倡矿务,凡有矿产之区,该督统督抚等当派员查勘,设法兴办,以开利源。11月,
在山东绅民收回路矿权的呼吁下,山东地方政府派员向德驻济领事提出了交还山东
除坊子、淄川、金岭镇3矿之外的其他矿权的要求。经多次交涉,山东省布政使、
劝业道代表与德华矿务公司代表于1911年7月24日签订了除上述3矿之外的《收回山
东省各路矿权合同》。德国占领淄川、坊子矿期间,从开凿第一口井出煤的1902年
到与日战败撤离的1914年,共掠夺煤炭385.7万吨,占同期全省煤炭产量的46.4%。
  1914年11月10日,日军侵占青岛,接管了德国在山东侵夺的权力,并将坊子、
淄川煤矿和金岭镇铁矿交由日本侵略中国经济的大本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组建的
临时铁道联队管辖。12月31日,外交部山东交涉员罗昌照会日驻济领事,要求占领
坊子、淄川煤矿的日公司歇闭出境。日方变换花样,于1915年3月24日改由日军青
岛守备司令部山东铁道管理部矿山课接管上述3矿,实行军事管理直接经营。同时
日军纵容日商纷纷向民营煤矿订立买卖煤炭契约,以预付资金方式控制矿业经营权。
为此,外交部山东交涉员唐柯兰照会日驻济领事,声明双方所定包买包卖煤炭合同
不能发生任何效力。对此,日方置若罔闻。1917年,博山地区与日商有借款投资关
系的矿达到32家,日商投资额64.4万元。进入20年代,日本对山东煤矿的侵略方式
由以军事管制、经济渗透为主逐步转向以“合办”为主。1920年5月22日,中日合
办旭华矿业公司成立,资本额20万元,中日各半,合办期限30年;1921年11月,中
日合办协泰煤矿公司成立,资本额20万元,中日各半,合办期35年;同月,中日合
办同泰煤矿公司成立,资本额30万元,中日各半,合办期30年。这3个公司分别开
采章丘天遵院和淄川台头崖、白家庄矿区。1922年2月4日,中日在华盛顿签订的《
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德国在山东之矿产交由中日合办公司。2月9日,刚刚辞
去国务总理职务的靳云鹏在天津召集山东的要员及山东籍的京津遗老开会,议定成
立鲁大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农商部、外交部递交呈文,还致函青岛日军守备部请求
谅解与支持。3月16日,呈文得到农商部认可。与此同时,日方也积极地在青岛及
其国内展开投资山东矿业的活动。8月15日,日外务省组织有关财团成立山东矿业
会社创办委员会,并由该委员会筹建山东矿业株式会社作为中日合办矿业公司的日
方组织。12月1日,中日在北京签订《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及其附件,对合办公司
的组织、特权等都作了具体规定。1923年5月7日,日本在东京成立山东矿业株式会
社,随后派代表来华同靳云鹏谈判。经双方议定,8月12日,中日合办鲁大矿业股
份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成立,资本总额为中国银币1000万元,中方实缴75万元,银
行存款充担50万元,日方援例,实际只有资本250万元,并决定靳云鹏为总理,田
边胜邪、王占元为协理,田中末雄、张子衡为专务董事,门野重九郎、于耀西为监
察人,公司机构设于青岛,天津设总理办事处,靳云鹏驻天津。8月16日,日本政
府代表与鲁大公司代表签署《关于山东矿山让渡实施协定》,将淄川、坊子、金岭
镇3矿山全部移交给鲁大公司。1924年7月,中日合办博东煤矿公司成立,资本额60
万元,中日各半,主要经营日商东和公司原租采的博山民营信成煤矿公司所属矿区,
1929年资本增至150万元,1931年有职员48人,矿工630人,产煤8.26万吨,1939年
1月并入日本山东矿业公司后改为黑山采炭所。博东公司日方代表三宅骏七在致日
本政府函中说,“敝公司过去二十多年内在中国偏僻地方经营煤矿……供给日本感
到不足的制铁用原料煤,对日本重工业界做出了贡献”。一语道出了日本侵占山东
煤产地的目的。1920-1937年,全省中日合办煤矿共产煤1248.7万吨,占同期全省
煤炭产量的22.1%。
  1914年,民国政府颁布《矿业条例》,进一步规范矿业管理,加之帝国主义国
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殖民统治,山东民族资本煤矿由此得到较
快的发展,当年产煤66.6万吨,比上年增加6万吨,淄博、新汶地区按照《矿业条
例》规定呈领执照的煤矿公司达到21家,资本额37.5万元。1917年,全省民族资本
煤矿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17.4万吨,1922年突破200万吨大关,1933
年突破300万吨大关,达到326.7万吨,1936年猛增到424.1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到1937年,全省呈领采矿执照的矿区达到309处,其中新泰、莱芜、泰安地区165处,
淄博章地区117处,临沂地区19处,枣庄地区6处,潍坊地区2处。1914-1937年全
省民族资本煤矿共产煤5021.4万吨,占同期全省煤炭产量的75.2%。
  193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专设华北开发株式会社
统制华北地区煤铁盐矿产和交通邮电事业,并令其下属山东矿业、三井矿山、三菱
矿业公司分别负责山东的淄博以东、枣庄、大汶口一带煤炭开发。由于民族资本的
抵制,全省煤炭产量由1937年的424.8万吨陡跌到1938年的85.8万吨。日本侵略者
又调整策略,采取新的手段控制煤炭生产。山东矿业公司继续以合办形式控制鲁大
公司,以50%股份强行与博山地区5个民营煤矿合办,出资收买章丘矿区13对矿井;
三井矿山公司投资181万元恢复和扩大中兴煤矿生产能力;三菱矿业公司组建大汶
口炭矿直接统辖赤柴、华丰采炭所,投资修建磁窑--禹村--东都铁路专用线。1938
-1945年日军侵占山东的8年共产煤3683.2万吨,平均年产460.4万吨,如果不算其
入侵未稳的1938年和投降在即的1945年产量,6年产煤3390.2万吨,平均年产565万
吨,比1930-1937年平均年产387.2万吨高46%。
  1940年8月1日,抗日民主政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建立,下设财政经济
处和各地工商局辖矿务。为了粉碎日军的经济封锁,许多地区工商局设法在敌占矿
区开办小煤井。1944年2月,八路军收复竹园煤矿,由鲁中主任公署工商局接管变
为公营,杜进成、王化云、马明绍先后任经理,1945年2月改隶于滨海直属专员公
署工商局,更名华成煤矿。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境内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公营
煤矿。1946年2月,该矿又直隶于民主政权山东省政府实业厅,李德伦任经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内战又起,山东煤矿几经易手,破坏严重,生
产很不正常,1946-1948年全省仅产煤305.9万吨,平均年产101.9万吨。从1899年
中兴煤矿有产量统计到1948年,全省有统计资料的煤炭产量为1.13亿吨。
  山东煤矿工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的300多年间,矿
工反抗窑主的斗争此起彼伏。明天顺元年(1457年),冀景周率领博山矿工起义,斗
争持续到1465年。嘉靖元年(1522年),王堂领导博山矿工举行武装起义,杀了巡检,
占领颜神镇,先后进军莱芜、新泰、临城、东昌、兖州、鱼台、金乡、曹州、祥符、
封丘、考城等地,攻打考城时,起义军3000人同兵备副使李珏部进行了英勇顽强的
战斗,最后攻克城堡,1525年终因寡不敌众被政府军镇压下去。持续两年多的王堂
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转战山东、江苏、河南、河北4省造成的广泛影响
依然存在。1538年、1545年、1558年在山东煤矿都发生过一定规模的矿工起义或暴
动。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山东煤矿工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的斗争更是连续不断。1860年,宁阳县磁窑“裴大户”、“魏老财”开办的煤窑上
有20多名矿工投奔并引来捻军火烧裴家楼,“裴大户”葬身其中。1862年10月,淄
博矿工参加了淄川刘德培领导的起义,并以熟谙坑道技术知识挫败了清兵挖地道攻
城阴谋。1907年8月19日,德营坊子煤矿井下炸药库爆炸,死亡170人,极度悲痛的
矿工们自发举行长达3个月的罢工斗争,抗议德人草菅人命的罪行,要求改善劳动
条件,增加死难矿工家属抚恤金。这是近代山东产业工人举行的第一次反帝罢工斗
争。1913年秋,德营淄川煤矿六七百名矿工为增加工资举行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采煤工日工资由500文增加到600文。1920年,淄川煤矿机器工人许鸿宾发起成立工
人机器图算学校,成为山东煤矿工人开始走上谋求思想文化解放道路的标志。1922
年6月上旬,以王尽美为主任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在济南成立,山东工
人运动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机关。6月25日,在王尽美等人的组织领导下,淄博煤
矿250多名工人代表在马家庄机器图算学校召开矿业工会发起会,选举成立以机器
工人陈锡五为主席的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这是山东煤矿的第一个工会组织。王尽
美在《山东劳动周刊》创刊号上高度评价它是“中国劳动运动中之曙光”、“山东
劳动界中空前之盛举”。1924年7月,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山东煤矿第一个党的基
层组织中共淄博矿区支部委员会建立,继之,枣庄、新汶等矿区先后建立党的组织
和工会组织,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东煤矿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向自为
阶级,矿工斗争由“自发”走向“自觉”,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煤
矿工人纷纷成立抗日武装队伍。1937年11月21日,以煤矿和铁路工人为主体的淄博
矿区抗日游击小组袭击张店火车站警务所,打响了山东职工武装抗日第一枪;12月,
中共淄博矿区工委带领路矿工人游击小组100多人参加了山东省委发动的黑铁山抗
日武装起义,被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四中队。1938年1月1日,参加中
共山东省委发动的徂徕山武装起义的47名新汶矿区矿工被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
四支队二中队。1940年1月25日,八路军苏鲁支队批准建立以洪振海、王志胜为正
副队长的鲁南铁道队,在著名的鲁南铁道游击队、淄博黑铁山、泰莱徂徕山起义和
鲁南人民武装起义中,三分之一左右的起义人员来自煤矿,其中有像洪振海、王志
胜那样成为起义的组织领导者,有的成为全省闻名的“爆破能手”。解放战争时期,
各矿区纷纷建立矿山警卫队等武装组织,在敌占区与敌人周旋;在解放区实行劳武
结合,保卫矿山,恢复生产;在战场上,山东煤矿工人过淮海,渡长江,踊跃支前。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先后有13支2600多人的山东煤矿工人武装编入正规部队,
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像铁道游击队那样代表山东煤矿工人阶级的英雄群体和个人。
  山东煤矿工人阶级不仅是旧世界的破坏者,而且是新社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
1948年,获得解放的山东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领导下热火朝天地恢
复矿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迎接全国解放。全省先后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收复并改
为公营的有洪山、西河、新博、坊子、新汶、陶庄、临沂、章丘煤矿,1949年恢复
生产的矿井达到30对,产煤178.9万吨。经过3年的恢复建设,1952年全省产煤347
.2万吨,比1949年增长94%。
  1953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全国铺开。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山东煤矿工人克
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辉煌的业绩。1956年,全省产煤539.3万吨,年产量首次突破
500万吨大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煤炭年产量实现的第一次飞跃;1958年产煤
1373.4万吨,年产量第一次超过1000万吨,实现了第二次飞跃;1959年产煤2304.3
万吨,年产量第一次超过2000万吨,实现了第三次飞跃,把全省煤炭生产推到一个
历史的新高度。但是,由于“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基本建设
战线拉得过长,“一五”时期全省统配煤矿开工建设矿井20对,其中新建矿井7对,
恢复和改矿建矿井13对,新增年设计能力694万吨;地方煤矿开办9处,年设计能力
169万吨,而1958年统配矿开工建设矿井猛增到41对,年设计能力1264万吨,其中
新建矿井30对,年设计能力1101万吨;地方县社煤矿“遍地开花”,开工1413处,
占用民工54万人,如此之大的建设规模超出了实际可能,导致了山东煤炭工业比例
严重失调。
  1961年,山东煤矿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
始调整内部比例关系,压缩建设规模,坚持新矿井投产标准;加强生产矿井开拓准
备,协调采掘关系,经过一系列企业内部结构比例调整,到1965年具备了“兵强马
壮有战场”的发展生产客观条件,煤炭产量理应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但是,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持续了10年之久,延缓了山东煤炭工业的发展,年产量一
直在2000万吨左右徘徊。
  1975年,山东煤炭工业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措施,1976年产煤3336万吨,年产量
第一次超过3000万吨,实现了第四次飞跃;1978年产煤4200万吨,年产量第一次超
过4000万吨,实现了第五次飞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煤矿以改革总揽
全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重点,依靠技术进步,在矿井衰老、
资金紧张、物价上涨、企业承受能力比较弱的情况下,保证了煤炭生产的发展速度,
1986年产煤5099.8万吨,年产量第一次超过5000万吨,实现了第六次飞跃;1990年
产煤5995.39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在1976-1990年全省统配煤矿报废矿井40对
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情况下,全省原煤产量由1975年的2851.14万吨上升到1990
年的5995.39万吨,年均递增率达到15%,创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
代业绩。
  1949-1990年,全省累计生产原煤110083.08万吨,其中统配煤矿生产原煤
85228.55万吨,洗精煤23204.9万吨;地方煤矿生产原煤24854.53万吨。全省1990
年的原煤产量是1949年的33.5倍,平均年递增8.94%。
  山东煤矿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各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煤炭资源勘探共完成钻孔2172个,钻探总进尺506.26万米,结合大量的群众报
矿,山地工程,物理探矿,以及有关大地地形测量、地质测量、井田水文、室内研
究等工作,基本上普勘了-1000米水平以上的主要煤田,-1500米水平以上的鲁西南
含煤区也已进入重点勘探,并初步探明了可于本世纪末进行开发的巨野煤田等,累
计提交各类地质报告272件,其中精查报告195件,为山东煤炭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煤炭工业设计研究工作成绩斐然。济南和兖州煤矿设计研究院是全国著名的煤
炭工业设计研究单位,先后承担并完成枣庄、肥城、新汶、兖州、龙口矿区及其所
属矿井和选煤厂设计130项,单项工程、通用标准等其他设计1290项,其中被评为
国家优秀设计3项,省部级优秀设计14项,特别在兖州和济宁矿区设计中集中地面
建设,减少井巷工程,提高工作面单产,实现增产减人、安全高效等方面进行的设
计改革与创新受到各方面的赞扬。
  煤炭建筑业施工队伍共完成基本建设井巷工程140多万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
900多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68亿多元;建成投产矿井86对,年设计能力
3967万吨;建成投产洗煤厂17座,年设计能力1455万吨。在这支建筑施工队伍中,
有在6年半的时间内建成设计年产原煤300万吨的兴隆庄矿主体工程的第32工程处;
有在立井井筒施工中多次创全国新水平的第70工程处;有在建设全国引进第一座大
型现代化钢结构建筑项目兴隆庄矿选煤厂的主体工程中获国家鲁班金像奖的第37工
程处;有在软岩层巷道施工中取得锚喷支护成功经验的龙口矿务局工程处;有建成
垂深1054.4米的全国最深立井孙村矿风井的新汶矿务局工程处。依靠这支建筑施工
队伍,在国内外第一个用15年时间建成了年产原煤千万吨的现代化兖州矿区,并取
得128项科研成果,其中13项在全国推广应用,有6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兖州矿区
工程建设技术被国家授予科技进步特等奖,是迄今全国煤炭业获得的最高荣誉。
  煤矿生产机械化成绩卓著。全省统配煤矿采煤和掘进工作面机械化程度50年代
实现了零的突破,60年代试验推广。自7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通过
大力推广普采、高档普采、综采、综掘以及扒装机械化,采掘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
高。1988年,全省部统配矿掘进装载机械化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79.2%和74
.07%,跃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之后,连年保持这种排序,1990年分别提高到83.
98%和81.90%。地县煤矿采掘机械化从无到有,1990年分别达到12.55%和44.80%。
除采煤、掘进工作面外,其他生产系统的技术装备也有一定的改观。同时,煤矿设
备的制修能力大大提高。50年代以来先后建立的4个省属煤矿机厂,到1990年累计
生产金属摩擦支住116.7万条,单体液压支柱13万条,运输机、扒装机、喷浆机、
水泵、大型井架、罐笼、箕斗以及全自动压滤机等煤矿主要生产设备29697台,主
机与配件总产量41.96万吨。
  煤矿安全面貌显著好转。全省煤矿“一五”期间消灭了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
事故,百万吨死亡率50年代为7.37,60年代降到6.67,70年代为6.81,其中统配煤
矿5.29,地方煤矿12.85。80年代,全省煤矿强化安全目标管理,补还安全技改工
程欠帐,大搞质量标准化建设,显著地改变了矿井安全面貌,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
率降到3.74,其中统配煤矿2.58,地方煤矿6.53,成为历史上安全生产的最好时期。
1988年和1989年全省统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分别降到0.84和0.78,成为全国煤矿生
产死亡率最低的省,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山东公司连续两年被命名为全国煤炭战线
先进安全单位,并被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煤炭经营的路子越走越宽。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全省煤矿以煤
为主,多种经营,逐步形成了煤炭及其伴生产品、煤炭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
材、轻纺、化工、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农副养殖、商饮服务等20多个行业相配套
的经营体系。1986-1990年,全省统配煤矿投资4.37亿元开发多种经营项目729个,
有经营网点1480个,生产经营产品1500多种,其中有43种产品在深圳举办的1988年
全国煤炭系统产品展销会上展出,新汶矿务局的绒绣、枣庄矿务局的活性碳和花边、
兖州矿务局的衬衫、肥城矿务局的标准件等19种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煤炭科研教育事业欣欣向荣。40多年来,尤其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科
研教育进入振兴时期,到1990年,全省煤矿累计完成科研成果1353项,其中获国家
奖励的45项,获省部级奖101项;全省统配煤矿幼儿园发展到136所,中小学119所
有8.2万名在校生,高考升学率由70年代末的1%左右上升到40%以上,高于全省地方
学校30%的升学率,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的
比例由1979年的1.57%上升到1990年的4.5%,中专比例由13.98%上升到30.8%。
  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大大改善。1990年,全省统配煤矿有图书馆572个,藏书150
多万册;俱乐部82个,文化楼68座,游艺室237个,业余文艺队伍273个5001人;篮
球场、排球场、旱冰场669个,游泳池12个,业余体育队伍675个7878人;医院60所,
卫生所、保健站162所,病床6501张;住宅面积477万多平方米,食堂281个,面积
30多万平方米,浴室253个,面积28万平方米。在住宅、食堂、浴室737个生活福利
点中有712个达到部颁管理标准,达标率96.6%,7个矿务局有肥城、新汶、兖州3个
矿务局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职工生活福利管理和设施达标矿务局。
  山东省位居能源紧张的华东地区,长期以来所产煤炭不仅供应全省,而且外调
其他省市。1985年开始由煤炭调出省变为调入省,每年调入量在1500万吨左右。山
东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赋存条件好,煤质优良,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煤炭产量
已有新的增长,1995年全省原煤产量突破8000万吨大关,跃居全国第四位。今后,
必须确立长期依靠省内煤炭供应的能源方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
面规划、大力开发新矿区,择优建设条件好、效率高的新矿井。规划“九五”期间
国有重点煤矿基本建设开工规模将达到1140万吨,新投产能力1650万吨,2000年全
省原煤产量提高到8500万吨,国有重点煤矿非煤产业产值经营总额达到100亿元,
百万吨死亡率年均控制在0.7以下,职工生活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