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供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7&rec=93&run=13

    〖供电〗〖发展〗〖概况〗〖电网〗〖供电量〗〖范围〗〖输电〗
    〖设备〗〖山东〗〖农村电网〗
  建国前,山东各地电厂都是孤立运行,通过直配线路向用户供电。
  1949年全省只有淄博、青岛两地存有输变电设备,共有20~33千伏线路143公
里,变压器容量55950千伏安。其它地方的20~33千伏输电线路,因战争破坏等原
因,都已无法运行。
  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只有青岛、淄博两地的20千伏和33千伏
输电电网能覆盖全市;潍坊电厂仅有3条20千伏出线,向坊子煤矿、飞机场和城关
一带供电;济南、烟台等地还是电厂直接配电。新汶电厂投产后,架设了35千伏双
回输电线,将电送至禹村、华丰等煤矿。1957年2月山东第一条110千伏输变电线路
神济线投运,使济南、淄博两个供电区联结起来,为鲁中电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黄台电厂的投运和南定、新汶电厂扩建增加容量,鲁中电网规模逐步扩大,到
1960年底,基本形成了110千伏的电网网架。供电范围遍及济南、淄博和泰安,并
延伸到齐河、济阳、桓台、博兴、益都、沂源等县,全网最高负荷达到20.5万千
瓦。同时,青岛、潍坊两地的20千伏电网,全部升压至35千伏运行,烟台也出现了
第一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1962年枣庄电厂恢复并扩建,供电到官桥、滕县等地,
形成了35千伏枣滕电网。1965年投运魏(庄)~北(镇)~无(棣)110千伏输变
电工程,惠民地区联入鲁中电网。同年先后投运了110千伏肥(城)~兖(州)~
宁(济宁)和博(兴)~东(营)110千伏线路,供电至济宁和胜利油田,济宁地
区和东营联入电网。1967年肥(城)~聊(城)~临(清)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
产,1968年济(宁)~巨(野)~菏(泽)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聊城地区和
菏泽地区联入电网。1972年黄(台)~临(邑)~德(州)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
入运行,德州地区联入电网。至此,淄博以西的所有地区都已联入鲁中电网。1974
年鲁中电网已发展为超过100万千瓦的大电网,供电范围遍及两市、六专区,并延
伸到潍坊、临沂地区的一部分县市,供电负荷达71.6万千瓦。网内110千伏输电线
路达2000公里。随着白杨河、莱芜、济宁、石横、辛店、沾化、十里泉等发电厂的
投产和用电负荷的增长,供电设备和能力都有了较大发展。1973年第一条220千伏
莱魏线投入运行,标志着山东电网结构、输电功率和供电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1975年2月投运了220千伏辛(店)~坊(子)线和坊(子)~青(岛)线,使潍坊
和青岛两地电网与鲁中电网联在一起,构成了山东统一电网的基础。第五个五年计
划和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山东220千伏电网进一步扩大改善。1979年宁(济宁)
~夏(庄)线投产,枣滕电网并入山东电网。1980年220千伏潍(坊)~招(远)
线投产,将最后一个地区烟台联入电网,至此,形成了纵横贯穿山东13个地市、
108个县的山东统一电网。进入80年代,山东10万千瓦以上大机组投产较多,邹县
电厂1号机组30万千瓦投运,使送电负荷加重,距离加长。1983年开始,筹建第一
条500千伏邹县~济南~潍坊超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使山东的供电网络又有了
一个新的飞跃。至1985年底,全省500千瓦以上电厂供电区35千伏~220千伏输电线
路已发展到21376.6公里,变电站容量15254660千伏安,居全国第2位。供电量达
到240.53亿千瓦时,供电范围已覆盖全省,全网最高负荷达326.1万千瓦。
  山东各地市的高压配电网络发展并不平衡。建国前高压配电网络主要集中在青
岛、济南、淄博几个较大的城市。青岛市配电网络发展较早,1949年前,就有3.3
千伏配电线路213.56公里,其中电缆36.6公里,供电区达400多平方公里;其次
是济南,有5~10千伏配电线路156.6公里;淄博有3.3千伏线路29.5公里;枣庄
早在1942年即架设3.3千伏线路,但在战争中遭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末,主要是整改和扩充配电网架,提高其供
电可靠性。而后又逐步统一了全省配电电压标准,取消了3.3千伏和5千伏的高压
配电设备,统一改为10千伏和6.3千伏,并且取消220伏低压动力线和110伏照明线,
统一改为动力380伏、照明220伏。
  农村用电在建国前是一个空白。建国后直到1958年,才在章丘、临淄、肥城等
几个县内发展起来。1964年在南四湖一带建成廉屯、兴福集、清河涯及南阳湖等35
千伏农用变电站,形成了山东第一个农村电网。至1965年,全省6千伏以上的农电
线路有3460公里,变压器容量达21万千伏安。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农村电网的
发展受到了干扰。农民自己凑集材料,安装电力设备,一时出现过破股线、破皮线,
石条杆、树枝杆等不合格的设备,危及农民生命、财产安全。1978年,全省10千伏
以上农电线路4.84万公里,其中“二线一地”线路就有1.35万公里,三类线路超
过1万公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繁荣的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电网的发
展。1978年第一座110千伏农用变电站在商河建成以后,又经过对农村电网的高压
整改,使以110千伏为网架的农村电网逐步形成。197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
于改进农电企业管理的决定,各趸售县把在趸售中得到的折扣除用于维持简单再生
产外,其余全部作为农电发展基金,用来“以电养电”,从而加强了农村电网的建
设。到1985年底,全省农村电网已有110千伏线路2096公里,变压器容量168万千伏
安,每4个乡镇就建起1座35千伏变电站。通电乡镇占98.2%,比全国平均水平91.
8%高出6.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通电村和用电户数分别为76.9%和61.1%,
居全国第20位和2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