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职工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7&rec=277&run=13

〖职工〗〖教育〗〖电力工业〗〖概述〗〖建国前〗〖建国后〗
〖形式〗〖机构〗〖内容〗〖管理〗
建国前,山东电业工人素质较差,文盲多、技术落后,资本家只顾赚钱,很少
关心职工的文化、技术学习。多数电厂不办教育,仅有枣庄中兴煤矿办起了一个电
气补习班。1930年该矿电务处为保护机组正常运行,针对电厂工人大部分是文盲、
技术水平低的情况,开办了一个电气补习班,共有30多名青年工人参加,业余学习
一年,由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授课,经过培养和训练,工人文化、技术素质提高了,
改变了那种损坏设备必须送往上海检修的局面,并且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山东第一个
检修电力设备的修制厂。
建国初,山东电力企业大都办起了业余学校,青岛电业局、四方发电厂还设置
了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局、厂长兼正副主任。青岛市总工会派了专职教师给业校
上课,本单位也抽调了兼职教师,当时以学文化为主,开设语文、算术、常识三门
课。青岛电业职工参加学习的人数301人,占全部职工的32%。1951年7月青岛电业
局开办了生产教育场,第一批学员是电业管理总局南京技工培训班分配来的53名学
员,学习内容分理论和技术两部分,理论课学习机械制图和电工基础,技术课在实
习工厂进行,培训后期,将学员分为线路、修验、变电三个专业,半年结业,学员
按所学专业分配到发供电生产岗位。同年秋,青岛电业局又招收40名青年,送到南
京电管总局培训班学习,时间半年,主要学习《电业生产常识》、《社会发展简史》
等课程,1952年1月结业,全部回到青岛电业局, 分配到四方发电厂和供电科的各
个生产岗位。1954年济南发电厂先后在人事股、生产技术股建立培训组,具体组织
职工上业余学校。当时各基层单位的工会均已组建起来,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抓
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在工会领导下设有专职文化教员,负责扫盲、上文化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青岛、济南、淄博、泰安、济宁等地的电业部门,除坚
持正常的文化学习外,还结合本单位实际,相继开设了各种类型的专训班,如1956
年在新汶安装罗马尼亚进口机组时,为适应这一要求,曾举办了焊工、钳工、制图
培训班,还举办输变电设备修验专业短训班。1953年青岛电业局办起了技术人员训
练班,招收青岛、烟台、潍坊等地区的电业职工共60名,半脱产一年,学完了数学、
物理、化学、机械制图、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基础、电机材料、热工仪表等
16门课程。除工程师授课外,还聘请了青岛工学院的两位讲师授课。这部分人后来
多数成了山东省电业的技术骨干。
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各电业单位也加强了对职工
的技术培训。山东省第一座高温高压电厂黄台发电厂建厂初期,全厂701 名生产工
人中,技术熟练的仅有155 名, 因此, 该厂把抓好生产技术培训列入重要议程,
1958年由20名干部分别带技工徒工到全国各地学习、实习。根据各工种的需要制定
出培训方案。熟练技工,以熟悉高温高压设备为主,并须经过见习、跟班实习和结
业考试三个阶段;对新招徒工,则先集中于生产现场,进行四个月的政治、文化技
术理论及规程学习,考试及格者再分到车间签订师徒合同,跟班劳动,再经专业考
试及格,才能安排实习。黄台电厂1958年一、二、三号机投产前,对594 名工人进
行过专业技术培训,其中锅炉运行111名,汽机运行72名,电气运行51名,热化 40
名,检修202名,参加培训的运行、检修工人,基本达到了适应生产的需要。 在此
期间,职工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受“左”的影响,不少单位一哄而起,举
办了红专大学、业余大学以及各种专业技工学校等,因教学质量差相继下马。1958
年7月创办了青岛电力技术业余大学,1961年停办;1959 年初成立青电技术学校,
学员达349人,但贯彻“八字”方针后也很快撤销。1958 年淄博地区办起了洪山电
力技工学校,招收当年参加工作的学徒工,开办汽机、电气、锅炉、化学四个专业,
1960年毕业了200人,至1962年撤销。1958年烟台发电厂办起了技工学校, 设有锅
炉、汽机、电气三个专业,1960年撤销;1959年办起了烟台发电厂红专学校,有 5
名专职教师,共有学员436名,1962年解散。
1963年后,职工教育又逐步恢复,水利电力部提出了技术管理“基本功”的内
容和“兵精、艺高、武器好”的要求,各单位很快掀起一股大练基本功的热潮。职
工们除在现场经常进行考问讲解、技术讲座、技术问答及反事故演习外,有时还组
织技术表演赛,如背画系统图,填写工作票与操作票及钳工比武剔挫方、拉锯、打
大锤等,还组织各种技术短训班,集中学习各种专业技术,如黄台发电厂仅1964年
一年,就进行现场考问32534人次,技术问答1920人次,反事故演习1988人次, 技
术讲座65365人次。1964年3月青岛发电厂成立了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设主任、副
主任、专职教师共12人,开设中专班、初中班,入学人数504人, 占青壮年职工的
44.5%。在十年动乱中各单位的职工教育全部被迫停止。后来按照上级要求, 大
办“7·21”大学,全省电业系统办起了十几所,但因学生文化程度太低, 师资力
量薄弱,课程设置简单,都陆续停办,到1980年全部解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下达《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以后,山
东省电力局成立了教育处。到1985年底,局属32个单位均成立了教育科和教育委员
会,全省电业专职教师发展到146人,职工学校18所,教学基地面积达10177平方米。
这期间职工教育主要抓了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还抓了政治轮训。到1985年底,
全省电力系统文化应补习对象13753人,补课合格11201人;技术应补对象12981人,
补课合格11687人,合格率分别为81.4%和90%。
在双补中,山东省电力局制定了《职工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职工外出学习
管理制度》,并把双补成绩与定级、工种调配、奖金、评先进等挂起钩来。通过双
补,职工文化、技术素质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对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间的职工技术培训也走向正规,安全规程和运行规程的考试已成制度,电业
传统性的现场培训方法,如技术问答、技术讲座、现场考问、讲解反事故演习、事
故预想等,已和生产指标一样按月下达、考核,各类培训班相继开办,职工踊跃参
加了函大、刊大、夜大、电大等校学习,职工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