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华制药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5&rec=69&run=13

  1943年11月在胶东抗日根据地牙前县后垂柳村(现属牟平县)创建,是山东省建
立最早的公立专业西药厂。1945年9月,胶东军区后勤部决定,将胶东工业研究室、
医药组研究人员冷自生等16人合并到新华制药厂。1947年5月,新四军暨华东军区
卫生部制药所范正、简政、何大羲及华中制药厂厂长马俊等10余人来到新华制药厂。
1948年6月,原华东军区卫生部材料处制药所华峰等60余人并到新华制药厂。
  1948年7月,新华制药厂由胶东军区卫生部划归华东财经办事处生产供应部领
导,阮学珂任厂长,董永芳任副厂长,耿仁选任政委。1948年10月,该厂由胶东迁
至淄博市张店区,1949年10月更名为山东新华制药厂。1979年隶属山东省医药管理
局。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山东新华制药厂成为山东大型综合骨干制药企业,是全国
四大药厂之一,总产量占全国医药行业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医药行业第三位,
是国内解热镇痛药主要生产基地。1987年,全厂占地面积504613平方米,建筑面积
27万平方米,职工4749人,其中技术人员293人,固定资产原值10466万元,固定资
产净值5218万元,工业总产值18375万元,实现利税3552万元,人均创利税7479元。
1949-1987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883.3万元,利润、税金总额为93966万元,利
润、税金额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29倍。主要产品有阿斯匹林、咖啡因、氨茶碱、
安乃近、氨基比林、葡萄糖酸钙、巴比妥、吡哌酸、布洛芬等原料药20余种,针、
片制剂110余种,以及医药中间体、化工原料、玻璃制品、搪玻璃罐等配套产品。
年生产能力:原料药品5660吨,化工原料、医药中间体20000吨,片剂35亿片,针
剂1.2亿支。原料药品除供应省内外需要外,还远销亚、非、欧、美、大洋洲50多
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1000万美元左右。
  山东新华制药厂坚持创新、改革,是医药行业生产的排头兵。全国第一台搪玻
璃反应罐于1953年在新华制药厂烧制成功。全国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化学合成原料药
车间--非那西汀车间于1954年建成。1962年在贯彻“工业七十条”中,新华制药厂
开展了“两法”(岗位操作法、设备维护法)、三清(分清批号、算清定额、划清经
济责任)、一录(健全原始记录)、一制(明确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生产技术管理,
并提出“六个第一”的口号,即到1965年,非那西汀、阿斯匹林、咖啡因、氨基比
林、安乃近、水杨酸等6个主要产品的6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收率、质量、总耗、
主耗、折粮、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名列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80年代,山东新华制
药厂在班组管理上又有新发展,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以方针目标为主导,6项
基础工作为内容,认真贯彻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立足于健全以工序为主的质量保证
体系,形成了班组管理的新格局。1986年,山东新华制药厂根据“自主自愿,平等
协商,扬长避短,优化组合,互为需要、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联合山东、河南、辽宁、湖南、黑龙江、陕西6个省的26家企业,组建起以新华制
药厂为龙头的“新华医药联合企业集团”,使部分名、优、短、新产品得到长足发
展。1986年,山东新华制药厂提出了“务实、求严、创新、文明”的“新华厂风”
和“政治坚定、艰苦奋斗、干群团结、爱厂如家”的“新华精神”,厂党委把建设
好的厂风、培养“四有”(有知识、有纪律、有道德、有理想)职工作为工作的重点
来抓,把新华厂风和新华精神教育渗透到企业升级、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把提高
职工爱厂、爱岗位、爱本职工作的意识,同提高企业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使产品质
量稳定提高率达到100%,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78%以上,有19个产品分别获得省、
部、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其中荣获国家金、银质奖4个。1987年,进一步抓管理、
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成为全国医药企业中的第一个国家二级企业,还被评
为全国10家企业管理优秀单位之一。
  为了更好地发挥山东新华制药厂骨干企业的优势,增加药品生产,在制订“七
五”发展和改造计划中,确定在张店热电厂北建设新厂区,占地45.6公顷,第一期
为吡哌酸、布洛芬迁建350吨/年规模生产装置各一套及其配套公用工程、仓储工程、
辅助设施等,总投资4842万元,1987年11月10日举行奠基典礼,预计1990年建成投
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