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丸、口服液、冲剂工艺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5&rec=32&run=13

  水丸 1956-1957年,济南公私合营宏济药厂任玉平,将传统的用竹编子打水
丸改为机器生产(包衣球),提高工效5倍。1957年,李玉刚将传统的手工制作十二
丹改为机器制丸,提高工效2倍多。1965年,李玉刚将打水丸起胎母改进为“查数
计量”法,即根据药粉量和丸粒的大小,拟出多少丸,起适量的胎母,提高工效2
倍左右,并节约了半成品,杜绝了剩渣剩母现象,做到一批一清。1968年,济南人
民制药厂张统敏等5人,将手搓喉症丸改为机器制丸,提高工效4倍多。1983年,济
南中药厂张统敏,将磁朱丸方内半成品的朱砂留出适量,挂丸粒表面为衣(此前不
挂衣),既解决了丸粒裂口又提高了丸粒光亮度,提高了产品质量。

  口服液工艺改革 1971年,济南人民制药厂(现济南中药厂)、烟台中药厂投产
口服液。1984年,济南中药厂安装多能提取罐、薄膜蒸发器、远红外线烘干机、大
型冷库、10万级净化空调、超声波洗瓶等设备,相应采用新工艺。

  冲剂工艺改革 潍坊中药厂从1970年起生产感冒冲剂。开始,用人工在铁丝上
搓制颗粒,用土炉直火加热烘干;1972年,改用摇摆式颗粒机制粒,蒸汽热管烘房
烘干;1984年,采用沸腾干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