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药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5&rec=26&run=13

  山东省中药生产源远流长。巨野县红土山西汉墓出土文物中有臼、杵、擂盘、
药匙等制药工具和药丸药粉等实物。1107年(宋大观一年),青州白丸子载入陈师文
校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朝著名儿科医生钱乙(1032-1113年,今东平县人)
创制药方114剂,其中六味地黄丸、异功散等沿用至今。明朝东阿县(东阿县城因水
患多次变迁。县城始置今阳谷县阿城镇,城内有阿井,为阿胶原产地。1375年,县
城迁东阿镇(今属平阴县),特产阿胶。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将平阴县与东阿县合并
为平阿县,1948年恢复平阴县和东阿县建制。以黄河为界,黄河南属平阴县,黄河
北为东阿县,县城迁铜城。)阿胶制作业已甚兴盛。
  明朝以后,中药业逐步发展为遍及山东城乡的一大行业,大药店普遍采用“前
店后坊”形式,自制自销中成药。1403年,费县大瑶草湾(今属平邑县)志诚堂自制
膏药问世。1536年开业的菏泽积善堂,依据祖传秘方自制夺命丹、白降丹、保坤金
丹。1644年开业的潍县王万春堂眼药老店,自制宫庭秘方杏核丹眼药、拨云散、扫
乌丹、上清散、拔毒膏等。1662年开业的德州颐寿堂,自制回生再造丸、六味地黄
丸、舒肝丸等200余种中成药。1666年开业的济南千芝堂,以讨饭工具(骨板)为记,
自制独门秘方成药九转保坤丹。1727年开业的莱阳天德堂、天福堂自制救产丸、蟾
酥丸、苏合丸、乌金丸等50多种中成药。清朝初期,东阿镇邓氏树德堂已成为阿胶
名家。清乾隆年间,济南医药界聘请东阿县岳家庄一带熬胶工至济南熬制阿胶。
1828年(清道光八年),东阿镇涂氏怀德堂阿胶庄开业。1840年,全省有中成药和阿
胶作坊9个。清代末年,中成药生产开始突破“前店后坊”形式,出现“独立门户”
的中成药厂。1907年开业的济南宏济堂,按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北京同仁堂
老号配方,自制膏丹丸散胶露药酒等519种。1909年济南宏济阿胶厂建立,共生产
12种阿胶,有福、禄、寿、财、喜五字胶,及精研极品阿胶亮三十二块、黑十六块
等7种型号胶。
  1912年始,全省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的中药丸散庄呈上升趋势。如济南市新崛
起的“京帮”中药店10家,“祁州(河北省安国)帮”中药店28家,均制销中成药,
阿胶产销中心也由东阿转移到济南。1933年,全省共有阿胶作坊23个,其中东阿县
城7个、阳谷县1个、济南市15个。1937年,郓城县丁庄义和永药店创始人丁怀义,
专门聘请技师、雇工,单独开设中成药加工厂,按照《颐世方书》生产中成药300
多种,并专设中成药门市部销售。1937年7月,全省共有中成药和阿胶作坊88个。
“七·七事变”后,济南阿胶业因原料断绝相继停工;1942年,有的停工业户陆续
恢复生产。1949年,全省共有中成药和阿胶作坊70个,其中阿胶作坊平阴县东阿镇
10个、济南市6个。
  建国后,“前店后坊”式的中成药作坊逐渐解体,独立的中成药厂陆续建立。
1952年,平阴县供销社东阿镇阿胶加工厂(现山东平阴阿胶厂)成立。1953年,东阿
县供销社阿胶厂(现山东东阿阿胶厂)成立。1956年,山东私营中药业实行公私合营
后,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济宁等城市,对生产中成药的店堂、作坊进行了合
并整顿,统一处方名称,集中安排生产。公私合营中药厂多数在1966年改为全民所
有制企业。到1976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枣庄、济宁、聊城8个市
地先后建立全民所有制中药厂9处、阿胶厂2处。1967-1985年,烟台、菏泽、泰安、
淄博、枣庄、聊城6个市地先后建立集体所有制中药厂7处、阿胶厂3处。1980年,
全民企业郯南制药厂和威海制药厂以及集体企业临沂东风制药厂,由原生产西药为
主转为以生产中药为主。1987年,全省共有23处中成药厂,年末职工5368人,建筑
面积2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111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621万元。年总产量8209
吨,总产值11591万元,利润总额14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