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方针政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5&rec=204&run=13

  中西药品和医疗器材是防治疾病的特殊商品。医药、药材、医疗器械3个经营
专业,都以服务于医疗卫生和保健事业为宗旨。
  建国初期,贯彻执行“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繁荣经济劳资两利”的方针。1951
年10月,山东省医药公司济南经营处,贯彻执行“平抑药价,调剂市场,组织输入
与输出贸易,采购原料,推销成品,调查了解国内外市场情况”的方针和任务。
1952年7月,确定的医药公司经营方针是,组织医药器材供应,为发展人民医药卫
生事业服务。实行统一计划、统一价格、统一制度、统一政策。中西药和医疗器械
分配,以供给有组织的医疗机构为主。任务是扶助发展国内医药生产事业,配合防
疫工作,有计划地供应公私医药卫生部门所需要的医药和器材,并逐步解决人民大
众的用药问题,负责麻醉药品统一供应;加强市场领导,稳定物价;积累国家财富,
增进人民身体健康。
  1953年,中国医药公司规定公私零售业务经营比重,原则上医药公司不超过10
%,合作社5~15%,私营75%。据济南市统计,1953年公私零售业务实际经营比
重为:医药公司占24.96%,私营占75.04%。1953年9月起,医药公司对社会供应
的原则是:“1、对原料药控制供应,以原料控制产品,发展生产,防止投机;2、
对制剂供应,要保证消费者的需要,主要是医疗单位,防止投机囤积,加速商品流
转,防止积压;3、对高级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化学试剂、牙科器械及兽用医疗
器械采取集中经营。”1954年1月,为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用药需要,执行中国医药
公司关于“根据药品器械不同品种,划区生产、划区供应”的规定。
  1955年,山东省开始贯彻执行中央文委党组1954年10月提出的“适当解决公费
医疗中运用中药的问题,公费医疗在原则上应包括中医看病和吃中药在内”的规定
和“加强中药经营,积极组织中药材购销工作,统一中药市场领导,有计划地促进
中药生产的发展,合理地掌握中药价格,尽可能满足人民对中药的需要,并逐步对
私营中药商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的方针。同时,贯彻执行中国药材公司
关于“国内供应严重不足或已危害生产的中药材,停止或减少出口,国内供应有余
的,争取多出口”的指示。同年12月,省医药公司根据中国医药公司“为配合农业
合作化的迅速发展,对农村保健员需要的‘保健箱’和除‘四害’、疟疾等7种病
用药供应”的专门部署,召开了全省医药分支公司经理会议,对制作和供应保健箱
等紧急动员部署。1956年,完成对私营医药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医药商业
统筹安排城乡药品和医疗器材供应。同年,中国药材公司规定药材经营机构的基本
任务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药材供应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满足人民用药需要,
从而为人民健康服务”。1957年,根据中国医药公司的部署,总结成药下乡工作尤
其是推销保健箱的经验教训,肯定成绩,克服盲目性,纠正推销工作中硬性摊派的
作法。同年,省卫生厅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自由市场的领导,提高供应质量,改
进经营管理,逐步缩小和解决脱销品种,在医药密切结合原则下,更好地为人民健
康服务”的指示,规定“各级卫生部门、中医医疗机构逐年、逐季制订年度、季度
所需药材品种、数量的计划,交由药材公司参考供应。凡属消灭对人民健康危害最
大的疾病和指定作专题研究的机构用药,尽先供应”。医药商业基本形成比较完整
并长期执行的供应原则,即先治疗后滋补,保证军队、疫情、抢救和科研用药,对
工矿、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适当照顾;城乡都需要的一般医药用品和中西成药,优
先供应农村;中药材先满足饮片需要,后供应成药原料。为保证疫情和抢救用药供
应,二级站分别不同品种经常保留适量储备。
  1958年,中药材供应工作贯彻执行国务院提出的下列原则:(一)目前生产不足
国内供应紧张而发展生产又受一定自然条件限制的常用中药材,在药用和其他需要
发生矛盾时,首先保证药用;(二)目前基本上已能满足药用,生产又比较容易的常
用药材,在满足医药需要和保留必需的储备后,适当支持工业用料和其他需要;(
三)对于蕴藏量大而药用量小的品种,在保证满足药用的原则下,积极地研究应用
于工业原料或其他用途,以增加农副业的收入。同年,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贯彻执
行商业部医药局关于“加强农村供应,对适应农村需要的一般医药用品,优先供应
农村”的规定。同年5、6月,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对全国医药跃进规划会提出的大
计划、高指标做了全面传达贯彻,并提出“开展大购、大销,医疗卫生部门需要什
么供应什么,需要多少供应多少,何时要何时有”。1959-1961年,省卫生厅药政管
理局及各级经营机构均设专门班子,组织全力做好营养不良性水肿病用药供应;先
后在济南、青岛、昌潍、泰安及临清、兖州、黄县召开小型展销会,调剂余缺,做
好供应。1961年10月,商业部医药局对1958年提出的经营方针做了检查总结,指出
它对促进农村医药工作有积极作用,但要求过急,包得过多,脱离实际。省卫生厅
药政管理局对1958年以来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大计划、高指标等“左”的倾向,
认真予以纠正。1962年,制定各类商品合理库存定额和经营品种目录,按照实际需
要组织供应。1965年1月起,工业用原料药不再通过商业环节调拨,医院配方和市
场零售原料药通过工商衔接,仍由医药商业收购、供应。
  1966年,为适应战备需要,根据商业部、化工部、卫生部联合通知,在县以上
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开展自配输液,原料由当地医药公司供应。1968年,开始执行“
医药供应贯彻面向农村”的方针。1969年6月,传达贯彻全国医药计划会议提出的
“对医药商品的分配,要保证战备、援外的供应和国家重点建设地区的需要。医药
供应必须面向农村、面向工矿,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贫下中农服务。切实改变
重城市、轻农村倾向。积极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安排好防治地方病用药,做好口服避
孕药、急用药和器材的供应”的方针政策和任务要求。1971年12月始,省卫生厅根
据商业部、卫生部关于按照“公社卫生院平时能防治中等伤病,战时能抢救伤员的
标准,装备公社卫生院医疗器械”的要求,每年作出安排,医药商业按计划供应。
1974年10月起,根据商业部关于加强农村医药供应的通知,积极推行以下措施:(
一)配合卫生部门,热情支持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协助搞好合作医疗工作;(
二)协同计划生育部门编制避孕药具的要货和供应计划,认真做好避孕药具的发放;
(三)结合防疫部门深入疫区,加强调研,做好防治地方病的药械供应;(四)配合卫
生部门对公社卫生院有计划地装备医疗器械;(五)开展县公司下伸批发点,通过基
层供销社代批、委托公社卫生院代批、定期下乡巡回批发等,方便公社卫生院和合
作医疗单位购药。1975年12月起,按照国家计委指示实行“药品供应进一步面向农
村,方便‘赤脚医生’,支持合作医疗。生产和供应都贯彻微利原则,逐步降低药
价,坚持中西医结合”。1978年3月7~16日,化工部、卫生部在济南联合召开寄生
虫病、地方病用药座谈会,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好寄生虫病、地方病药品的
生产、供应,为预防和消灭地方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新贡献。同年,根据商
业部医药局意见,对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的供应,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实行计划
供应;为用户调剂余缺;开展代办业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干扰破坏。
1979年2月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成立,对医药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这是对医药
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省医药管理局成立后,根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指示,按
照“备战备荒,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有计划按比例地搞好医药供、产、
销、用的综合平衡。在供应工作中,坚持保有战略储备,并据货源周期核定和保持
合理的经营库存,纠正只怕积压不怕脱销、片面压缩库存的作法;疏通渠道,主动
送货下乡,开展展销,并积极支援畜牧业用药;以销定产、以销促产,促进医药工
业截长补短,以长创新,增产短缺品种,增加新品种,适应国际市场需要提高质量、
改进包装、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坚持执行“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和对人民
健康极端负责的方针。同年9月,国家医药管理局在淄博市召开二级批发单位工作
经验交流会,讨论研究按经济规律做好医药收购供应,促进生产发展,并研究了为
三级批发服务的具体措施。1980年6月,全国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专业交流
会确定:(一)疏通渠道,扩大供应,药品继续以农村为重点;(二)以计划经济为主,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同年,中药供应工作重点仍放在农村,照顾边远山区,安
排好工矿、林区和城市用药;进一步密切医药结合,做到医知药情、药知医用,互
相配合,共同促进和提高,更好地为病患者服务。1981年4月7日~11日,中国医药
公司在烟台召开市场调研座谈会,提出“加强市场调查预测,提高服务质量,防止
人为脱销,千方百计扩大供应。”同年6月,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防止和减
少商品脱销,做好供应工作”的通知精神,部署全省医药工商企业端正医药生产经
营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高度负责的观点,反对把生产和经营
当“摇钱树”的错误思想;生产和供应实行统一计划,全面安排,不准各自为政、
多头经营。1982年下半年,根据中国医药、药材公司联合下达的《关于进一步加强
农村医药供应的通知》精神,省医药管理局提出:(一)进一步加强网点建设,疏通
“供销社、卫生院、药材经营组、门市部”等通向农村的供应渠道;(二)举办不同
类型、不同形式的展销会;(三)组织适销对路货源;(四)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搞
好医药结合,定期召开医疗单位供应会,积极帮助代批点搞好经营;(五)加强调查
研究,掌握供求规律,制定商品必备目录及合理库存定额。1983年以后,中西药品
和医疗器械伴随生产的发展,货源充足,绝大部分品种满足市场需要,供应工作逐
步实行城乡兼顾,统筹安排,打破区划限制,多渠道、全方位开拓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