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红旗化工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89&run=13

  青岛红旗化工厂位于青岛市沧口区滨海路,占地31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电石、
黄磷、烧碱、三氯化磷、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等。是全民所有制中型化工企业,又是
全国电石生产重点企业之一。
  该厂前身是1944年由王■生等人集资筹建,1945年冬正式投产的私营青岛广益
化工厂。建国后,应厂方请求和政府批准,于1950年4月改为公私合营。1955-1962
年,青岛延年、景盛、永新、鼎成、德发、台西、实业等化工厂(社)和青岛农药
厂的硫酸车间先后并入,使该厂成为一个多产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1966年下半年,
改变企业性质为全民所有制,遂易名青岛红旗化工厂。
  电石生产始于1958年,原为青岛实业化工厂电石车间,建有1800千伏安和3600
千伏安电石炉各一座,电石年产能力7450吨,于1962年并入该厂。1966年,原1800
千伏安电石炉改为7000千伏安,全厂电石年产能力增至2.2万吨,产量亦由1962年
的2814吨增至1.4万吨。1973年又将原3600千伏安电石炉改为5000千伏安,使两台
电石炉变压器总容量达到1.2万千伏安,电石年产能力形成2.3万吨。但由于受“
文化大革命”干扰,加之电力供应不足,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1972-1976年,
电石年产量平均为4798吨,其中1974年仅产1454吨。自1979年以来,该厂通过贯彻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把改进和提高电石生产列入技术改造项目。
先后对运行多年的变压器进行了更新,自制了7000千伏安的节能变压器,将电石炉
膛内径和深度进行了调整,延长使用寿命4倍,减少了不必要的停电时间;扩大了
电极同心圈,并重新设计制作了与同心圈相应的零部件等。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技术
改造措施,使电石炉能够安全稳定地适应低电压高电流的生产,在7000千伏安电石
炉单炉运行的情况下,电石年产量由1980年的9826吨提高到1988年的1. 41万吨,
电石乙炔发气量也由每公斤297升提高到300升以上。
  该厂创建初期,主要生产液体烧碱(电解法)和漂白粉,1950年增加了固碱加
工。1955-1956年青岛延年、景盛等厂的苛化烧碱并入该厂后,烧碱产量达到1764
吨。60年代烧碱生产中断。1970年重新建成年产3500吨烧碱车间,氯产品有盐酸和
液氯。1979年烧碱产量达到4200吨,超过了设计能力。翌年,将盐酸年产能力由
5000吨扩大到1万吨。1983年,建成年产1万吨烧碱蒸发装置,并对电解工序进行了
扩建改造,使整流、电解、盐酸、蒸发等装置能力与年产1万吨烧碱相配套。1984
年烧碱产量达到7398吨。为发展氯产品,1986年以补尝贸易形式从意大利引进年产
5000吨漂粉精生产线。 1988年,为规划中的年产2万吨烧碱装置相配套,建成氯
气液化和化盐精制部分装置,并增加液氯气化装置,为氯化石蜡、三氯化磷等氯产
品提供了高纯度氯气。是年,烧碱产量8055吨。
  自1958年投产苯甲酸,1964年又开始生产苯甲酸钠。两种产品投产后,经过多
次更新改造,产量由1980年的2168吨增加到1988年的2769吨。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西德、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0-1988年,苯
甲酸钠和苯甲酸的出口量分别为9710吨和2261吨,共创外汇1088. 39万美元。
  黄磷生产始于1965年,后因产品滞销于1980年停产。1983年7月恢复生产,黄
磷炉变压器容量由2000千伏安提高到3000千伏安,年产能力为1200吨;产量由1983
年的134吨提高到1988年的1467吨;含量一直保持在99.8%左右,被评为省优质产
品;自1987年设备运转率达到95%以上,产量超过设计能力20%。
  自1983年12月投产三氯化磷,建有年产2500吨装置两套,采用黄磷氯化法生产。
因原料供应不足,1984年单套装置运行,产量达到2741吨。由于该产品主要用作有
机磷农药的原料,1985年受农药市场影响仅产850吨。1986年后,随着农药市场好
转,启用双套装置生产,三氯化磷产量由1986年的3403吨提高到1988年的5158吨,
一级品率亦由21%提高到100%。
  1988年,有职工1798人,固定资产原值2419万元。产品发展到10多种。完成工
业总产值2919万元,利税总额达1274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1.85倍和6.92倍。全
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68万元,比1978年提高72%。完成出口产值741万元,创汇
180万美元。为开发新产品,1988年该厂又从法国引进了年产1000吨的十溴二苯醚
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