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酸、酐、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80&run=13

  酸与酮类衍生物的生产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胶东抗日根据地。当时,为满足军
工生产和军民生活需要,东海工业研究室就地取材,开始研制生产硬脂酸、油酸、
醋酸、丙酮等产品。1945年后,丙酮、醋酸的生产发展到鲁中和渤海解放区。建国
后,为适应轻工、医药以及化工本身的发展,先后开发投产了20余种酸类衍生物和
醋酸酐、顺丁烯二酸酐以及双乙烯酮等酐类和酮类衍生物。 1988年,在产的酸、
酐、酮类衍生物20种,产量达3.23万吨。
  硬脂酸是山东省最早生产的酸类衍生物,1942年。东海工业研究室采用动物油、
蓖麻子和硫酸镁为原料,在制取皂化甘油的同时生产硬脂酸和油酸。1950年,青岛
新兴肥皂厂以动植物油为原料,采用加氢水解法生产硬脂酸,最初年产不足百吨,
1958年达到808吨。翌年,该厂并入青岛台东化工厂(现青岛红星化工厂),硬脂
酸年产能力为1000吨,后经1965年、1979年、1981年和1984年四次技术改造,年产
能力增至5000吨,生产工艺也由催化剂水解法改为高压水解法,1985年产量达到
3680吨。1988年,东平化肥厂、潍坊有机化工厂、鲁北化工总厂、青岛第二农药厂
相继生产硬脂酸,使全省年产能力逾万吨,产量达到6000吨。其中,青岛红星化工
厂生产4641吨;该厂所产一级、三级硬脂酸于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醋酸(冰醋酸)是重要的有机酸之一,广泛用作溶剂和有机合成原料。在1943
年,东海工业研究室即以木柴干馏法制取醋酸。1959年,山东新华制药厂筹建省内
第一套酒精乙醛氧化法合成醋酸的工业装置,年产能力为4000吨,翌年建成投产。
但时遇自然灾害,原料酒精供应困难,随即停产。后于1966年复产,当年生产醋酸
3089吨。并通过更新设备和工艺改造,使年产能力提高到6000吨,1970年产量达到
5317吨;1976年突破设计能力,产量增加到6150吨。 1977年后,该厂又通过加大
乙醛分馏塔和乙醛氧化塔等技术改造措施,使醋酸年产能力到1980年增至1万吨,
当年产量达到7198吨。1973年,梁山油漆厂亦采用酒精乙醛氧化法建成年产500吨
醋酸装置,于1974年投产,最高年产的1976年曾达316吨。但1980年后因酒精供应
困难和生产成本高而停产。垦利化肥厂于1978年开始筹建一套油田凝析油液相氧化
装置,设计能力为年处理凝析油3000吨,联产醋酸1000吨,于1981年3月建成试产,
经四次试车,历时125天,终因设备腐蚀、泄漏严重而未获成功。自1982年,省内
醋酸只有山东新华制药厂独家生产,1985年产量9408吨,1988年增加到1.01万吨,
居全国第5位。
  醋酸酐主要用作医药、染料、香料、胶片及其他有机合成的原料。由山东新华
制药厂采用醋酸裂解法独家生产,同时联产双乙烯酮。1962年6月,该厂醋酸裂解
装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醋酸酐年产能力170吨;二、三期工程分别于1963年7月和
1966年8月竣工投产后)年产能力增加到1300吨。1967年产量1217吨。自1976年突
破设计能力,1983年产量达到1637吨,为历年最高水平。1986年通过基本建设,使
醋酸酐装置规模扩大到3000吨。1988年产量1809吨。
  甲酸(俗称蚁酸)广泛用于农药、皮革、染料、医药、橡胶等工业,也用于制
造用途广泛的二甲基甲酰胺溶剂等。1959年9月,济南有机合成化工厂(现济南石
油化工二厂)建成国内第一套甲酸装置,年产能力1000吨,采用甲酸钠法生产,同
时副产无水芒硝。但最初几年产量很少,1963年仅产354吨。后经1964年对甲酸钠
和甲酸蒸馏两道工序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翌年又建成一套相同
工艺的生产装置,年产能力扩大到2000吨。1966年甲酸产量达到2089吨,并开始出
口(当年出口555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产量徘徊在2000吨以下,其中
1974年仅产889吨。自1977年产量逐年增加,1979年达到2256吨。是年,该厂所产
甲酸质量被评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名,并被评为化工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从1980年,
该厂为扩大出口又多次对甲酸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年产能力增加到1986年抵,年产量亦由1978年的2105吨增加到1986年的2607吨。1988年生产甲酸3201
吨,其中出口量增至1150吨,产量和出口量均为历年最高水平。期间,该厂还以甲
酸甲脂法试制甲酸获得成功,并准备在小试基础上再建年产200吨的中试装置)采
用此项新工艺,可以不用烧碱和硫酸制甲酸,产品质量可达国际先进水平。
  氯乙酸由醋酸在硫的存在下氯化制得,1962年,青岛肥料厂(现青岛农药厂)
建成年产2000吨氯乙酸装置首先投产。此后,张店东风化工厂(1967年)、济南跃
进化工厂(1970年)亦相继建成氯乙酸装置。全省氯乙酸产量由1963年的211吨提
高到1970年的2199吨。1976年,青岛农药厂因原料缺乏而停产,是年全省产量降为
1047吨。自1979年产量逐步回升,1985年上升到1618吨。1986年济南跃进化工厂并
入济南化学试剂总厂,翌年9月因液氯泄漏事故造成停产。到1988年,全省只有张
店东风化工厂一家生产氯乙酸,年产能力2800吨,产量达到3146吨,为历年最高水
平。该厂所产氯乙酸于1987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癸二酸主要用于生产增塑剂和尼龙等,以蓖麻油为原料,采用碱解法生产。
1966年,潍坊化工实验厂(现潍坊有机化工厂)建成省内第一套癸二酸装置,年产
能力为80吨。是年,青岛红星化工厂亦开始试产,并于1970年建成年产600吨癸二
酸装置,年产量在200吨左右。1966-1973年,济南东风化工厂、济南市中化工厂、
胶县酒厂、烟台第三化工厂、长清化工厂、济南塑料三厂等也曾少量生产,后均因
原料不足、成本高而陆续停产或转产。潍坊化工实验厂自1971年进行工艺改造,由
原来间歇裂化改为连续裂化,进而改为上下电感外加热的连续裂化;将间断中和改
为连续中和;将活性炭脱色改为大孔树脂脱色,使产品质量和产量逐年提高,1978
年产量达到646吨,为1970年的10.6倍。是年,全省产量达到775吨。1981年青岛
红星化工厂的癸二酸停产后,潍坊化工实验厂成为省内唯一生产厂家,所产癸二酸
自1980年进入国际市场。为扩大出口,经多次技术改造,1985年生产能力达到2500
吨,实产1490吨,1988年提高到1949吨,出口产品产值达2134万元。该厂所产癸二
酸于1981年和1985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顺丁烯二酸、顺丁烯二酸酐均于1969年由济南轻工化学厂建成装置首先投产。
顺丁烯二酸生产工艺采用糠醛氧化法,年产能力为800吨,一般年产量在300吨左右,
最高年产的1973年曾达426吨。所需原料糠醛由该厂以玉米芯、棉籽壳等为原料配
套生产。顺丁烯二酸酐则是在顺丁烯二酸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恒沸脱水装置,
采用顺丁烯二酸脱水法制得,年产能力为500吨,一般年产量在百吨左右,最高年
产的1975年曾达317吨。1976年,青岛和德州农药厂为与马拉硫磷相配套,开辟新
的原料路线,采用苯氧化法生产顺丁烯二酸,年产能力均为500吨,并分别建有年
产250吨和450吨的顺丁烯二酸酐生产装置。1978年,全省顺丁烯二酸年产能力为
1800吨,产量925吨。1979年后,济南轻工化学厂的顺丁烯二酸转入乡镇企业生产;
青岛和德州农药厂的顺丁烯二酸随农药马拉硫磷的停产而停产,两厂的顺丁烯二酸
酐亦随之停产。1988年,周村有机化工厂为与不饱和树脂相配套,在北京化工研究
院协助下,采用苯固定床氧化法建成年产1000吨顺丁烯二酸酥装置,当年试产18吨。
  丙酮1943年,东海工业研究室即采用木材干馏法试制成功,后改用地瓜干发酵
法生产,主要用于制造无烟火药的溶剂。50年代,丙酮生产一度中断。60年代,随
着煤化工的发展,开始以电石乙炔为原料生产丙酮。1963年4月,博山建华电石厂
在省化工研究所协助下建成年产300吨的乙炔水合法丙酮生产装置,于1965年投产,
当年产量261吨。以此种工艺生产丙酮为国内首创。后经技术改造,年产能力增至
500吨,1967年产量最高为421吨。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60年代后期至70
年代前期产量逐年下降,其中1970年和1974年仅产42吨和49吨。1976年回升到309
吨,1978年增至396吨。1983年该厂调整产品结构,丙酮停产。期间,单县有机化
工厂和潍坊溶剂厂先后于1980年和1983年建成粮食发酵法制丙酮装置,年产能力分
别为150吨和1100吨。1985年,全省丙酮产量达到926吨。1986年单县有机化工厂的
丙酮停产;潍坊溶剂厂则经1986年和1988年两次技术改造,年产能力增至1350吨。
1988年,全省只有潍坊溶剂厂一家生产,丙酮产量1111吨。
  双乙烯酮(即二乙烯酮)由醋酸经裂解聚合制得,主要作为医药、染料和农药
的配套原料。1962年6月,山东新华制药厂建成醋酸裂解装置后,在生产醋酸酐的
同时联产双乙烯酮,1963年产量为99吨。之后,该厂为医药生产配套,建成年产
560吨双乙烯酮装置,后经两次扩建,年产能力1000吨。1964年,青岛染料厂为染
料生产配套,亦建成双乙烯酮装置,年产量一般在400吨左右。1970年,全省双乙
烯酮产量696吨。之后,青岛农药厂为久效磷配套,于1974年建成年产800吨双乙烯
酮装置,后经改造扩至1200吨。到1988年,全省双乙烯酮年产能力2500吨,实产
2326吨。是年,高密农药厂亦为久效磷配套开始筹建年产500吨双乙烯酮装置,计
划在1989年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