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醇、醛、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79&run=13

  醇类衍生物的生产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在建国前只有甘油(丙三醇)和乙醇
两种。建国后,醇类衍生物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迅速发展,相继开发投产了甲
醇、了醇、异丁醇、季戊四醇、辛醇和糠醇等。1988年,归口统计的醇类产品的产
量达到9. 62万吨。
  甘油以其生产方法分为皂化甘油和合成甘油。1914年,济南兴华造胰厂即以动
物油(主要是牛油)为原料生产皂化甘油,用以生产肥皂等轻工化学品。1942年,
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创建的东海工业研究室,亦曾用动物油或蓖麻子为原料生产皂化
甘油,主要用于生产炸药和医药。建国后,皂化甘油由轻工系统生产;化工系统除
青岛红星化工厂、潍坊有机化工厂等有少量副产外,逐步被丙烯原料路线的合成甘
油所取代。1971年7月,济南向阳石油化工厂(于1981年并入济南化工厂)建成环
氧氯丙烷生产装置,开始采用环氧氯丙烷水解法生产合成甘油,年产能力1000吨,
当年试产26吨,1975年达到205吨,最高年产的1979年曾达640吨,后于1982年因成
本高而停产,历年累计产量3062吨。1988年7月,齐鲁石油化工公司氯碱厂由日本
引进的环氧氯丙烷——甘油装置建成投产,其中甘油年产能力1.5万吨,采用日本
旭硝子株式会社和旭电化株式会社专利技术,以环氧氯丙烷与纯碱通过水解反应制
得合成甘油,当年试产43吨。
  甲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甲醛、农药等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
1970年7月,济南石油化工二厂建成年产2000吨甲醇装置,开始以煤焦为原料,采
用联醇触媒(即铜基触媒)中压法生产。但由于脱硫装置效果差,实际年产仅千吨
左右;1975年增加了精脱硫装置,1978年对造气、压缩、合成等工段采用了双套设
备,使年产能力增加到3000吨,年产量2000吨。后又经1981年和1984年两次技术改
造,将焦炭固定床制气改为重油部分氧化法制厂,同时改进了其他工艺和设备,使
综合年产能力达到4000吨。1985年甲醇产量增加到3584吨。在这期间,1972年明水
化肥厂、1977年青岛红旗化工厂和淄博化肥厂分别建成年产3000吨和1500吨的甲醇
装置,其中明水化肥厂采用高压法生产,其他两厂均采用中压法生产。由于三厂投
产,1978年全省甲醇产量5329吨。此后,三厂均因生产成本高,至1982年底全部停
产。1987年6月,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由联邦德国引进的年产10万吨甲醇装置建成投
产。该装置以胜利炼油厂的减压渣油为原料,采用先制取合成气再进行低压合成的
方法生产。这套装置建成后,全省甲醇年产能力达到10.4万吨,1988年生产3.68
万吨。其中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第二化肥厂3.26万吨,济南石油化工二厂4244吨。
是年,两厂所产甲醇均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丁醇与辛醇主要用做塑料增塑剂、洗涤剂、脱水剂、溶剂等。1973年,淄博石
油化工厂建成年产2000吨的丁醇装置、采用丙烯高压羰基合成法生产丁醇,同时副
产异了醇。但由于丙烯供应不足,最初几年的年产量只有百吨左右,1976年后产量
有所增加,最高年产的1982年达到1108吨,后于1984年停产。1980年和1983年,单
县有机化工厂和潍坊溶剂厂采用粮食发酵法生产丁醇,年产能力分别为500吨和
1800吨(后潍坊溶剂厂经技术改造扩至2650吨)。两厂投产后,由于粮食供应不足,
生产方法较为落后,最高年产的1985年亦只生产1899吨。1986年单县有机化工厂的
丁醇停产。为适应塑料工业发展的需要,1987年6月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第二化肥厂
由英国引进的丁辛醇装置建成投产。该装置以阶段切换交替生产辛醇和丁醇,副产
异丁醇,年产能力为:辛醇5万吨、丁醇2万吨、异丁醇7200吨;以该厂甲醇装置提
供的合成气和烯烃厂乙烯装置提供的化学级丙烯为原料,采用低压羰基合成法生产,
具有操作压力低、腐蚀性弱和污染小、产品结构合理等优点,属70年代国际先进水
平。1988年,全省生产丁醇1.51万吨,异丁醇4518吨,辛醇3.65万吨。齐鲁石油
化工公司第二化肥厂所产辛醇已进入国际市场。
  季戊四醇和糠醇均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投产的醇类产品。1978年和1980年,
梁山油漆厂和青岛合成纤维厂(现青岛化工二厂)分别建成年产200吨和1000吨的
季戊四醇装置,以甲醛和乙醛为原料,采用“钠法”进行生产。但由于原料供应不
足,生产能力未能发挥,造成能耗高、效益差。1982年梁山油漆厂的季戊四醇停产。
青岛合成纤维厂除1986年生产1001吨外,其他年份均在千吨以下,1988年仅产130
吨。1980年,淄博沣水化工厂和德州农药厂开·始采用糠醛催化氢化法生产糠醇,
是年,全省产量为328吨。1983年,德州农药厂的糠醇停产;淄博沣水化工厂则增
加设备,使糠醇年产能力由800吨增至1600吨。该厂以销定产,1984年产量795吨,
1988年达到1596吨。产品远销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南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为扩大出口,该厂于1988年底进行扩建,糠醇年产能力达到6000吨。
  为适应农药、合成材料工业发展和外贸出口的需要,自5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醛
类衍生物,先后投产的主要产品有三氯乙醛、甲醛和糠醛等。1988年,全省醛类衍
生物产量3.12万吨。
  三氯乙醛主要用做生产农药如敌百虫、敌敌畏的中间体,也用于医药及其他有
机合成产品。1958年,青岛广益化工厂以乙醇为原料,采用氯化、蒸馏工艺生产三
氯乙醛,主要供张店农药厂,其余经与蒸馏水合成生产水合氯醛。1963年张店农药
厂建成三氯乙醛装置,年产量一般为3000吨左右,由此青岛广益化工厂的三氯乙醛
于1966年停产。1970年东都农药厂为农药生产配套,投产三氯乙醛,年产量一般在
1300吨左右。1974-1976年,青岛农药厂也有过少量生产。1980年全省三氯乙醛产
量达到5211吨,为历年最高水平。1986年后只有山东农药厂一家生产,1988年生产
能力4000吨,实产2681吨。
  甲醛由甲醇制得,通常为含甲醛37%的水溶液,主要用于生产合成材料,也用
以生产乌洛托品、季戊四醇、染料以及农药、医药和消毒剂等。1959年,青岛塑料
厂采用银催化法建成年产430吨甲醛装置,实际年产仅50吨左右,1962年停产。
1968-1969年,济南有机化工厂和青岛合成纤维厂(当时为青岛红星化工厂四车间)
分别建成年产4000吨和3000吨的甲醛装置,1970年全省甲醛产量达到7317吨。1974
年,胜利油田建成年产500吨的天然气氧化制甲醛装置,但因只能生产30%的甲醛
水溶液,质量不高,销路不好,于1985年停产。70年代,济南有机化工厂和青岛合
成纤维厂除对原装置进行改造扩建外,又分别新建了第二套生产装置,并以电解银
催化剂代替了浮石银催化剂,1978年全省产量达到1.46万吨。进入80年代,随着
塑料、农药、医药工业对甲醛需求量增加,加之原料甲醇的供应趋缓,因此两厂进
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到1988年全省甲醛年产能力增至3.2万吨,产量达到2.38万
吨。其中,青岛化工二厂年产1.49万吨,占全省产量的62.6%。
  糠醛是以玉米芯、棉籽壳为原料,经水解、环化制得,主要用于生产糠醇、顺
丁烯二酸,还广泛用作选择性溶剂等,1969年,济南轻工化学厂即作为顺丁烯二酸
的原料开始配套生产糠醛,后于1979年随该厂顺丁烯二酸停产而停产。 1986年,
诸城磷肥厂(现诸城化工总厂)建成年产1500吨糠醛装置,当年生产668吨。之后,
兖州磷肥厂建成年产1000吨糠醛装置。1988年两厂产量达到1541吨。是年,鲁南化
工厂亦建成糠醛装置,年产能力为1200吨,但尚未投产。一些乡镇企业如临淄有机
化工厂、郯城码头化工厂、高唐化工厂、安丘糠醛厂、莘县糠醛厂、章丘助剂厂、
潍坊景芝糠醛厂等,都有糠醛生产。所产糠醛除供省内使用外,大都用于出口。
  甲基叔丁基醚是80年代开发的主要醚类衍生物。1983年,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研
究院、设计院与橡胶厂合作,在国内最早研制成功甲基叔丁基醚合成工艺,并在橡
胶厂建成国内第一套工业装置(年产5500吨),以抽余碳四和甲醇为原料进行生产。
甲基叔丁基醚作为无铅汽油添加剂,具有优良的抗爆性,对环境无污染;又可经二
次加工作为生产丁基橡胶或叔丁醇等化工产品的原料。为此,齐鲁石油化工公司设
计院根据前装置设计和实际生产数据,重新设计了年产4万吨的工业装置,并于
1988年5月在齐鲁石油化工公司橡胶厂建成投产,当年生产3784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