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钠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64&run=13

  钠盐产品种类很多,主要产品有20余种。广泛用于染料、农药、医药、防腐剂、
印染、造纸、食品、消毒等。其中有些产品是工业上的副产品。
  硫化钠(又称硫化碱)主要用于生产硫化染料。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受
国内抵制外货运动的鼓舞,青岛的维新、济南的裕兴、潍坊的裕鲁等颜料厂相继创
立,所需硫化钠逐步改由省内自产。1932年济南道义碱厂创建,采用煤粉还原芒硝
法生产硫化钠,年产750吨。1935年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增加硫化钠生产,翌年生
产823吨。“七七事变”后,省内染料业横遭日本侵略者摧残,济南道义碱厂歇业。
后虽在济南又有同德、信义两厂相继投产,但因资本短少很快倒闭;只有日本人在
青岛以合资名义强行霸占的维新化学工艺社和崂山颜料厂、国华工业原料厂、中和
化工厂等能够生产,但产量很少。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区的硫化钠
生产仍是一厥不振,直到山东各地相继解放,特别是建国以后,硫化钠生产才得以
发展。济南的铁路化工厂、济通化工厂、爱国化工厂、信记化学碱厂、裕兴颜料厂,
青岛的维新化学厂、实业化工厂、新和化工厂、沪记企业公司化工厂,潍坊的裕鲁
化工厂、功大化工厂和济宁的裕隆碱厂等相继投产、复产或扩大生产规模。1949年
全省硫化钠产量只有667吨,到1953年已增加到1.2万吨。此后,一直到1985年,
全省年产量一般在万吨左右,产销基本平衡;只有1957年和1958年超过2万吨,出
现产大于销,但很快进行了调整,保持了产销平衡。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的发展,
全省生产硫化钠的厂点发展到12家。为保持产销平衡,先后进行过多次调整。1979
年前后,青岛染料厂、潍坊化工厂、寿光寒桥化工厂、临沭唐崖化工厂、泰安邱家
店硫化碱厂、诸城化工厂、莱西磷肥厂等厂硫化钠先后停产。到1981年列入生产计
划的有青岛东风化工厂(年产能力6000吨)、济南东郊化工厂(年产能力5000吨)、
淄博洪山化工厂(年产能力1180吨)、膨县硫化碱厂和平阴县城关化工厂(年产能
力均为5000吨)。1985年全省产量为1.04万吨。1986年济南东郊化工厂停产。
1988年全省产量为8247吨。
  氟化钠 1948年10月胶东行署农化研究室利用当地萤石采用碱法开始试制。
1949年底该室迁入青岛成立胶东农药厂后,于1950年初投入工业化生产,是国内最
早生产氟化钠的厂家。1954年济南化工厂也开始生产,年产能力为1500吨。 1956
年青岛农药厂成立后,氟化钠的年产能力为1300吨。是年,全省产量为4004吨。当
时主要用作农药,也用于铁路枕木的防腐。1960年全省产量为1847吨。60年代,随
着农药的更新换代,氟化钠转向主要用于铁路枕木的防腐,市场需求量减少,1962
年青岛农药厂和济南化工厂的氟化钠先后停产。1965年宁阳化工厂开始生产氟化钠,
翌年生产1616吨;1979年由碱法煅烧改为氢氟酸法生产,年产量500吨左右,产品
质量明显提高,于1981年和1987年两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进入国际市场。80年代,
市场需求减少,产量逐年下降,1985年全省产量只有265吨,1988年下降至117吨。
  硫酸钠(又称无水芒硝、元明粉)由芒硝脱除结晶水制得,是无机盐工业大宗
产品之一。主要用于制作硫酸盐纸浆,还是合成洗涂剂的主要成分和生产硫化钠的
原料,在染料、印染、玻璃、制革、合成纤维等方面也有应用。山东省制取芒硝的
历史悠久,但由芒硝制硫酸钠则较晚。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人在青岛四方建大信芒
硝公司,曾用烘硝铁盘生产硫酸钠,因设备简陋,产量很少,日本投降后即停产。
建国后,青岛实业化工厂于1952年进行过少量生产。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市场对
硫酸钠的需求越来越大,硫酸钠的生产也随之发展起来。从1958年起,化工系统的
一些企业作为副产品回收;轻工系统的一些盐场从盐卤中制取,产量逐年增加。
1960年全省硫酸钠的产量突破千吨,1970年突破万吨,1978年达到2.04万吨(其
中化工系统生产8559吨)。此后全省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万吨左右。1984年回收硫
酸钠的企业有济南裕兴化工厂、济南石油化工二厂、青岛红星化工厂、掖县莱州化
工厂、山东新华制药厂,是年全省回收生产1.4万吨;从盐卤中制取硫酸钠的有寿
光县羊口、无椽县埋口、文登县高岛等盐场及青岛建新盐化厂。1988年全省硫酸钠
产量3.31万吨。
  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焦亚硫酸钠 先后在50年代和60年代
开始生产。1952-1953年,青岛实业化工厂生产过亚硫酸钠,两年共生产190吨,皆
为粗品。1958年济南化工厂的亚硫酸钠装置投产,年产量近3000吨;1970年转由济
南红卫化工三厂(现济南化工五厂)生产精制亚硫酸钠,年产能力为700吨,1982
年产量最高,达1027吨,以后年产量在500吨左右,1988年生产200吨。硫代硫酸钠
是山东新华制药厂于1957年首先生产的,年产量在千吨左右。1966年青岛自力化工
厂的硫代硫酸钠装置投产,年产量在百吨左右,于1971年停产。1972年莱芜硫酸厂、
1976年青岛染料厂家属分厂先后利用生产硫酸的尾气回收生产,年产量皆在200吨
左右。由于市场需求减少,1980年以后只有青岛染料厂家属分厂和青岛油漆厂一分
厂生产。1984年全省仅生产286吨,1985年后陆续停产。焦亚硫酸钠是青岛农药厂
于1965年首先生产的,1967年产量330吨;1968年转由青岛化学实验厂(1973年改
名青岛橡胶机修厂)生产,1971年产量550吨,于1978年停产。1971年淄川化工厂
投产,年产量在700吨左右。1979年后省内只此一家生产焦亚硫酸钠,1985年产量
1134吨,1988年1180吨。
  硅酸钠(又称水玻璃,俗称泡花碱)是硅石化学加工产品中用途最广、用量最
大的产品。1950年和1954年,青岛东生福碱厂和济南化工厂相继投产,但产量都很
低,全省年产量不足百吨。6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硅酸钠的生产发展
很快。1964年全省年产量突破万吨,翌年达到1.84万吨。1966年成立青岛泡花碱
厂,年产能力为1.6万吨,1970年扩大到4.3万吨。济南东风化工厂和淄博化工厂
亦分别于1966年和1967年投产硅酸钠。 1970年全省年产能力增至5.24万吨,产
量达到4.85万吨。1975年济南槐荫化工厂、1976年莱阳化工厂、周村有机化工厂、
临沭泡花碱厂等相继投产,年产能力均在3000吨以下。1979年全省产量达到6.06
万吨,1985年提高到8.9万吨。期间,青岛泡花碱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由平炉改
转炉,又改为回转炉,年产能力达到8万吨,成为全国设备最先进、机械化自动化
水平最高、产量最大的泡花碱厂,所产50°Be′、40°Be′两种型号的硅酸钠,于
1984年和1988年分别被评为省和化工部优质产品;固体泡花碱于1987年被评为省优
质产品。1988年全省硅酸钠产量达到11.28万吨,为历年最好水平。其中青岛泡花
碱厂生产9.33万吨。
  碳酸氢钠(又称重碳酸钠,俗称小苏打) 1952年青岛华北化学厂最早投产,
因产品销路不畅,于1954年停产,两年累计生产108吨。1959年,济南制药厂和青
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开始生产,1961年两厂生产能力1900吨,1963年增至6000吨,产
量由1959年的122吨增至1963年的4119吨。1965年青岛化学实验厂开始生产,年产
量为4728吨,1967年达到6510吨。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生产碳酸氢钠的厂家不断
增加。青岛化肥厂家属分厂、青岛酒精厂、崂山红寨化工厂和莱阳酒厂分别于1969
年、1970年和1977年相继投产。1980年全省产量突破万吨。此后,因纯碱原料紧张,
产品也有过剩趋势,1981年只剩崂山红寨化工厂和青岛化肥厂家属分厂继续生产。
1985年全省产量为6375吨,1988年1.15万吨,其中崂山红寨化工厂生产6801吨。
  硝酸钠和亚硝酸钠 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硝酸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硝酸钠和亚硝酸钠都是用纯碱溶液吸收含硝尾气的产物,只是根据溶解度的不同,
从吸收后的中和液中分离,因此两种产品的生产企业相同。1967年东风化肥厂首先
在硝酸生产系统增设了年产500吨的硝酸钠装置开始了硝酸钠的生产。随后,楼德
化肥厂、鲁光化工厂、胜利油田化肥厂、红光化工厂也分别于1969年、1971年、
1976年、1979年在硝酸生产系统增设了硝酸钠装置。1980年全省生产硝酸钠2154吨,
亚硝酸钠1676吨。1981年济南东风化工厂新建一套年产300吨、专为电子工业使用
的高纯度硝酸钠装置;1985年潍坊硝铵厂也开始生产硝酸钠,是年全省硝酸钠的产
量最高达3250吨,亚硝酸钠4051吨。楼德化肥厂和潍坊硝铵厂的硝酸钠分别于
1986年和1988年停产。1988年全省生产硝酸钠2165吨,亚硝酸钠3557吨。
  60年代以来,省内开发生产的钠盐产品,还有氟硅酸钠、硅酸钾钠、磷酸三钠、
磷酸五钠、六偏硫酸钠、氰化钠、亚铁氰化钠、四硼酸钠等。生产氟硅酸钠最早、
最大的厂家是济南裕兴化工厂。该厂于1966年开始用生产普通过磷酸钙的废气回收
生产氟硅酸钠,年产量为500吨左右。1970年莱芜硫酸厂也开始回收生产。 1985
年全省生产氟硅酸钠304吨。此后,招远化工厂、安丘化工厂、济南化工厂分厂分
别于1986年、1987年、1988年开始生产氟硅酸钠。1988年全省产量为1230吨,是历
史最好水平,其中济南裕兴化工厂生产567吨。省内最早投产硅酸钾钠(又称钾钠
水玻璃)的是淄博化工厂和青岛泡花碱厂,两厂于1966年开始生产。淄博化工厂生
产规模较大,年产能力为2000吨,最高年产量为1161吨,于1974年停产。1975年济
南槐荫化工厂开始生产硅酸钾钠,1979年产量为400吨。全省以1986年的产量为最
高,达5803吨,1988年产量为3622吨磷酸三钠(又称磷酸钠),省内最早生产的是
济南清河化工厂,该厂于1958年投产,到1963年停产,累计生产1044吨。1977年以
后,济宁第二化工厂、淄博源泉化工厂、青岛第三化工厂、青岛红旗化工厂先后投
产磷酸三钠,以济宁第二化工厂的产量最多。1985年全省生产磷酸三钠1763吨,
1988年增至2613吨,为历年最好水平,其中济宁第二化工厂生产1791吨。省内先后
投产磷酸五钠(又称三磷酸钠或三聚磷酸钠)的有济宁第二化工厂、滕县南沙河化
工厂、滕县第二化工厂(现滕州第三化工厂)、兖州化工厂。济宁第二化工厂于
1971年首先投产,1975年生产175吨,1977年因改产磷酸三钠而停产。1980年以后,
磷酸五钠的产量随着市场需求而不断增长。1985年全省产量达4693吨,1988年增加
到1.26万吨,为历年最高水平。其中滕州第三化工厂生产6235吨。六偏磷酸钠(
俗称磷酸玻璃),由青岛红卫化工厂于1972年最先投产,1973年生产73吨,1975年
改由青岛自力化工厂生产,年产量在百吨左右,1981年停产。1979年滕县南沙河化
工厂投产六偏磷酸钠,从1981-1988年全省只此一家生产,1988年产量为260吨。氰
化钠(俗名山奈),1968年青岛红旗化工厂开始生产,因工艺落后于1974年停产。
期间年产量一般在200吨以上,1972年产量最高,为371吨。淄博石油化工厂于1970
年开始在生产丙烯腈过程中回收副产氰化钠液体。1981年产量为230吨(按100%固
体折算,下同),1985年增加到562吨,1988年达967吨。亚铁氰化钠(俗名黄血盐
钠),1971年青岛红旗化工厂曾以氰化钠和硫酸亚铁复分解法少量生产过。 1977
年以后,主要是莱芜钢铁厂焦化厂、薛城焦化厂、朱刘店焦化厂、济南钢铁厂焦化
分厂、济宁煤化公司焦化厂从焦炉气中回收生产。其中莱芜钢铁厂焦化厂回收生产
最早(1977年),产量也最多。1985年全省产量194吨,1988年327吨,其中莱芜钢
铁厂焦化厂生产157吨。四硼酸钠(又名硼砂),1975年青岛石灰厂(现青岛建材
二厂)首先生产,年产能力为700吨,1980年扩至2000吨。1979年张店硼砂厂投产,
年产能力为1200吨。1985年全省生产四硼酸钠2797吨;1987年产量最多,达4046吨,
其中张店硼砂厂生产2161吨。1988年淄川硼砂厂投产。是年全省硼砂产量3517吨,
其中张店硼砂厂生产1446吨。上述产品中,济南裕兴化工厂生产的氟硅酸钠于1980
年和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1年和1986年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滕县南沙
河化工厂生产的磷酸五钠、济宁第二化工厂生产的磷酸三钠、济宁煤化公司焦化厂
生产的亚铁氰化钠,分别于1984年、1986年、1987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