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化工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59&run=13

  青岛化工厂位于青岛市沧口区四流南路,占地39万平方米。建于1947年5月,
原为官僚资本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第一化工厂;1949年青岛解放后收为
国有,定名为青岛化工厂。经过近40年的发展,该厂已成为全民所有制的大型氯碱
企业。
  1944年初,日本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和德山曹达工厂共同投资6578.7万元伪币
在上海纱厂(今青岛国棉五厂)筹建青岛曹达工厂,1945年因日本投降设备未安装,
由南京国民政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接管,后移交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管理。为
满足当时青岛纺织、印染业对烧碱及氯产品的需求,中纺公司于1947年5月将原青
岛曹达工厂烧碱设备迁至鑫和胶皮工厂旧址,正式建立了中纺青岛第一化工厂。当
年10月开工投产,产品有烧碱、盐酸、漂白液、氯化锌四种。
  建国后,该厂烧碱生产的主要设备已进行四次更新换代。1952年新增2.5平方
米西门子电解槽32只,烧碱产量当年达到1083吨,成为山东省产量最大、设备最好
的电解烧碱厂;1956年国家投资100万元,增加了1.2平方米纳尔逊电解槽94只,
以及整流、蒸发器、锅炉等辅助设备,使烧碱年产量达到2932吨;1958年经中共山
东省委批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新安装16平方米虎克电解槽37只,并开始淘
汰落后的纳尔逊和西门子电解槽,至1960年全部采用虎克电解槽,烧碱年产量达到
1.57万吨,占全省电解烧碱总产量的96%;197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投资640万元
对烧碱装置又进行了重大改造,在淘汰部分虎克电解槽的基础上,安装了48台具有
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30平方米金属阳极电解槽,同时对盐水预热、氯氢处理、供
电等系统进行了与年产5万吨烧碱相适应的配套改造。到1988年,全厂拥有金属阳
极电解槽52只,虎克电解槽119只,烧碱年产能力5万吨。
  在烧碱发展的同时,氯产品和其它产品也得到发展。1956年液氯装置建成投产,
形成年产2万吨的生产能力;1961年漂白液装置建成投产;1963年无水三氯化铁装
置建成投产;1965年11月氯丁橡胶装置建成投产;1971年聚氯乙烯装置建成投产。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成本升高,产量下降,质量低劣,
出现两次亏损。第一次在1968年至1970年,亏损额345万元;第二次在1974年至
1976年,亏损额1226万元,其中1974年停产88天,亏损额高达534万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经过整顿,很快扭转了亏损的被动局面,
使生产经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政策指
引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5年实行了厂长负责制;1987年实行承包经营;1988
年又被青岛市批准为计划单列企业。通过改革,企业生产蓬勃发展,效益大幅度提
高。1978年至1988年10年中,工业总产值和上缴利税平均每年递增11.46%和23.
07%。
  改革也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1984年建成无泄漏工厂。1987年首批
被命名为山东省先进企业,并获山东省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国家一级节能企业、全
国化工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
称号。该厂所产50型阳离子胶乳1984年获国家银质奖,其它主要产品烧碱、工业盐
酸、三氯化铁、液氯、氯丁橡胶均被评为省和化工部优质产品。
  为了加速企业发展,自1986年开始,共投资7000余万元进行技术改造。1986年
投资2000万元,从美国杜邦公司引进了氯丁橡胶后处理生产装置,于1988年6月安
装成功投入运行。1988年投资2000余万元,进行了6000千瓦背压发电项目的建设;
投资700余万元从瑞士布斯公司引进了聚氯乙烯粒料生产设备;投资1300万元,对
烧碱装置进行扩产1.5万吨的改造。这些项目正在建设中。另外,还开发阳离子氯
丁胶乳、氯化氯丁橡胶、氯丁系列防水涂料等新产品。该厂已发展成为能生产有机、
无机两大系列、十几种基本化工原料的大型骨干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其中聚氯乙
烯、三氯化铁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该厂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
决定投资1.6亿元,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年产6万吨离子膜烧碱技术和设备,
并已被批准立项和归口引进。
  1988年,全厂有职工321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6人;固定资产原值7012万
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279万元,实现利税2863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1.84倍和6.
26倍;主要产品的产量:烧碱5.17万吨,氯丁橡胶2751吨,聚氯乙烯6078吨,液
氯1.48万吨,漂白液1.57万吨,三氯化铁5350吨:产品出口创汇1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