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硫酸工业的起源与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44&run=13

  山东省硫酸生产起源于军火工业。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天津机器局
生产设施被八国联军毁坏,其劫余设备移至山东德州建立了北洋机器制造局,内设
的火药制造场用铅室法生产硫酸,日产约1200余公斤,全部用作生产无烟火药。此
为山东省最早的硫酸生产厂。中华民国建立后,北洋机器制造局改为德州兵工厂,
因军事关系于1925年(民国十四年)将其设备迁至济南,随即停办。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硫酸生产也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1943年,
胶东抗日根据地为生产无烟火药,采用土法试制硫酸获得成功。翌年,在牟平县金
牛山建起塔式法硫酸生产厂,采用花岗岩做塔,耐酸水泥接缝,5个塔日产硫酸近1
吨。解放战争开始后,硫酸生产厂遍及胶东、鲁中、渤海等解放区,在牟平县的金
牛山、窝洛子、卧龙村,乳山县的胡家口,招远县的玲珑金矿,黄县的龙口,沾化
县的明家,莱芜县的綦山观以及渤海区的羊角沟、炮家村等都建有日产1吨左右的
硫酸厂。其中多数厂采用塔式法,所产的稀硫酸再用砂锅或铅锅熬浓。1947年后,
在牟平县金牛山、窝洛子所建的硫酸厂开始采用接触法生产硫酸,所需钒触媒主要
来自东北。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多数硫酸厂相继转产,有的因设备简陋;生产
条件差而停产,到年底全省硫酸产量只有237吨。
  建国后,山东省兴建的第一个硫酸生产企业是淄博制酸厂。在1948年7月,该
厂即开始筹建,人员由鲁中、胶东、渤海三个解放区的化工厂、制酸厂、火药厂调
入。1950年4月建成年产2000吨塔式法硫酸装置,10月试车投产。后经1953-1956年
三次改造扩建,生产能力逐步提高,1957年产量达到1.46万吨。1958-1960年,该
厂又以酸钢熔渣炉取代了块矿炉,增加中间风机,使硫酸年产能力达到2万吨,成
为省内最大的硫酸生产企业。与此同时,1958年青岛油漆厂和青岛染料厂亦分别建
成年产3000-5000吨接触法硫酸装置,1960年两厂硫酸产量分别为3336吨和4561吨。
  1958-1960年,工农业生产都急需硫酸,而国家一时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更
多的大中型硫酸厂,于是由地方筹资建设了一批小型接触法硫酸生产炉(简称小接
硫)。到1960年底,全省共建成年产400吨的“小接硫”96套,分布在12个地、市
35个县的51个企业和2个学校中。由于这些“小接硫”技术、经济不过关,设备不
配套,原料供应不足,当时能投产的只有40套左右,其中有20套附设在济南、青岛
两市的化工厂内,产品大部分自用;济南、青岛、烟台、昌潍、济宁五地、市,能
正常生产的“小接硫”只占31%,因设备腐蚀报废的占21%。因此,自1961年底到
1962年,对硫酸生产厂、点进行了调整。到1963年,除淄博制酸厂的塔式法硫酸和
1959年开工的烟台硫酸厂(1961年7月改称烟台化工厂)的接触法硫酸继续生产外,
其余硫酸生产厂、点全部关闭。1965年全省硫酸产量为1.79万吨,比1960年的4.
23万吨下降1.36倍。其中,淄博制酸厂生产硫酸1.74万吨,占全省产量的97.2
%。
  图 1950年淄博制酸厂兴建的硫酸生产装置
  60年代后期,随着磷肥工业的崛起,硫酸工业迅速发展,1966年,淄博制酸厂
将硫酸装置年产能力扩建到2.6万吨;是年,济南裕兴化工厂把为磷肥生产配套的
硫酸装置由年产4000吨改造为6000吨。1967年,烟台化工厂将“小接硫”装置由年
产400吨改造成5000吨;青岛染料厂在莱芜设立的分厂(现莱芜硫酸厂),建成年
产1万吨的硫酸装置并投入生产。进入70年代,建成投产的硫酸生产厂、点急剧增
加,主要有:1970年的淄博颜料厂、青岛东风化工厂、新泰冶炼厂;1971年的济南
东方红化工厂、招远化工厂、胶县化工厂;1972年的海阳、福山磷肥厂和安丘化工
厂;1973年的牟平、黄县、诸城、陵县磷肥厂和莱芜钢铁厂冶炼厂;1974年的寿光
磷肥厂、济宁农药厂;1975年的潍坊磷肥厂、乳山和莱州化工厂;1976年的莱西、
蓬莱、滕县、昌邑磷肥厂;1977年的胶南、峄城、五莲、齐河磷肥厂和宁阳农药厂、
聊城硫酸厂、文登化工厂、栖霞磷矿、烟台冶炼厂;1978年的青岛油漆厂、益都磷
肥厂和沂南金矿;1979年的莱阳磷肥厂。据统计,1972年全省建有硫酸装置的企业
13家,硫酸产量为10.12万吨,1976年增至29家,产量达到21.81万吨;1979年增
至42家,产量达到42.53万吨。80年代初期,硫酸生产继续发展,临沭磷肥厂的硫
酸装置于1981年建成投产,部分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到1983年,全省硫酸年产能
力增加到68.35万吨,产量53.84万吨。
  自1984年,省内外磷肥出现滞销,导致硫酸生产滑坡,是年全省硫酸生产能力
虽达73.6万吨,但实际产量仅有43.75万吨。翌年,临沂化工总厂年产2万吨硫酸
装置建成,全省年产能力增加到76万吨,而实际产量又降至27.4万吨。1986年,
济南东方红化工厂和蓬莱磷肥厂两套年产1万吨硫酸装置下马,胶南和五莲磷肥厂
年产5000吨和7500吨的硫酸装置转产,是年全省硫酸年产能力降至72万吨,产量为
36.82万吨。
  1987年,磷肥销售由滞转畅,给硫酸生产带来生机。是年,济南裕兴化工厂、
乳山化工厂各增加一套年产2万吨硫酸装置,新泰硫铁矿新建一套年产1万吨装置,
淄博制酸厂通过技术改造年产能力又增加2万吨,使全省硫酸年产能力增至81.45
万吨,产量回升到54.62万吨。1988年又有发展,邹平磷肥厂新建年产2万吨装置,
莱西磷肥厂和临沂化工总厂各新增年产4万吨装置,莒南磷肥厂新增年产1.5万吨
装置,莱芜硫酸厂通过改造年产能力增加1.5万吨,还有一些厂也扩大了生产规模,
使全省硫酸年产能力突破百万吨,达到105.45万吨,产量达到73.3万吨,创历史
年产最高水平。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山东省硫酸工业的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965年,淄博市
生产的硫酸在全省总产量中占97%;烟台地区占3%;其他地区是空白。从60年代
后期开始,陆续在全省各地发展硫酸生产。到1988年,各地区硫酸产量在全省总产
量中所占比例为:淄博市占21.3%,烟台市占17.6%,济南市占10%,泰安市占
9%,潍坊市占8.6%,临沂地区占6.9%,青岛市占6.7%,济宁、威海、枣庄、
德州、惠民、聊城等6市、地占19.9%;只有菏泽地区和东营市为空白。1965年以
来全省主要年份硫酸产量地区分布见表2-1。

  1965年以来全省主要年份硫酸产量地区分布表
表2-1                      单位:吨
┌────┬───┬───┬───┬───┬───┬───┐
│年份  │1965 │1970 │1978 │1980 │1985 │1988 │
│ 地区 │   │   │   │   │   │   │
├────┼───┼───┼───┼───┼───┼───┤
│全省合计│17972 │45752 │365316│457860│274074│733043│
├────┼───┼───┼───┼───┼───┼───┤
│ 淄博 │17440 │21589 │111190│116656│117111│156412│
│ 烟台 │ 532 │6306 │79844 │114005│33546 │129150│
│ 济南 │ — │5297 │30925 │42948 │ 42425│73400 │
│ 泰安 │ — │12160 │36414 │30524 │13335 │65715 │
│ 潍坊 │ — │ — │28295 │51595 │8859 │63346 │
│ 临沂 │ — │ —  │5369 │5324 │7912 │50864 │
│ 青岛 │ — │  400│17581 │41075 │33403 │48784 │
│ 济宁 │ — │  — │5588 │12251 │8310 │39725 │
│ 威海 │ — │  — │32584 │16302 │1539 │36842 │
│ 德州 │ — │  — │7835 │8800 │3684 │35415 │
│ 惠民 │ — │  — │ — │ —  │2015 │15689 │
│ 聊城 │ — │  — │3692 │ 6612 │ — │9351 │
│ 枣庄 │ — │  — │5351 │ 11768│ 1935 │8350 │
│ 东营 │ — │ — │ 648 │ — │ — │ —  │
│ 荷泽 │ — │ — │ —  │ — │ — │ —  │
└────┴───┴───┴───┴───┴───┴───┘
注:行政区划以1988年为准;历年各厂硫酸产量按1988年区划隶属作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