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设备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216&run=13

  化工生产设备多数具有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密封性强等特点。1988年,
仅据地方化工的26个重点企业统计,即有设备2.9万余台,在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和
济南炼油厂等中央企业中,已建成50余套现代化大中型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化工设
备管理的任务,就是使设备安全、高效、完好、长周期运转,保证化工生产正常进
行。
  一、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
  建国初期,化工生产设备无系统管理。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后,在一些较
大的化工企业中开始配备设备管理员或机械员,有的还设立了机械动力管理科。随
着化工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设备的增多,1960年省化学工业局在生产处内设立设
备管理组,开始对直属企业的设备进行管理,并制定了《主要设备管理办法》、《
大中修管理办法》和《设备事故管理办法》。1973年,省化工局内建立了设备处,
开始对全省主要化工生产设备进行系统管理。之后,青岛、济南、淄博等几个化工
企业比较集中的市(地)化工局亦相继建立了设备管理机构。特别是1982年化工部
正式颁发《化学工业机械动力管理条例》和《化学工业机械动力管理制度》以后,
各重点化工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科室负责设备管理工作,并在各主要生产车间配备
了分管设备的副主任和专(兼)职设备管理员或机械员。从而逐步形成了从省、市
(地)到企业、车间的设备管理体系。1983年,省石油化工厅进行机构改革,设备
处改为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设备材料公司,内设机动科,仍履行对全省化工生产设
备的管理职能。并相继举办了“管理制度”、“压力容器建档”、“防腐蚀”、“
静密封技术”等设备管理培训班,还制定了《山东省小型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基本要
求》。到1988年,多数化工企业按照化工部制定的15项设备管理制度,制定出适合
本企业特点的设备管理制度,以及设备检修规程、工时消耗定额、检查验收标准,
使设备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
  建国初期到1960年,一般企业对设备采取事后检修。1960年后,在部分大中型
企业中开始推行计划检修方式。即由职能科室根据设备状况编制检修计划,按规定
间隔期分别实施大、中、小修。到1988年,这种检修方式已被大多数化工企业所采
用。有些企业还以计划检修方式为主,对不同设备灵活采用预防检修、机会检修、
改善维修、事后维修、预知维修等多种检修方式。据全省26个重点企业统计,1988
年计划检修设备1516项,其中按计划实施检修的1413项,完成率达93.2%。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从1980年开始,部分重点企业在设备检修中逐步采用新技术、
新材料、新方法。青岛染料厂运用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
探讨,在9台溴化釜上改填料密封为机械密封,每年节约维修费用10万余元。该厂
在企业内部推广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后,1980-1984年的固定资产利用率年平均
递增11%;万元产值能耗递减9.5%;万元维修费用1983年比1982年下降2.58%,
1984年又比1983年下降13.83%。自1984年到1988年,有近100个企业把网络技术
应用于设备大修;有近50个企业把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运用于设备维修。济南
化肥厂、鲁南化肥厂应用状态监测技术,加强了关键设备的维护保养,把设备大修
间隔期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两次,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青岛第二橡胶厂为推广故障
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投资20万元购置了30余台监测诊断仪器;应用后提高了预知
维修水平,避免了过剩修理。1987-1988年固定资产维修费用下降40%,设备故障
停机时间减少25%。
  自1981年开始,省石油化工厅对全省化工企业的压力容器实行系统管理。是年
6月,在泰安建立了山东省化工压力容器检测站(1983年4月迁至济南)。到1988年,
该站已为企业检测设备1000余台。青岛、泰安、烟台、济宁、淄博、潍坊、德州、
聊城等市、地化工公司亦相继建立了压力容器检测站。1988年,全省共有压力检测
站9个,检测人员104人。1983年,制定了《压力容器建档工作试行办法》,并于
1984年和1986年分别举办了两期压力容器建档培训班,有近100人参加了培训。
1987-1988年,对全省国营化工企业压力容器管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普查。据统计,
各类压力容器共1.37万台,判废的394台。到1988年,还有15个化工企事业单位的
设计室,经化工部和省批准取得压力容器设计资格,有8个化工机械厂取得压力容
器制造许可证。从而使化工压力容器,初步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管理、
更新全过程的综合管理。
  二、创建“无泄漏工厂”和设备管理先进单位
  为了对化工生产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自1981年开始,在全省化工企业中开展创
建“无泄漏工厂”活动。其主要目标是:保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消除
设备的跑、冒、滴、漏,减少物资消耗、能源损失和环境污染,提高管理水平,达
到“无泄漏工厂”的标准。为搞好这项活动,省石油化工厅根据化工部提出的《无
泄漏工厂验收标准》,制定了《实施细则》;1984年制定了《山东省化工系统无泄
漏工厂检查验收办法》,对每年创建的“无泄漏工厂”进行验收、命名和表彰;
1986年,在总结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公司对“无泄漏工厂”进行分级管理经验的基
础上,又制定了《无泄漏工厂分级管理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试行);1986-
1988年,对命名为“无泄漏工厂”而出现“滑坡”的11个企业,采取措施进行了整
改,对其中达不到标准的2个企业撤销其“无泄漏工厂”称号。自1982年青岛碱厂
第一个创建成“无泄漏工厂”,到1988年,全省共创建“无泄漏工厂”218个(内
含撤销称号的2个,转外系统企业1个)。其中一级“无泄漏工厂”94个。全省26个
重点化工企业全部达到“无泄漏工厂”标准。其全部设备完好率1983年为93.32%,
1988年提高到97.5%;静密封点泄漏率1983年为1.24‰,1988年减少到0.3‰。
  从1984年开始,国家经委、化工部和山东省经委开展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评比活
动。山东省化工企业被评为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有青岛染料厂、青岛第二橡胶
厂。山东省化工企业被评为化工部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1984年13个,1985年8个,
1986年10个。被评为省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化工企业,1984年7个,1985年13个,
1986年26个,1987年39个,1988年7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