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投资规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200&run=13

  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级政府拨出部分资金,主要是医治战争创
伤,扶持恢复化工生产。经过3年的恢复和发展,全民所有制化工企业的固定资产
(原值),1949年为407万元,到1952年增至2760万元。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投资3210万元,有重点地扩建和改建
了济南化工厂、淄博制酸厂、山东农药厂(原张店农药厂)、青岛化工厂、青岛染
料厂、青岛第二橡胶厂等骨干企业。其中,山东农药厂完成了从青岛到张店的搬迁,
扩建了氯化苦、氟化钠和加工农药的生产规模,并研制和投产了磷化锌杀鼠剂等新
产品;淄博制酸厂改造了焙烧系统、制酸系统、硫酸铝粉碎系统,使硫酸、硫酸铝
两大产品初具生产规模;青岛化工厂通过第一次扩建,新增电解槽94台,使电解烧
碱年产能力达到5100吨;青岛第二橡胶厂经过5年建设,新增添设备55台,更新了
炼胶、压延、成型、压出、硫化等主要设备,初步实现机械化、连续化生产,使轮
胎年产能力达到60万套,成为全国橡胶行业重点企业之一。
  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投资1.3亿元,比“一五”计划时期
增长了3倍多。青岛化工厂自1958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到1960年投资518万元,
淘汰了落后的钠尔逊和西门子电解槽,全部采用了虎克电解槽,使烧碱年产能力达
到1.1万吨,占全省电解烧碱年产能力的72.4%。青岛第六橡胶厂亦开始进行第
一次扩建,到1959年投资407万元,使输送带由扩建前的年产117万平方米提高到
160万平方米。1959年10月,济南化肥厂开始建设省内第一座年产800吨的小合成氨
装置,仅用8个月时间,于1960年6月18日建成投产。但这一时期投资出现失控。
1960年在建项目多达162个,基建投资额4549万元,与1957年相比,项目增加13.7
倍,投资增长32.7倍,超出了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大办钢铁”,“
大办小、土、群化工”,浪费了大量资金。仅据系统内统计,当时上马的小化肥(
主要是钙镁磷肥和钾肥)、小硫酸、小盐酸、小烧碱、小纯碱、小丁纳橡胶等项目
有361个。这些项目绝大多数由于原料不足、技术落后、质次价高而未正式投产。
济南化肥厂年产5万吨合成氨装置等重点工程,在1958-1960年完成的1269万元投资
中,即有587万元被“大办钢铁”挤占,最后由于资金不足而被迫缓建。
  1961年开始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在建
项目进行了清理,计划内项目仅保留3个,用基建投资安排的技术改造项目6个,计
划外项目尚有37个,共完成投资1531万元,比1960年减少66.3%。翌年又进一步
压缩,大部分计划外项目被撤销,在建项目压缩到9个,完成投资额1186万元,比
1961年又减少22.5%。初步调整后,财力、物力相对集中。济南裕兴化工厂的年
产4000吨硫酸装置和明水化肥厂的年产2000吨合成氨装置,分别于1961年和1962年
建成投产。
  1963-1965年,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全面调整,把年投资规模由“二五”计
划时期的2600万元,压缩控制在2000万元以内,3年完成投资5852万元,年平均投
资额比“二五”计划时期减少25%。经过调整,国内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安
装的年产8万吨氨碱法纯碱装置,于1965年5月1日在青岛化肥厂(现青岛碱厂)建
成投产;又经过1966年的填平补齐,纯碱年产能力达到13万吨。张店农药厂新上了
敌敌畏、乐果、代森锌等农药品种和化工原料三氯乙醛,并建成年产3500吨电解烧
碱装置,成为全国四大农药企业之一。这一时期建成投产的主要项目还有:明水、
历城、即墨等化肥厂年产均为3000吨型合成氨装置和潍坊化肥厂年产5000吨型合成
氨装置;青岛化工厂的年产2500吨氯丁橡胶装置;青岛染料厂的双乙烯酮车间和中
性染料车间;淄博制酸厂的年产4.5万吨硫酸铝和青岛油漆厂的合成树脂漆扩建工
程;青岛海洋化工厂的年产800吨硅胶和济南裕兴化工厂的年产300吨红矾钾改建工
程等。
  1966-1975年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化学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4.01亿元。与三年调整时期比较,年均投资额增长6.2倍。这一时期投资多,主
要是为支援农业和开发胜利油田,重点发展了化肥和石油炼制两大新兴工业。化肥
工业,10年完成基建投资6.34亿元,占基建总投资的49%。济南化肥厂合成氨装
置及其氨加工碳酸氢铵装置,分别于1968年和1970年建成投产,成为全省第一个中
型氮肥厂。由国内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安装的年产6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
素的鲁南化肥厂、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第一化肥厂(原胜利石油化工总厂合成氨厂),
经过省组织的重点工程会战,亦分别于1972年9月和12月相继建成投产。自1966年
到1975年,建成投产的还有100个小型氮肥厂和55个磷肥厂。石油炼制工业,10年
间完成基建投资4.5亿元,占基建总投资的34.8%。建成投产的大中型炼油企业
有胜利炼油厂(现隶属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和济南炼油厂(原济南石油化工厂)。
胜利炼油厂第一期工程是国内第一套大型联合炼油装置和系统配套工程,始建于
1966年4月,翌年10月建成投产;又经1970年的技术改造,使该装置年原油加工能
力达到350万吨;并于1973年建成了烷基化、铂重整、丙烯腈装置。济南炼油厂于
1971年开始兴建,到1974年8台炼油主设备安装就位,翌年7月其常压单元装置建成,
遂即单塔投产。此外,还扩建了青岛石油化工厂,新建了济南石油化工二厂、临邑
石油化工厂、垦利炼油厂、华东石油学院炼油厂和济南装甲兵炼油厂等。这一时期,
在其他行业建成投产的主要项目还有张店农药厂的年产6500吨电解烧碱扩建工程,
青岛化工厂的聚氯乙烯装置,青岛磷肥厂、青岛染料厂、青岛油漆厂的年产1万吨
硫酸装置,淄博制酸厂的硫磺制酸系统和矿石制酸改建工程,青岛油漆厂的硝基漆
车间和苯酚车间,青岛红旗化工厂的黄磷车间、电解烧碱装置和5000千伏安电石炉,
淄博有机化工厂的3600千伏安电石炉和枣庄电石厂的2500千伏安电石炉,济南化工
厂的氟致冷剂—22、聚四氟乙烯、无水氟化氢等装置的新建与扩建工程,济南化肥
厂的联产1万吨纯碱工程,青岛同泰橡胶厂和青岛第二橡胶厂的拖拉机胎生产车间
等。并建成了16个农药厂和16个化工机械厂。为了调整化学工业的布局,自1967年
开始陆续组织沿海企业向内地搬迁设厂,由青岛染料厂、青岛油漆厂、青岛化工厂、
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第九橡胶厂、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氧气
厂等,分别在内地建成了莱芜硫酸厂、梁山油漆厂、北镇化工厂、肥城橡胶厂、枣
庄橡胶厂、东平橡胶厂和泰安氧气厂。期间,还根据化工部的安排,从核留外汇补
贴中投资2396万元,新建和扩建化工项目100个,其中建成投产的93个,新增各种
化工原料和农药产品生产能力11.5万吨,有54项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这一时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影响,基建投资效益比较差。
1966-1970年,基建投资完成6.3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只有2.4亿元,固定资产交
付使用率为37.8%,比三年调整时期下降67.3%。比“一五”计划时期下降60.6
%;技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亦由三年调整时期的10.5%下降
为5.3%。1971-1975年,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投资效益仍然很差,固定资产交
付使用率为64%,与三年调整和“一五”计划时期相比,分别低41.4%和34.4%。
  1976年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化工固定资产投
资在改革中不断调整,投资方向不断得到优化。
  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化工投资10.42亿元。从日本引进的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的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第二化肥厂
于1976年建成投产,成为全省第一个大型化肥厂。齐鲁石油化工公司橡胶厂年产1.
5万吨顺丁橡胶装置,亦于1976年底建成。这一时期,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主要项
目还有: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催化剂厂的稀土Y型分子筛生产装置,胜利炼油厂的第
二套常减压蒸馏装置和第二套氧化沥青装置,济南炼油厂的催化裂化装置和氧化沥
青装置,济南化肥厂的合成氨由4.5万吨到7.5万吨的扩建工程,济南化工厂的聚
四氟乙烯、氟致冷剂—22、—12、—11以及四氟乙烯等生产装置。1976-1978年由
于“左”的影响仍然存在,基本建设战线长、项目多、效益差的问题仍很突出。据
1978年进行清理统计,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投资在5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251个,
按原方案投资额为8.44亿元,年底完成6.43亿元。据当时匡算这些项目再需3~4
亿元才能全部完成。 1979年开始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到
1981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整和多次清理,共停缓建项目74个,压缩投资5.71亿元。
其中包括缓建的齐鲁石油化工公司30万吨乙烯工程和青岛碱厂年产18万吨纯碱扩建
工程等大中型项目。
  1981-1988年第六个五年计划和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全省化工完成投资
93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完成60.9亿元,占65.5%;地方企业完成32.1亿元,
占34.5%。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年均投资额比“五五”计划时期分别增长6.96
倍和2.56倍。这一时期贯彻执行了严格控制在建规模,集中财力物力加强重点建
设的方针,一方面继续不断地清理调整在建项目,另一方面集中力量保证支农化工、
石油化工和基本化工原料的重点建设。小氮肥行业走老厂改造挖潜的路子,到1988
年合成氨单厂生产能力1万吨以上的79个,占91.9%。其中,2万吨型的8个,2.5
万吨型的8个,3万吨型的5个,德州化肥厂达4.5万吨,形成中型厂生产规模。为
改善化肥品种,于1985年底和1986年底,分别在邹县氮肥厂和平度化肥厂建成投产
了年产4万吨尿素装置;经国家批准,济南化肥厂由碳酸氢铵改产年产15万吨的硝
酸磷肥工程,亦于1986年开始兴建,到1988年底该项工程已完成投资5743万元,占
概算投资8251万元的69.6%,其设备安装正在进行。
  自1984年开始,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作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展开了大规模建设。
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是国家“六五”计划期间从国外引进,在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建
设的国家重点工程。整个工程有16套工艺生产装置,并有20万千瓦自备热电站及相
应的公用辅助设施。根据“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全部工程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工程包括乙烯、低压聚乙烯、甲醇、丁辛醇、丁苯橡胶等5套引进装置及相
应的辅助设施,于1987年5月建成;第二期工程包括烧碱、芳烃、氯乙烯、聚氯乙
烯、环氧氯丙烷等5套引进装置,及其配套的苯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
苯酥、增塑剂、常减压和渣油加工等,其中5套引进装置于1988年6月建成。自1984
年-1988年,上述工程共完成投资55.28亿元,占全省化工1981-1988年投资总额的
59.4%。
  在兴建齐鲁石油化工基地的同时,青岛、寿光两大碱厂的建设相继展开。青岛
碱厂在1984年完成保产20万吨纯碱技术改造工程的基础上,自1985年开始了年产20
万吨至30万吨纯碱的扩建改造工程。这一工程采取国内开发与国外引进并举的方针,
加快技术进步,设备向大型、高效、节能方向发展,于1988年竣工。1986年4月,
年产60万吨纯碱的山东寿光纯碱厂(后改称山东潍坊纯碱厂)及其配套工程淄博柳
泉石灰石矿开始兴建,它是国家在“七五”计划期间建设的全国三大纯碱厂之一。
其主体设备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建设过程按照基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省政
府与国家签订包建协议的要求,全面实行了招标承包责任制,使工程建设在全国三
大碱厂中处于领先地位。到1988年,累计完成投资5.28亿元,占调整概算5.92亿
元的89.3%。经过36个月的建设,于1989年6月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并试产出合格
产品。
  这一时期建成投产的主要项目还有:济南裕兴化工厂的年产4万吨硫酸生产系
统,淄博制酸厂的矿石制酸由溶渣炉改为10万吨沸腾炉的改建工程,青岛化工厂引
进的氯丁橡胶后处理装置、聚氯乙烯粒料生产装置以及年产1.5万吨烧碱扩建工程,
潍坊化工厂的电解烧碱和聚氯乙烯扩建工程,山东农药厂的农药更新品种改造工程
(以有机磷农药新品种,淘汰高残留及污染严重的老农药产品六六六、滴滴涕等)、
电解烧碱和合成盐酸扩建工程,青岛红星化工厂引进的碳酸钡装置扩建工程,济南
化工厂的氟致冷剂和氟塑料系列产品生产装置扩建工程,青岛染料厂的产品更新换
代改造工程,济宁染料厂的活性、酸性、冰染、碱性品红、碱性嫩黄等5个染料生
产车间,青岛油漆厂的树脂生产系统、色漆分散系统和植物油漂洗系统的改造工程,
青岛海洋化工厂的两个大型硅胶生产车间,青岛第二橡胶厂的子午线轮胎生产线,
青岛第六橡胶厂引进的2.38×15.6M平板硫化机、精密压延机、F270密炼机、鼓
式硫化机、包铅胶管机、钢丝编织机和阻燃输送带等7条自动化生产线,济南炼油
厂的常减压催化裂化装置、氧化沥青装置、丙烷脱沥青装置改造工程,青岛石油化
工厂的蜡油催化裂化装置和常减压装置改造工程等。
  1988年,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
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开始进行清理。全省化工系统清理的
第一批停缓建项目10个,压缩投资2900万元。这批项目主要是经各市、地批准兴建
的小型烧碱、黄磷、铬酸等装置。
  1976-1988年,全省化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41亿元,占1953年以来36年投
资总额的86.4%。其中,中央企业完成65.68亿元,占13年投资总额的63.5%,
占36年中央企业投资总额的88.9%;地方企业完成37.73亿元,占13年投资总额
的36.5%,占36年地方企业投资总额的82.5%。各个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见表8-1。
    各个时期化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表
表8-1                        单位:万元
┌──────┬─────┬─────────┬─────────┐
│  时期  │完成投资额│其中:中央企业  │其中:地方企业  │
│      │     ├─────┬───┼─────┬───┤
│      │     │完成投资额│占% │完成投资额│占% │
├──────┼─────┼─────┼───┼─────┼───┤
│  总计  │1196291  │ 739030 │61.8 │ 457261 │38.2 │
├──────┼─────┼─────┼───┼─────┼───┤
│1953~1957年│ 3210  │  —  │ —  │  3210 │100  │
│1958~1962年│ 13032  │  —  │ —  │ 13032  │100  │
│1963~1965年│  5852 │  —  │ —  │  5852 │100  │
│1966~1970年│ 66964  │ 38283  │57.2 │ 28681  │42.8 │
│1971~1975年│ 73092  │ 43939  │60.1 │ 29153  │39.9 │
│1976~1980年│ 104164 │ 47824  │45.9 │ 56340  │54.1 │
│1981~1985年│ 245137 │ 155637  │63.5 │ 89464  │36.5 │
│1986~1988年│ 684840 │ 453311  │66.2 │ 231529 │33.8 │
└──────┴─────┴─────┴───┴─────┴───┘
注:①表内数字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与技术改造投资;
  ②由于企业隶属关系多变,中央与地方企业之分均以1988年为准,中央企业是
指齐鲁石化公司和济南炼油厂,历史上归属地方领导时,其投资均统计在中央企业
中;有些地方企业历史上亦曾归属过中央,其投资均统计在地方企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