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企业管理体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197&run=13

  建国初期,全省化工企业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由解放区搬迁重建或新建的国
营工厂;第二类是解放后收归国有的工厂;第三类是私营和少数公私合营化工厂。
前两类化工企业(全民所有制),1949年有8个,1952年增加到11个,分别由华东
工业部山东办事处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管理。1952年5月华东工业部山东办事
处撤销后,全民所有制化工企业均由省政府工业厅领导。私营与公私合营化工企业,
1949年118个,1952年116个,分别由所在地、市、县工业部门管理。
  1953年对部分企业改变管理体制。青岛的山东橡胶总厂及其分厂(现青岛第二
橡胶厂、第九橡胶厂、第六橡胶厂和威海橡胶厂),划归中央轻工业部橡胶工业管
理局;青岛染料厂、青岛化工厂、胶东硫磺厂(即金牛山硫铁矿)等,划归中央重
工业部化工管理局。同时,省政府工业厅将部分原由地、市管理的企业,如青岛中
国染料厂、青岛同泰橡胶厂等收归省管。1956年轻工业部将青岛第二橡胶厂和第六
橡胶厂移交化工部。是年,省政府工业厅将济南化工厂、青岛同泰橡胶厂等分别下
放到所在地、市管理。1954-1956年,完成了对私营化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多
数私营企业并入全民企业或原有的公私合营企业,由此化工企业数大为减少。到
1957年,全省化工企业35个,其中中央企业7个,地方企业28个。
  1957年11月到1958年初,轻工业部和化工部根据中央适当扩大省、市、自治区
权限的决定,把所属在山东省内的化工、橡胶企业全部下放到省。1958年7~8月份,
省化工局又将轻工业部、化工部下放的企业,以及省属的张店农药厂、淄博制酸厂、
济宁炼油厂(新建单位,后停建)等,分别下放到所在地、市管理。至此,省属化
工企业只保留了济南化肥厂(在建单位)。翌年,省改变行业管理体制,将胶鞋生
产划归轻工业系统,遂将青岛第九橡胶厂、青岛复兴祥橡胶厂、威海橡胶厂等交轻
工系统管理。
  自1961年开始,中央强调集中统一,又上收了一部分企业。1962年化工部上收
的企业有青岛第二橡胶厂和第六橡胶厂。是年,省化工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亦将由
地、市管理的淄博制酸厂、张店农药厂、济南化工厂、裕兴化工厂、明水化肥厂、
青岛染料厂、青岛化工厂、青岛油漆厂、济南橡胶厂、青岛同泰橡胶厂等收为直属
企业。1965年,化工部还试办托拉斯,成立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在青岛设立了分公
司。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第九橡胶厂、青岛乳胶厂、青岛橡胶制品厂、济南橡胶
厂、威海橡胶厂等,均交中国橡胶工业公司领导。到1965年底,全省化工企业63个,
其中中央企业8个,地方企业55个。地方企业中,省属企业9个。
  自1969年开始,中央又将部分企业下放到省。化工部下放给山东省的化工企业
有1966年新建的胜利炼油厂(现齐鲁石油化工公司胜利炼油厂),以及省内的所有
橡胶企业,除胜利炼油厂外,省又将这些企业连同省属化工企业全部下放到所在地、
市管理。
  1970年后新建的鲁南化肥厂(1972年建成投产)、莱芜硫酸厂(1967年青岛染
料厂搬迁的分厂,1973年与原厂脱钩)、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1972年成立)、
寿光纯碱厂(1983年筹建,后改称潍坊纯碱厂)为省属企业。其中,胜利石油化工
总厂1980年3月改名为齐鲁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划归化工部;1983年7月划归中国
石油化工总公司,改名为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同时,济南石油化工厂(现济南炼油
厂)亦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其直属企业。1985年体制改革中,鲁南化肥厂、
莱芜硫酸厂、寿光纯碱厂分别下放到枣庄市、莱芜市和潍坊市管理。至此省石油化
工厅已无直属企业。到1988年,全省县属以上化工企业434个,其中中央企业2个,
市地属企业123个,县(市、区)属企业30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