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高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189&run=13

  建国前,山东化工高等教育只有山东大学设立的化学系。建国后,化工高等教
育迅速发展。从50年代开始,陆续建立的高等院校,如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
大学)、曲阜师范学院(现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均设化学系;山东海洋
学院(现青岛海洋大学)设海洋化学系;山东工学院(现山东工业大学)设化学化
工系;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设农业化学系;其他大专院校多数亦设有化
学类专业。为适应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于1958年专门建立了青岛化工学院。
  青岛化工学院是在原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其历史沿革见本章第二节 )基础上,
于1958年9月建立的。原称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9月改为现名。隶属化工部暨山东
省双重领导。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化工专门人才。
招生面向全国,是国务院批准的硕士和学士学位的授予单位。1988年教职工1275人,
全日制在校生2531人,占地2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院址在青岛
市郑州路53号。
  该院自建立到1988年,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1958-1965年,为初步发展和调整时期。其教学体制分大学与中专两部分(中
专部见本章第二节 )。建院初,大学部设化工、化工机械、橡胶3个系,开设基
本有机合成、化工机械、化学工程、橡胶工艺、合成橡胶工艺5个本科专业和无机
物工艺1个专科专业。1958年秋,本、专科第一届招生323人;教职工共221人,(
专任教师83人),包括5个预科班,在校生共1141人。1959年调整学院建制,撤销
了橡胶系及合成橡胶工艺专业;将橡胶工艺专业并入化工系。同时撤销了5个预科
班,其在校生转入中专部。翌年,化工系无机物工艺专业改招本科生;增设了合成
橡胶工艺、石油工艺、燃料化学3个专业的大专班(初中毕业入学,学制5年),加
上中专部增设的4个专业,在校生扩大到1735人。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撤销了化学工程专业和上年增设的3个大专班;充实加强了橡胶工
艺、基本有机合成、无机物工艺、化工机械等4个专业;根据省政府指示,从中专
部动员415名学生休学或退学,在校生减到1035人(本科551人,专科68人,中专
416人),并调出教职工122人。翌年,建立了金相、力学、化工原理、无机物工艺、
基本有机合成等7个实验室。从建院到1963年6月,共招本科生923人、大专生224人,
分别毕业852人、218人。1964-1965年,根据化工部指示,因准备内迁(后因新校
址难定未迁)和准备分校(中专部复办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停止招生。到1965年
底,全院教职工3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经过调整,该院从教学的大纲、计划、
内容、方法到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基本达到了高等教育的要求。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中,该院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在
“文化大革命”初期,领导干部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专家,被当作“走资本主义
道路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70%的教师、干部被下放农村劳动。
尽管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但仍然为国家培养了1272名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的人才;部分教师还因陋就简地完成了科研和技术革新项目22项。
  1977-1988年,进入改革和新的发展时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
该院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昭雪;复查了“文化大革命”前的
各种案件,改正了错划右派;选拔了一批知识分子担任院、系、教研室等各级领导
职务;为一大批知识分子评定、晋升了技术职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自
1977年,按照改革的招生办法招收4年制本科生。其系、部及专业设置经过改革与
调整,由1977年的3系、2部、8个专业,到1988年发展为高分子材料工程、化学工
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化工自动化、社会科学6个系,基础和成人教育2个部,
以及橡胶工程、塑料工程、高分子材料、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工业分析、精细化
工、应用化学、化工设备与机械、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生产过程自动化、工业电
器自动化、工业管理工程、工业外贸、企业管理、环境监测、实用英语等17个专业。
自198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翌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又获得高分子材
料、化学工程2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起开办大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生
班。自1981年起开办函授教育,相继在11个省、市建了函授站。1988年改函授部为
成人教育部,下设函授和夜大学两个办公室,夜大设生产过程自动化、应用化学、
机械工程3个专业。是年,还与淄博、潍坊两市联合开设了2个校外办学点。到1988
年,该院设教研室44个,研究室12个;全日制在校生2531人(本科生2478人,研究
生53人),另有函授生475人、办学点在籍生200人;教师548人,其中教授13人,
副教授95人,讲师238人,助教202人;在青年教师中,已取得博士学位的7人、硕
士学位的92人。1978-1988年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068万元,新建教室、实验室、
图书馆、校舍等5.84万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3213万元。到1988年有实验室51个,
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1297万元,开出实验项目360个,占应开项目的90%,图书
馆面积8276平方米,藏书32万册,期刊1560余种。
  这一时期,该院实施院级立题科研项目255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11项,部、省级项目47项),通过鉴定的42项,获奖的32项。在1986年以后的国
际、国内发明博览会、展览会上,有8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李世直教授主持研究
的PCVD法镀超硬膜技术与装置,1988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37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
览会上获金牌奖。王兴源副教授主持研究的聚丙烯塑料织布梭的制造方法获银牌奖。
1985-1987年,转让科研成果和技术96项,遍及17个省、市、自治区,1988年成立
科技开发公司,仅半年就开发技术33项。各系、部发挥各自优势,帮助9个省、市
的43个企事业单位,上了360个项目;办了14个专业的29个短训班,培训977人。同
时还加强了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除派出部分教师出国考察、访问、讲学和参加国
际学术会议外,1982年接待了日本文部省振兴学术访华团的访问;1983-1988年邀
请了美国、日本、西德、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国的学者、专家到院讲学;自1988
年下半年开始聘用外籍教师任教。定期出版了《青岛化工学院学报》、《高教研究》
两种期刊和《青岛化院报》。其中《青岛化工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发行;《高教研
究》在国内发行。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69篇,并有一批专著
出版。主编或参编63种教材,已出版23种,其中4种分别被化工部和国家教委评为
优秀教材。
  自建院到1988年,共培养输送各层次毕业生1.0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5000人,
专科2700人,研究生23人,中专生2600人,本科函授生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