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染料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127&run=13

  青岛染料厂位于青岛市四方区杭州路半壁巷7号,占地31万平方米,下设5个生
产分厂。1988年有职工3851人;固定资产原值5894万元,净值3119万元;完成工业
总产值1.36亿元,实现利税5377万元。
  该厂前身为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由杨子生于1919年创建,聘请日本人光田麟
治等为技师,生产合成膏状硫化青染料,即煮青,商标为丹凤牌,年产量不足百吨,
原料购自日本。至30年代初,年产染料达300吨左右,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销
售。
  1934年,日本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向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投资扩建并进行改
组,更名为株式会社维新化学工艺社,日本人儿岛熊吉任社长。中日合资后,开始
生产BX粉青(粉状硫化黑染料),年产能力增至1300吨。1936年又增制硫化碱,年
产能力为2000吨。1937年“七七事变”后,青岛国民政府撤离前命令军队将日办和
中日合办企业破坏,该社厂房被焚。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青岛后,该社恢复,
产品如旧。1939年生产煮青、硫化青2700吨。1940年更名为维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1942年建成硫化蓝车间,月产能力5吨。翌年又投产猩红色基(大红色基G)、硫化
黄褐(硫化黄及棕的拼混品)、瓮染卡基等品种。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该社由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
处接收,1946年更名为青岛维新化学厂。但因原料短缺,生产受阻。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该厂收归国有,仅三个月,硫化青、硫化蓝、硫化黄
和硫化碱就全部开工恢复生产。1953年4月,改名为青岛染料厂。
  建国后该厂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产值达1429万元,比1949年增长23倍。1964
年,建成双乙烯酮车间,生产乙酰乙酰芳香胺和吡唑酮,其醋酸裂解装置采用该厂
副总工程师崔景祥研制的电炉,此种电炉为国内首创。翌年,该厂建成国内第一个
中性染料车间。但仍以硫化染料为主,年产能力达万吨。1979年硫化染料销路不畅,
生产下降,产值和利税分别比上年减少999万元和921万元。因此,开始进行产品更
新换代,淘汰硫化染料,相继上马该厂研究所研制成功的分散兰2BLN(1981年,年
产能力600吨)和阳离子染料(1982年,年产能力300吨)等,从而结束了该厂生产
硫化染料长达60年的历史。
  该厂研究所在新产品开发中起了重要作用。至1988年共开发新产品87个,其中
54项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年作为先进集体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1981年由徐恩衍
等人研制的油溶性成色剂5381(黄、品、青3个品种)和张国信等人研制的皮革喷
涂染料(共6个品种)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1979年以后,该厂采取多项节能措施,万元产值耗标准煤由1979年的6.095吨
下降到1987年的3.291吨,先后获国家节能银质奖(1983年)和节能金质奖(1985
年),并于1987年定为国家一级节能企业。1984年该厂被命名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
优秀企业。1986年该厂被授予全国“六五”技术改造全优单位称号。1987年又被全
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状。厂长高杞文和党委书记曹俊
松分别荣获全国化工优秀厂长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1988年,该厂产品近70种,主要有中性染料9种,分散染料22种,以及酸性粒
子元青、醇溶苯胺黑、油溶苯胺黑、大红色基G、碱性紫、油紫、皮革喷涂黑RL、
皮革喷涂棕RG、油溶性成色剂等,还有染料中间体双乙烯酮、乙酰乙酰苯胺、乙酰
乙酰邻甲氧基苯胺、乙酰乙酰邻氯苯胺、对磺酸吡唑酮等。染料总产量达5141吨,
7种产品获国家和部、省优质产品称号,14个品种销往日本、东南亚、欧美、香港
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