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颜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125&run=13

  山东省颜料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博山、淄川等地即有人以煤矿
中的碛石烧制黑矾,利用其渣烧制红土。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史料记载,明、清时代
粉刷宫墙所用红土即来自山东博山地区。20世纪40年代,济南、青岛等地开始出现
一些生产铅丹的手工业作坊。直到建国前夕,省内生产的颜料只有红土、铅丹等少
数品种,且多以天然矿产品简单加工而成。1949年,全省仅产红土418吨,铅丹26
吨。
  建国后,省内颜料生产开始向工业化转变,品种不断增加。1950年青岛城阳化
工厂建成年产420吨铅丹装置;1953年该厂又投产了铬黄。1954年济南裕兴化工厂
开始生产立德粉。1956年淄川和博山地区26家生产红土的私营作坊合并,成立了公
私合营的淄博红土厂(1966年易名为淄博颜料厂),增添机器设备,开始工业化生
产。1957年青岛染料厂还开发生产出有机颜料醇溶苯胺黑和油溶苯胺黑。1960年,
全省主要颜料产品的产量9349吨,比1950年的844吨增长近10倍。进入60年代,颜
料品种继续发展。1960年济南裕兴化工厂和省化工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的钛白粉投
入工业化生产。1963年济南天桥区化工厂开始生产铝银粉和银浆。1966年济南油墨
厂又开始生产华蓝。是年,济南向阳化工二厂还开始生产氧化铬绿。到1970年,全
省颜料生产厂点增加到10余处,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主要产品的
产量下降为8193吨,1974年又下降到5931吨。
  自70年代后期,颜料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1976年潍坊化工三厂的氧化锌装置
建成投产;1979年胶县化工厂(现胶州化工厂)亦开始生产氧化锌;是年,龙口化
工厂还投产了群青。进入80年代,一些老产品如氧化铁红、立德粉、钛白粉、银粉
浆等,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规模。到1988年,全省颜料生产厂点发展到20余处,
年产能力达到4.55万吨。主要产品的产量由1980年的1.46万吨增加到1988年的3.
4万吨,8年间增长1.3倍。1988年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氧化铁红、铅丹、铬黄、立
德粉、钛白粉、铝银粉和银浆、华蓝、氧化锌、群青、醇溶苯胺黑和油溶苯胺黑等。
  氧化铁红 俗称红土,是传统的无机颜料产品,主要产地在淄博。建国前一直
沿用土法生产。直到建国初期仍以手工作坊进行生产,但生产规模逐步扩大,1952
年全省产量为1099吨,1954年提高到2132吨。自1956年淄川和博山地区的26家私营
作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淄博红土厂后,开始采用干法工艺生产氧化铁红,1960年
产量达到2678吨,并有部分产品销往国外。1977年和1979年,蓬莱氧化铁颜料厂和
菏泽沙土化工厂采用湿法生产技术先后投产氧化铁红。80年代,全省氧化铁红生产
厂发展到4家,年产量由1980年的2950吨增加到1988年的9241吨。淄博钴厂(原淄
博颜料厂)是氧化铁红的主要生产厂,1988年产量为8228吨,占全省产量的89%。
  铅丹 1950年青岛城阳化工厂建成投产后,一直是省内生产铅丹的主要企业。
产品品种有红丹(四氧化三铅)和黄丹(一氧化铅)两种,1950年仅产23吨,1960
年提高到2785吨。60年代,该厂铅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65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
吨,产量增长到4311吨,1969年又增至6244吨,为历年最高水平。1978年淄川无机
化工厂也开始生产铅丹,年产能力由1000吨增加到1988年的1500吨。1988年全省生
产能力达到7800吨,产量为4668吨,其中青岛城阳化工厂生产3916吨,占83.9%。
  铬黄(铬酸铅) 是1953年青岛城阳化工厂开发生产的一种含有铬酸铅的黄色
颜料,由黄丹先制得硝酸铅,再与重铬酸钠和纯碱反应而成。当年试产1吨,1960
年产量为163吨,1963年达到1036吨。之后,济南油墨厂(1965年)、蓬莱化工厂
(1987年)亦先后投产铬黄。1988年,全省铬黄年产能力达到2200吨,产量为2984
吨,其中蓬莱化工厂生产1396吨,占全省产量的46.8%。
  立德粉(锌钡粉) 1954年济南裕兴化工厂首先开始生产。其生产方法是先以
重晶石和煤粉制得硫化钡,再以硫化钡与硫酸锌进行复分解反应而成,当年试产16
吨,1960年产量3650吨。1961年该厂将立德粉转由济南红旗化工二厂生产(1981年
停产)。之后,胶县化工厂(1971年)、安丘化工三厂(1979年)、长清马山立德
粉厂(1980年)和淄博罗村银粉厂(1984年)相继投产立德粉。到1988年,全省立
德粉年产能力达到9700吨,产量由1980年的1292吨增加到8199吨。胶州化工厂为主
要生产厂,1988年产量为4749吨,占全省产量的57.9%。
  钛白粉(二氧化钛) 1960年济南裕兴化工厂和省化工研究所合作,采用硫酸
法试制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当年产量73吨,1965年生产能力达到600吨。是年,
济宁化工二厂也开始生产钛白粉。由于该产品广泛用于涂料、搪瓷、造纸、橡胶制
品等工业,并用于制造电焊条,故从70年代后有了较快发展。到1980年,全省钛白
粉年产能力达到1900吨,年产量由1970年的162吨增加到2085吨。进入80年代,济
南裕兴化工厂和济宁化工二厂经过技术改造,年产能力分别达到2600吨和2000吨;
昌邑磷肥厂亦建成年产500吨的生产装置。1988年,全省钛白粉年产能力增至5100
吨,产量达到3283吨。其中济南裕兴化工厂生产的钛白粉有油漆、造纸、焊条、搪
瓷用4种,产量达2205吨,占全省产量的67.2%。
  铝银粉与银浆 均为铝金属颜料。铝银粉即铝粉,由铝锭加工制成,铝粉加入
溶剂拌匀即得银浆。1963年济南天桥区化工厂(后相继易名济南向阳化工一厂、济
南金属颜料厂)首先建成装置投产,年产能力初为100吨,1969年扩大为250吨。之
后,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省内生产铝银粉和银浆的主要企业,先后开发生
产出漂浮型银浆、非浮型银浆、鳞片铝粉、喷雾铝粉、金属闪光铝粉和水分散铝粉
等6类30多个品种。1980年,铝银粉和银浆产量分别为126吨和810吨。进入80年代,
淄博罗村银粉厂(1981年)、龙口银粉厂(1986年)和济南金碧曼有限公司(1988
年)亦相继投产铝银粉和银浆。1988年,全省银浆年产能力为2500吨,铝银粉和银
浆产量分别为223吨和2051吨。其中济南金属颜料厂生产铝银粉212吨,银浆1788吨。
  华蓝 又称铁蓝,由黄血盐钾与硫酸亚铁作用后经氧化制得,主要用于油漆和
油墨工业。1966年济南油墨厂首先投产,当年生产15吨,1970年达到60吨。1980年
蓬莱染化厂(现蓬莱化工厂)开始试产华蓝,后建成年产200吨装置投产。1985年
全省产量为337吨,1988年增至434吨,其中蓬莱化工厂生产415吨。
  氧化锌 俗称锌白。1976年潍坊化工三厂首先采用间接法建成氧化锌装置,当
年生产101吨。1977年和1978年,高密染化厂和张店压铸厂也曾有过少量生产。
1979年胶县化工厂采用粗锌法建成年产2000吨装置投产。1980年全省氧化锌产量达
到1589吨。之后,胶县化工厂和潍坊化工三厂经过技术改造,年产能力分别扩大到
3000吨和2000吨;张店化工厂也建成年产500吨氧化锌装置。1988年,全省氧化锌
年产能力达到5800吨,产量增加到2465吨,其中胶州化工厂(原胶县化工厂)生产
1128吨。
  群青 以陶土、纯碱、硫磺和木炭为原料,混合置于密闭窑炉中经高温煅烧制
得。1979年6月,龙口化工厂采用此法开始试制,当年试产30吨。之后建成年产600
吨装置投入生产,1981年产量为400吨,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销路
随之打开。1985年产量增加到641吨,1988年达到1200吨。
  醇溶苯胺黑与油溶苯胺黑 均为偶氮类有机颜料品种。前者由苯胺、苯胺盐酸
盐和硝基苯混合物在铁屑存在下经缩合、酸化制得;后者以醇溶苯胺黑经碱皂化制
得。这两种颜料均由青岛染料厂于1957年开发生产,当年产量50吨。之后,一直是
省内有机颜料的主要品种。1988年共生产207吨,其中醇溶苯胺黑150吨,油溶苯胺
黑57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