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煮青为主产品的早期染料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4&rec=119&run=13

  1919年,青岛民族工商业者杨子生集资创办了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青岛染料
厂前身,以下简称维新化学社),是在省内开办的第一家化学染料厂,产品为膏状
硫化黑(煮青)。从此,染料生产由民间以植物或矿物为原料土法自制开始转向用
化学合成法的工业化生产。是年末,民族工商业者在济南创办的中国颜料股份有限
公司(1922年改称山东裕兴颜料股份有限公司,现济南裕兴化工厂前身,以下简称
裕兴公司),1923年在潍县创办的山东省潍县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化工厂
前身,以下简称裕鲁公司),亦相继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煮青。由于这种染料使用
方便,很受小型染坊和农村家庭的欢迎,一开始出现就成为畅销货。上述三厂创建
初期,年产量都不足百吨,到1930年前后均扩大到300吨左右。全省年产煮青近千
吨。之后,染料生产规模继续扩大。1933年,裕兴和裕鲁两家公司的煮青年产能力
分别扩大到720吨和2000吨。1934年,日本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开始向维新化学
社投资扩建,从此逐渐为日商控制,工厂改称维新化学株式会社,由日本人儿岛熊
吉任社长。其产品增加粉状硫化青,年产能力扩大到1300吨;1936年,又开始生产
硫化碱(硫化染料的主要原料),年产能力为2000吨。1930-1935年,济南、青岛、
潍县等地还建立了天丰、振华、华德等十多家小染料厂,产品均为煮青。1936年,
全省染料(主要是煮青)总产量达到2479吨。其中,济南946吨,青岛300吨,潍县
1233吨。产品销往华北、华东部分省、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济南、青岛等地先后被日本侵略军侵占,从此染料生
产及其原料来源和 市场均被日商垄断,民族染料工业遭到严重挫折。天丰、振华、
华德等小染料厂迅速倒闭;裕兴、裕鲁公司亦因原料受控,生产萎缩;只有受日资
控制的维新化学社生产有较大发展。1939年,该社建成硫化蓝车间,年产能力为60
吨;1943年又增加了硫化黄、褐等品种,并开始生产冰染染料大红色基G和还原染
料翁染卡基。
  1945年日本投降后,青岛维新化学社由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员接管,翌年更
名为青岛维新化学厂。由于内战继起,原料无着,交通受阻,物价飞涨,染料生产
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裕兴公司自1944年即被日本强行运走主要设备而长期无法开工;
裕鲁公司也因遭受战争破坏无法正常生产;维新化学厂仅用所存原料生产少量硫化
青,但原料耗尽后亦随即停产。
  1948-1949年,潍县、济南、青岛相继解放后,在人民政府扶持下,裕鲁、裕
兴公司和维新化学厂先后恢复生产。其中,维新化学厂收归国有,成为国营企业。
1949年,全省共生产硫化染料242吨。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农村自染土布所需煮青染料大量增加,从
而促进了染料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除裕鲁、裕兴、维新三厂染料产量不断增加
外,济南化工厂新建的煮青车间也投入生产,在济南、青岛等地还有几十处私营染
料作坊先后开业生产煮青膏。1952年,全省染料产量2369吨,其中硫化染料2326吨,
基本恢复到建国前最高年产水平。翌年,全省煮青年产能力1万吨,实际销售量
4400吨,生产能力已超过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