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群众找金经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3&rec=14&run=13

    〖经验〗〖民间〗〖识别〗〖金矿〗〖寻找〗
  山东人民通过长期的采探实践,在找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间流传着关
于识别金矿、找金的谚语,有些至今仍不失为寻找金矿的线索和依据。兹将其中一
部分汇录如下:
  一、辨“汞”找金
  这里的“汞”泛指黄铁矿,而冠以黑、黄、白则含义不同。
  (一)“黑汞、黄汞金厚”,“白汞、马牙汞金薄”。“黑汞”指含有多金属如
铅、锌、铜、铁及其氧化物的矿石,“黄汞”指含有黄铜矿较多的矿石,“白汞”
指不含多金属的黄铁矿石,“马牙汞”指自形晶好、裂纹少的大颗粒黄铁矿矿石。
按上述规律往往能找到金矿。
  (二)“地皮金富,窝砂金富”。“地皮”系指地表层,“窝砂”指深黄色发黑
尚未淋失的具有许多空洞的氧化矿石,“砂”指矿石。玲珑金矿田含金石英脉一般
是上富下贫。
  (三)“浅汞富、点汞贫”。“浅汞”是指细脉状或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化带,这
类脉带含金高。“点汞”是指黄铁矿星散浸染状矿化带,金品位低。前者大多是含
矿热液充填而成的,后者大多是蚀变围岩星散状黄铁矿小颗粒。
  (四)“碎汞、细汞富”。即破碎而具有众多裂纹的黄铁矿晶体及呈暗灰色的细
小粉沫状黄铁矿集合体含金较高。
  (五)“汞多金细,汞少金爽”。金矿物颗粒粗细与黄铁矿含量和粒级有密切关
系,黄铁矿含量高且粒径细,含金粒也细,反之金粒就粗爽易选冶,如牟平、乳山
金矿带含金高硫石英脉矿石,就属难选难浸的矿石。
  二、地表找矿
  (一)“上山找背,下山找坎”。“背”就是山脊,石英脉大部分埋藏于地形高
峻的山区,由于石英坚硬耐风化,常形成正地形山脊,招远玲珑地区称之为“背”,
例如玲珑背等。“坎”指凹形中小的峭壁,在混合花岗岩和变质岩的接触带上,往
往是金矿床赋存的有利部位。由于岩性的差异,较坚硬的花岗岩耐风化形成高坎,
而较软的变质岩易形成低洼之地。
  (二)“火烧石”中有金。“火烧石”即地表沟渠露出的花岗岩中呈带状的红褐
色破碎蚀变岩,这是黄铁矿经长期风化后形成的褐铁矿化带。
  (三)“青泥”中含金。“青泥”即暗黑色的煌斑岩和闪长玢岩等脉岩,其地表
露出部分因风化而成暗青色泥状,其中有些富含金。在招掖金矿带中,这些“青泥”
与金矿床的成因有着密切关系,脉岩发育地区往往也是金矿床所在部位。
  (四)“老硐”有宝。“老硐”即是前人采金的硐穴,是金矿的找矿标志。根据
老硐的分布深度以及硐口废石堆的大小,可以判断矿体的大小和贫富。如七宝山金
矿的老硐中不仅有金矿石,还有重要的考古价值的铜币、古代采金工具等。
  三、坑内找矿
  (一)“横槽见红”。“横槽”系指穿脉坑道。若在灰白色的花岗岩中见到肉红
色钾化花岗岩(一种近矿的围岩蚀变),前方近处就可能有矿体出现。
  (二)“矿线夹,帮上找”。招掖含金石英脉常呈尖灭再现或呈过幕式、雁行式
产出,每当一条石英脉矿体行将尖灭时,常在两帮可找到另外一条矿体。
  (三)“见红绿石有望”。在坑内顶板或两帮有时可见红色、绿色、蓝色的褐铁
矿、孔雀石、铜蓝等金属氧化矿物,在其附近常常有金矿脉。
  (四)“青泥档”煌斑岩等暗色岩脉大多是成矿后形成的,对矿体起切割、错断、
兼并等破坏作用。在井下沿脉追寻矿脉时,常会遇到“青泥档”,穿过后常常可见
矿。
  (五)“顺槽见白泥口无矿”。“顺槽”指沿脉坑道,“白泥”指高岭土化的糜
梭岩,“口”指断裂。在追索石英脉体时,如断裂中出现连续分布的灰白色糜梭岩,
表示这些区段已是无矿间隔。
  (六)“豆腐石无矿”。坑探时若出现大片乳白色石英脉或方解石脉,说明没有
金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