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8型炼焦炉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2&rec=84&run=13

  山东共有58型42孔炼焦炉4座,分布于济钢焦化分厂(2座)和莱钢焦化厂(2座)。
该炉炉体用硅砖构筑,炉型为双联火道,废气循环下喷复热式,每孔炭化室有效容
积23.9立方米,单炉定型设计年产焦炭30万吨,后来修改设计为28万吨。
  1958年,济钢焦化分厂兴建58型炼焦炉,原设计4座42孔58型炼焦炉,年产焦
炭120万吨,1958年9月破土动工。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几经停建,修改设计。1966
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在湖北召开的全国机械化现场会上,确定在济钢建设两座42
孔炼焦炉和相应的焦化产品回收系统,国家投资1800万元,冶金部正式下达计划。
1号炼焦炉于1968年11月砌完,1969年8月11日开始进行低温液体燃料烘炉,10月1
日装煤投产,10月3日出焦。备煤和回收系统于同年9月竣工投产。2号炼焦炉于
1970年4月砌炉,9月20日竣工投产,12月12日出焦。焦油和精苯系统的改造于1971
年开始施工,分别于1972年12月和1973年1月竣工。尔后,国家投资137万元、该厂
投产60万元,对焦化产品回收系统再次进行技术改造和部分设备进行调整补充,于
1976年10月全部竣工投产。至此,济钢焦化分厂初步形成具有年产机焦56万吨及焦
油、工业萘、纯苯、甲苯、二甲苯、煤沥青等18种化学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济钢
焦化分厂炼焦配煤比为:瘦煤15~20%,气煤50~60%,肥煤25~30%,无主焦煤配
入。1号炼焦炉1969年投产后,当年生产机焦2.65万吨,翌年达到25.95万吨,1971
年上升到47.27万吨。1973-1975年略有下降,1974年仅产机焦20.95万吨。1976年
以后,年产量保持在41~47万吨。1987年生产机焦49.78万吨。焦炭转鼓指数M
4072.01%,M108.79%,灰分12.79%,硫分0.74%,平均结焦时间20小时,
吨焦耗湿洗精煤1.49吨。1986年两座焦炉均被冶金部命名为三级红旗焦炉。济钢焦
化分厂从投产到1987年累计生产机焦742.08万吨。
  1970年4月,莱钢焦化厂开始筹建58-Ⅱ型42孔焦炉2座,设计规模为年产机焦
56万吨,回收化学产品21种。1971年5月27日破土动工。1972年12月,第一座42孔
58型炼焦炉(2号炉)竣工投产。1981年5月,第二座42孔58型炼焦炉(1号炉)竣工投
产。回收系统的鼓风冷凝工程于1972年12月与炼焦炉同时建成投产,氨、苯、黄血
盐回收系统分别于1973年7月、9月、12月相继建成投产。到1985年,已完成基建投
资8830万元,形成年产机焦56万吨和相应的化学产品生产能力。莱钢焦化厂2号炼
焦炉于1972年11月5日点火烘炉,12月28日装煤,12月30日出焦。1972年生产焦炭
270吨,翌年达到17.26万吨。该炉投产以后,由于煤炭供应紧张,炼焦煤种供应不
全,结焦时间一再延长,1974年7月平均结焦时间为69小时56分。1974年焦炭产量
仅15万吨。1975年5月开始用多种洗精煤炼焦,配煤比保持气煤70%、肥煤20%、瘦
煤10%,但一直无主焦煤配入。所产焦炭,转鼓指数M40一般高于70%,M
10低于9%,结焦时间逐渐缩短,1976年,平均结焦时间缩短到17小时35分。当年
焦炭产量提高到27.37万吨。1号焦炉于1978年3月-5月由莱钢建筑工程处砌筑,之
后由莱钢安装工程处进行冷态设备安装。因煤源紧张,焦炉不能及时投产,1978年
后连续两次用烘炉方式保温越冬。1981年3月13日第三次烘炉,5月12日正式投产出
焦。至此,两座炼焦炉已形成年产机焦56万吨的生产能力。1981年产焦27.78万吨,
翌年达到33.15万吨,尔后逐年提高。1987年焦炭产量达到53.81万吨。焦炭转鼓指
数M4076%、M108.6%,吨焦耗湿洗精煤1.488吨。两座炼焦炉从投产到
1987年底止,累计生产焦炭496.1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