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板材轧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2&rec=76&run=13

  山东省板材生产历史较短,1958年开始生产薄钢板,直到1960年才开始生产中
厚钢板。到1987年底,全省只有青钢生产薄钢板和硅钢片,济钢生产中厚钢板。

一、薄钢板轧制
  1958年公私合营青岛建华轧钢厂(1959年并入青岛第三钢铁厂,1962年改为青
岛钢厂),建成直径300毫米×650毫米二辊闭口式轧机1架,热轧厚度为0.5毫米的
硅钢片和0.5~3.0×400×1200毫米薄钢板。因设备简陋,手工操作,1959年底停
产,1967年拆除。
  1958年8月,公私合营青岛建华轧钢厂动工兴建第一薄板车间,建成辊长950毫
米两辊闭口式叠轧薄板轧机1组2架,设计年产能力为2万吨,1959年11月24日简易
试生产。950毫米薄板轧机,由于加工粗糙,试生产不久,重约14吨的人字型低速
齿轮就“打牙”,被迫停车焊补。1962年2月11日,0.5毫米薄板试轧成功,3月份0.
35毫米薄板试轧成功。
  1964年6月,冶金部钢铁司召集薄板生产会议,指令青岛钢厂抓紧配套方案的
准备,以实现两台轧机同时生产。1965年经山东省重工业厅批准,950毫米薄板车
间续建了精整厂房,增添了部分设备,使生产工艺趋向合理。1967年在国内首先采
用燃油链式连续加热炉加热板坯。950毫米薄板车间投产后,主要生产0.5~1.5×
750×1800毫米和2.0×750×1350毫米薄钢板以及0.5×750×1800毫米硅钢片。
1959年产量为363吨,1960年达到3963吨,1968年提高到2.03万吨。生产一直比较
稳定。1984年产量为1.92万吨。1985年因调整产品规划和原料不足,950毫米薄板
车间被撤销。
  1970年,青钢开始筹建1200毫米热轧薄板车间,设计年产能力为4万吨。1974
年4月破土动工,1978年7月24日试轧成功,1979年7月第一台轧机正式投产,1980
年2月22日试轧1000×2000毫米薄板成功。5月份,第二台轧机投产,产品为0.35×
2.0×1000×2000毫米普通碳素钢板及低合金钢板,0.6×1000×2000毫米热镀锌板,
0.35~0.5×1000×2000毫米热轧硅钢片。1985年,950毫米薄板车间撤销后,青钢
薄板生产任务全部由1200毫米薄板车间承担。1985年薄板产量达到3.47万吨,1987
年产量为3.18万吨。1959-1987年,青钢累计生产薄板58.14万吨,硅钢片5.39万吨。

二、中厚钢板轧制
  1959年12月,山东仅有的1套设计年产能力为12万吨的2300毫米三辊劳特式中
厚板轧机,在济钢动工兴建。1960年4月26日竣工,投入试生产,轧出省内第一张
20×1300×5000毫米中厚钢板,当年产量6011吨。由于厂内扁锭供不应求,大部分
钢坯从包钢、武钢、太钢调入。产品为4.5~20×1600×6000~8000毫米普通碳素
钢、低合金钢等中厚钢板。1962年4月,贯彻调整方针中板轧机停产。至此,共生
产中厚钢板17099吨。
  1965年8月24日,中板车间恢复生产,当年,中厚钢板产量为5736吨,翌年达
到9.06万吨,1972年上升到10.70万吨。1974年冶金部拨款380万元,对中板车间进
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主要包括:主电机更换为2800千瓦的电机,九辊
矫直机更换为十一辊矫直机,增加第二台纵剪,主厂房接长,增建酸洗跨(原准备
生产汽车大梁板),设计年产能力增加到15万吨。1976年实际产量为14万吨。翌年
达到15.18万吨,1978年上升到17.33万吨。1979-1982年下降到15~13万吨。1983
年回升到18.70万吨,尔后逐年上升。1986年开始,着手进行第二次重大技术改造
增建3号加热炉和1架四辊精轧机,采用液压微调,自动测厚、自动测宽、层流冷却、
微机控制轧制过程等技术。1987年中厚钢板产量为22.61万吨。济钢中板分厂从投
产到1987年累计生产中厚钢板284.7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