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型材轧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2&rec=74&run=13

  山东型钢生产始于1934年,当时产量很低。建国后,逐步得到发展,至1987年,
省内莱钢、济钢、青钢、张店钢铁厂、烟台钢厂、潍坊钢厂、济宁钢铁厂、临沂钢
铁厂、淄博钢厂、济南轧钢厂10家企业拥有型材轧机14套,年设计能力49.8万吨,
占全省综合成材能力的31.42%,1987年型材产量为57.90万吨,占全省钢材总产量
的42.25%。
  1934年,原青岛义昌仁铁工厂兴建省内第一套型材轧机,规格型号为直径215
毫米二重交替横列式4组(1列),产品为小圆钢。后该厂改称青岛建华轧钢厂,于
1956年新建直径215毫米×3小型型钢轧机。1959年并入青岛第三钢铁厂,增建直径
300毫米×3小型轧机,除用于开坯生产外,还生产直径32~42毫米普碳圆钢、16×
100毫米扁钢、8千克轻轨、4号角钢。1959年5月,青岛第三钢铁厂直径500毫米×
2/直径300毫米×5中型轧机建成投产,除用500毫米机列单独生产钢坯外,500与
300毫米机列还采用直径500×1/直径300×3双路轧制,共同生产部分直径65毫米普
碳圆钢、7.5号角钢、18千克轻轨。
  1960年,原建华轧钢厂从青岛第三钢铁厂分出,改称青岛轧钢厂,并将型钢车
间轧机改为直径215毫米×2/直径215毫米×5二列式布置。其精轧机组首次以围盘
取代钢钳,实现了机械化操作。1962年青岛轧钢厂并入青钢。1964年10月~1965年
5月,青钢将原位于昌乐路的轧钢分厂型钢车间迁于娄山后厂区内,安装直径350毫
米×3粗轧机、直径250毫米×5精轧机,两列轧机之间设直径500毫米切头飞剪1台,
精轧机列后设51.5米×8米齿条式冷床1台,设计年产能力为4.5万吨,以52、65毫
米方坯为原料,生产直径10~30毫米圆钢、14~25毫米螺纹钢。1965年,青钢根据
山东省冶金总工业公司的指示,将原总厂的直径500毫米×2/直径300毫米×5、轧
钢车间的直径300毫米×5轧机拆下,以其中4架轧机为原轧钢分厂的部分旧设备拼
凑成直径300×4试验车间,先后生产过2.5~6号角钢、A型纹杆钢、8千克轻轨、后
经多次改造。至1980年,试验车间实际成为直径330毫米×2/直径330毫米×3轧钢
车间,生产2.5~6号角钢。其型钢产量1965年为0.79万吨,1975年达到2.12万吨,
1987年提高到6.61万吨。
  1959年,济宁钢铁厂建成直径330毫米×4/直径215毫米×6轧机,生产直径8毫
米盘圆。1962年济宁钢铁厂“下马”。1966年5月恢复了直径215毫米×6轧机,靠
外购钢坯生产直径16毫米圆钢、直径6.5、8毫米盘圆。1975年7月改造为直径330毫
米×4直径250毫米×7轧钢车间,首先将该厂生产的100毫米钢锭轧成45毫米方坯,
再轧制成直径8毫米盘圆,1979年将250轧机与开坯分开,形成直径250×5/直径250
×2轧机,生产直径8、10毫米盘圆,1981年增设了冷床,开始生产直径10、12毫米
棒材,设计能力为1.2万吨。
  1964年济南生建钢铁厂建成直径250毫米×5小型轧机,为适应该机列生产的需
要,于1965年9月动工兴建直径400毫米×2机列。1966年10月试车,用150毫米钢坯,
轧制45、50毫米方坯,到年底已形成年产方坯6万吨的生产能力。1970年将该轧机
拆迁至直径500毫米×2/直径400毫米×3开坯车间以配套。设计年产钢坯7万吨、中
型材3万吨。投产以来一直以生产钢坯为主。1981年11月将直径250毫米×5小型轧
机改造为直径400毫米×2/直径250毫米×5轧机,用52~80毫米的方坯,轧制直径
12~22毫米普碳圆钢和直径14~22毫米螺纹钢,设计年产能力为5万吨,1987年产
量为9.77万吨,1987年4月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加热炉内钢坯红
外线测温技术。
  1964年,烟台轧钢厂兴建直径250×2和直径200毫米×5轧机,对外加工,生产
直径12~15毫米圆钢和乙型钢、T型钢、2.5号角钢,年生产能力为0.1万吨。该厂
为全省最早的实腹钢窗料生产厂家,1970年1月并入烟台钢厂,翌年9月,组建为第
二轧钢车间,1975年9月至1976年5月,将轧机改造为直径300毫米×3/直径250毫米
×6/直径240毫米×4半连续轧机和3台张开式卷线机,成为线材、棒材混合车间。
1980年3月-1981年4月,将一、二机列改为直径350毫米×3和直径250毫米×5,成
品线速度由3.6米/秒提高到5.5米/秒。1984年,在省内首次采用散状耐火材料整体
捣固加热炉。1986年,将成品轧机更换为短应力线轧机,产品为直径12和直径16毫
米圆钢。1987年产量为5.6万吨。
  1965年,山东冶金材料试验厂建成直径400毫米×2/直径250毫米×5小型轧机,
设计能力为年产型材5万吨,1981年停产,1987年报废。
  1966年11月,莱钢第一钢厂动工兴建直径300毫米中型材轧钢车间,1970年8月
竣工投产。一期工程设计年产0.85万吨钢材,当时车间布置直径550毫米×2横列开
坯机1列,直径320毫米×1纵列带钢轧机2架,直径300毫米×5横列轧机1列,既有
开坯,又有轧材。二期工程设计能力为年产钢材1.8万吨。1972年将2架直径320毫
米轧机拆除,同时取消冷轧带钢坯和部分冷拔坯料的生产。鉴于场地拥挤,于1980
年1月将直径550毫米轧机迁出,另建开坯车间。至此,原车间变为只设300毫米×5
轧机的轧钢车间。1984年成品及成品前更换为短应力线轧机(在省内首家采用)。
1980年以前生产过直径28~75毫米8大类优质钢钢材,其后,主要生产碳结钢、合
结钢、轴承钢、碳工钢、弹簧钢和碳素管坯钢钢材。1987年钢材产量为8.13万吨。
  1970年临沂钢铁厂开始建设小型轧钢车间,1971年直径350毫米×4/直径250毫
米×8轧机投产,生产出直径9毫米盘圆,后来生产过圆钢、角钢、T型钢。从1976
年起,直径250轧机一直闲置,只用直径350毫米×4机列生产小型角钢。因原料严
重不足,每年生产时间仅30余天。
  1974年3月,济南红旗轧钢厂直径350毫米×2轧机建成投产,生产直径12~20
毫米圆钢和2.5~4号角钢。1974年底改造为直径350毫米×3轧机,生产能力为1万
吨。1975年济南红旗轧钢厂新建直径280毫米×5小型轧机,以45毫米方坯为原料,
生产直径10毫米盘圆和方钢,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1986年并入锅炉辅机厂随后轧
机停产、拆除。
  1977年8月,莱钢第一钢厂小型轧钢车间建成投产,原设计生产优质棒材、线
材、带坯,设计年产能力为1.5万吨。投产以后,试轧过军工产品及民用钢材。
1983年上半年拆除了带坯轧机,下半年拆除了线材轧机,最后保留直径330毫米×
3/直径280毫米×5二列预应力轧机,生产直径12~25毫米圆钢和直径12~22毫米螺
纹钢。所用60毫米和75毫米方坯由550毫米开坯车间供给。小型轧钢车间,1977-
1985年共生产钢材14.27万吨,1987年钢材产量为4.56万吨。
  1977年12月,济钢轧钢分厂小型轧钢工程破土动工,1981年8月设备安装基本
结束,12月10日联动试车成功,12月29日试轧出第一根圆钢,因设备不配套,缺陷
较多,随即进行全面检查、改造。直到1983年4月才进行空载试车,5月1日正式投
入试生产。该套轧机由14架轧机组成:1号轧机直径500毫米三辊式,2号、13号轧
机为直径320毫米下传动立辊轧机,3~6号轧机为直径370毫米二辊式或复二重式,
8~11号轧机为直径320~370毫米二辊式轧机,12号、14号轧机为直径270毫米二辊
式轧机。其中2~5号、12~14号轧机形成粗精连轧机组,5~10号轧机为三列横式
布置。设计年产能力为15万吨,主要产品为直径8~25毫米圆钢、8~22毫米方钢、
4~10×5~60毫米扁钢和8~14毫米盘圆。轧机试生产过程中,设备经常发生故障,
1983年仅产圆钢0.29万吨,翌年为1.94万吨,1985年达到5.74万吨,1978年提高到
9.05万吨。
  1987年,潍坊钢厂利用闲置设备,自行设计、制造、安装1套直径250毫米×5
小型利废轧机,成立利废车间,后改为型钢车间。设计能力为年产小型钢材3万吨,
于1980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利用轧钢、线材车间的下角料轧制2.5号角钢。1980年
5月,将利废车间轧机改为直径350毫米×3/直径350毫米×2/直径250毫米×3三列
式布置,用52毫米方坯,轧制直径12~20毫米圆钢、4×20毫米和4×25毫米扁钢。
其中,扁钢填补了省内钢材品种的空白。1985年型钢产量由改造前的0.97万吨提高
到2万吨。1987年又将轧机改造为直径350毫米×4/直径350毫米×1/直径250毫米×
4/直径275毫米复二重式短应力线轧机1组,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