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轧钢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2&rec=71&run=13

  1934年,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经理姜良臣从日本购进直径215毫米二重交
替横列式轧机4组(1列)1套,聘用日本和朝鲜技术人员各1名、中国工人16名,在青
岛泰安路21号兴建义昌仁铁工厂,利用破旧船板,经加热炉处理后轧制成圆钢、扁
钢、竹节钢等简单断面钢材,年产量300余吨,后因青岛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于
1938年停业。1944年日商以87箱“红锡包”香烟的代价,将该厂强行购买,并更名
为大和铁工厂,翌年日本投降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敌产清查委员会接管。1946年,
被烟台义昌信商行青岛分号义升厚的代理人刘执中,以法币10250万元赎回,1949
年更名为建华轧钢厂,全厂有职工38人,钢材产量为557吨。1949年全省钢材产量
总计634吨。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恢复和“一五”时期的建设,山东轧钢生产逐步发展。
全省钢材产量,1952年为1.67万吨;1956年达到2.75万吨,翌年上升到3.62万吨。
这个时期的轧机均为一列式布置,轧机前后全是人工笨重体力劳动。
  1958-1965年,全省钢材生产大起大落。先后有青钢、青岛自行车厂、济钢、
烟台生建机械厂、张钢以及一大批地县企业,兴建轧机及相应的设备设施,轧制出
轻轨、普通型材、优质型材、线材、中厚板、薄板、带钢、冷拔无缝钢管、焊接钢
管和其他钢材。青岛钢丝绳厂制造的拉丝机、成绳机生产出钢丝和钢丝绳。1958年,
全省钢材产量为7.51万吨,翌年达到13.53万吨,1960年上升到25万吨。1961年,
开始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部分轧机停产。当年,全省钢材产量降低到15.03万
吨,1962年跌落到3.82万吨,略高于1957年3.62万吨的水平。1963年开始回升到4
.83万吨,到1965年已达到6.98万吨。1958-1965年期间轧机的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
两列布置绳轮传动被齿轮传动所代替,粗轧机已开始使用吊钳、辊道、汽撬。1959
年开始使用围盘,1960年中板轧机开始使用四连杆升降台,到1963年中型开坯轧机
的升降台也由绳轮式改为四连杆式、凸轮式。1964年采用复二重连轧机。小型和线
材轧机使用双层辊道、高低辊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1966-1976年,虽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轧钢生产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
的。由于济南第二钢铁厂、张店钢铁厂以及青岛轧钢厂、烟台小钢联、潍坊钢厂、
济宁钢厂、临沂钢铁厂等企业新建了中小型轧机,1973年全省钢材产量上升到39.
32万吨,翌年因“批林批孔”运动的冲击,钢材产量下跌到16.69万吨。1975年回
升到41.22万吨。同时,济钢中板、济南第二钢铁厂的小型材,青钢的开坯、线材,
烟台钢管厂的热轧,莱钢的开坯等旧轧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1976年的
钢材产量提高到45.06万吨。
  1977-1987年,山东的轧钢工业在调整之后进入了大发展阶段。莱钢、济钢、
青钢、烟台钢管厂、青岛钢丝绳厂等企业,引进和新建了一批新型轧机和相应的设
备设施,采用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其他各厂也都进行了扩建和技术改造,钢材产量
大幅度上升,1977年为49.60万吨,1984年猛增到90.76万吨。1987年已达到126.03
万吨。这个时期,省内轧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直列式跟踪布置、热带轧机、半
连续式小型轧机于1979年和1981年建成投产,基本建成了国内第一套全连续式窄带
钢热连轧机。1984年开始应用短应力线轧机,采用自动测厚、测宽,自动测温、测
压和液压微调、层流冷却、微机控制轧制过程等先进技术。1949-1987年,山东累
计生产钢材1361.50万吨。1987年,全省共有热轧机33套,年综合生产能力为153.5
万吨。冷拔、冷轧机51套,年生产能力为8.5万吨。钢丝、钢丝绳设备3套,年生产
能力分别为1.4万吨和1.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