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重点企业的高炉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2&rec=59&run=13

  省重点企业建有高炉19座,高炉总容积为3200立方米,截至1987年底累计生产
生铁2186.57万吨。
  莱钢620立方米高炉于1970年3月27日破土动工,1970年12月基本建成,该高炉
采用了国内先进的炉体结构和工艺装备,设计能力为年产生铁30万吨。高炉为四支
柱框架式结构,炉顶设有马基式布料器,炉底、炉缸配置光面冷却壁、炉腹采用镶
砖冷却壁,炉身下部光面冷却壁与支梁式水箱配合设置,高炉冷却高度为炉身的三
分之二。整个炉体冷却除风、渣口小套外,均采用汽化冷却。上料系统设有15个高
架矿槽,烧结矿、焦炭等原燃料由火车运入矿槽。高炉配备风量为1500立方米/分
的汽轮鼓风机和3座拷贝式热风炉。采用重力除尘器、洗涤塔、文氏管、脱水器、
静电除尘器净化高炉煤气。炉前设有推力100吨的电动泥炮自动开口机和堵渣机。
配有容量为65吨的铁水罐运送铁水,铸铁机为50米双链固定滚轮式,正常生产时炉
渣全部冲成水渣,经冲渣沟送至渣池。另外配有17立方米渣罐备用。
  莱钢620立方米高炉,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及矿山配套工程等影响,推迟到
1975年5月20日投产,当年生产生铁12.87万吨,1976年达到20万吨,1980年增加到
22.89万吨。1982年高炉大修时,炉缸、炉底采用自焙炭砖砌筑,上料系统增加了
槽下筛分设施。1986年槽下称量采用微机自动补偿。1987年高炉采用富氧鼓风(富
氧量为0.72%),微机控制上料系统。1987年生铁产量提高到33.89万吨,生铁合格
率达99.93%,利用系数1.587吨/(立方米·天),入炉焦比降到500千克/吨。截至
1987年底累计生产生铁300万吨。
  全省4座255立方米高炉,从1958年在济钢相继建设竣工投产,采用冶金部黑色
冶金设计总院标准图纸。1958年7月1日1号、2号高炉破土动工。高炉配有700立方
米/分汽轮鼓风机系统,3座拷贝式热风炉,6个贮矿槽、2个贮焦槽。当年12月25日
1号高炉竣工投产,翌年7月1日2号高炉竣工投产。这一年生铁产量达13.34万吨,
1960年提高到14.24万吨。1961年4月1号255立方米主炉停产大修。1962年国民经济
调整,只保留一座255立方米高炉维持生产,原有2×55立方米、4×13立方米小高
炉全部停产拆除。这一年仅生产生铁5.7万吨,1963年下降到4.19万吨。同年兴建
水渣场冲水渣。1964年两座高炉全复产,生铁产量达19.19万吨,并开始建设29.7
米双链铸铁机。1965年建成万吨贮矿仓。“文化大革命”初期生产建设受到严重影
响,1968年生铁产量降低到16.18万吨。1973年6月3号高炉动工兴建,1976年8月19
日建成投产,翌年12月2日4号高炉建成投产。1977年12月11日2号高炉停产大修改
造,容积扩大为350立方米,于1981年11月13日竣工投产。这一年生铁产量达到40
.11万吨。1986年10月1号高炉停产大修改造,容积扩大为300立方米,于1987年4月
21日竣工投产。至此,济钢炼铁分厂4座高炉生产能力达到年产生铁65万吨。1987
年生铁产量达65.43万吨,生铁合格率100%,高炉利用系数1.7吨/立方米·天,入
炉焦比降到596千克/吨。截至1987年底,济钢累计生产生铁825.45万吨。

  图 1958年12月25日,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谭启龙参加全省首座255立
方米高炉建成投产祝捷大会。

  山东省共建成100立方米高炉15座,其中重点企业14座。济铁4座、济钢二分厂
2座、张钢4座、莱钢第一铁厂4座,大部分按冶金部黑色冶金设计总院100立方米高
炉标准图纸建设。济钢二分厂的两座高炉最早建成,济铁4座100立方米高炉由原建
84立方米高炉改扩而成。省重点企业100立方米高炉1987年实产生铁70.54万吨,截
至1987年底累计生产生铁1061.12万吨。
  山东省建成的100立方米高炉,开始都配有三座拷贝式热风炉,张钢配备2台
300立方米/分、2台700立方米/分汽轮鼓风机和2台300立方米/分电动鼓风机,济铁
配备5台300立方米/分汽轮鼓风机,济钢二分厂配备苏式230立方米/分电动鼓风机、
莱钢第一铁厂配备4台300立方米/分电动鼓风机。高炉炉体采用工业水冷却,炉缸、
炉腹装有光面冷却壁,炉腰和炉身下部装有扁水箱,炉顶采用马基式布料器,煤气
处理建有重力除尘器、洗涤塔、文氏管湿法除尘设施,炉前铁模铸铁,后全部采用
铸铁机铸铁。随着生产的发展,本着高炉大修大改、小修小改的精神,采用了诸多
新技术,使生产工艺逐步完善配套。
  1957年3月,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决定成立济南铁厂筹备处,8月12日山东省人民
委员会批准《济南铁厂建厂方案》,总投资730万元,建设4座84立方米高炉。同年
11月破土动工,1958年5月1日3号高炉建成投产,4号、2号、1号高炉分别于7月8日、
9月4日、10月1日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生铁3.60万吨。1959年生铁产量上升到9.11
万吨。1961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只保留1号和4号高炉维持生产,生铁产量下降到
4.84万吨。
  从1963年开始,济南铁厂不断采用新技术,首先狠抓入炉原料,提出了“高(
高品位)、熟(用熟料)、净(含粉少)、小(小粒度)、匀(粒度均匀)”五字精料要求,
后被冶金部定名为精料方针在全国推行。1964年将热风炉格子砖格孔由120×120毫
米缩小到80×80毫米,1966年改为三段式,在全省首先采用五孔梅花砖,两次缩小
格孔,每立方米高炉容积蓄热面积由原来的66平方米,增加到103平方米。同时,3
号高炉热风炉采用该厂自己发明的助燃空气自身预热法,将助燃空气预热到700~
850℃,热风温度达到1000℃以上。另外,3号高炉首先改为汽化冷却,冷却水用量
减少65%。1966年生铁产量达到13.81万吨。
  1967年12月2日至1970年11月12日,2号高炉大修扩容为100立方米,炉前改用
液压泥炮。1971年2号高炉的热风炉改为外燃烧室结构,采用陶瓷燃烧器,热风温
度达到1100℃以上。1973年7月14日至1975年12月6日1号高炉大修扩容为100立方米,
热风炉改为顶燃式结构,热风温度提高到1150℃。当年生铁产量为12.23万吨。
1977年1月3日至8月18日3号高炉大修扩容为100立方米,4号高炉最后于1977年12月
29日至1978年8月8日大修扩容完毕。4座高炉扩容后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1978年
投资77万元兴建高炉喷吹煤粉设施,当年生铁产量达到15.66万吨。1981年2台鼓风
机改为400立方米/分,产量提高到16.83万吨。1982年投资120万元,首先在3号、4
号高炉建设布袋除尘设施,煤气含尘量降到10毫克/立方米以下。从1985年起生铁
产量突破20万吨。该厂铸造生铁被山东省和冶金部评为优质产品。1987年生产生铁
20.82万吨、生铁合格率99.97%,高炉利用系数1.85吨/立方米·天入炉焦比621千
克/吨。1958年至1987年累计生产生铁376.54万吨。
  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工作管理局于1958年3月开始筹划济南生建钢铁厂建厂工作,
同年2座55立方米高炉分别于8月3日和10月19日建成投产。1959年5月1日、7月1日2
座100立方米高炉(3号、4号)建成投产1960年生铁产量达10.56万吨。1961年因原料
供应不足,2座55立方米高炉相继停产(1967年拆除分别调给益都铁厂和泰安地区钢
铁厂)。1962年只保留1座高炉维持生产,生铁产量降到3.29万吨,通过整顿提高,
1965年生铁产量达9.30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产量有所下降,1974年“批林批
孔”运动造成停产,当年仅产生铁0.26万吨,以后连续三年,生产一直维持较低水
平。1978年生铁产量回升到8.03万吨。1980年3号、4号高炉分别改为2号、1号高炉,
同年1号高炉炉顶改用空转布料器,炉体冷却改用镶砖冷却壁、炉前改用电动泥炮。
1981年拆除称量车,改为槽下皮带输送。1986年生铁产量上升到10万吨以上。1号
高炉扩容取消下部支柱,改为自立式结构、斜桥与炉体分离,换用400立方米/分电
动风机,实现上料自动控制,除尘系统增设电除尘器,热风炉蓄热室改用五九梅花
砖。1987年生铁产量提高到10.57万吨,生铁合格率100%,高炉利用系数1.707吨/
立方米·天,入炉焦比674千克/吨。到1987年累计生产生铁207.31万吨。
  1958年4月淄博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淄博钢铁厂筹备委员会,规划兴建2座84
立方米高炉、1座300立方米高炉,山东省计划委员会批复建议按定型设计建设4座
100立方米高炉,年产生铁20万吨。冶金部责成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负责设计工作,
破土动工后企业名称改为张店钢铁厂。1959年8月2日4号高炉建成投产,1960年1月
1日3号高炉建成投产。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张钢属停产保点单位。1966年3号、4号
高炉恢复生产,同年12月3日1号高炉竣工投产,1967年8月21日2号高炉投产,形成
20万吨生产能力。
  1967年投资建设19座高架料仓,槽下皮带输送、流槽冲渣系统。1970年生产生
铁7.6万吨。1971-1976年4座高炉维持低水平生产。1977年3号、4号高炉大修,改
为自立式矮胖炉型,炉体改用镶砖冷却壁,炉顶改用空转布料器,双料车双轨到炉
顶。1978年生产生铁15.94万吨。1979年建成原料中和场,对原料进行平铺切取中
和混匀,稳定原料成份,这项措施保证了高炉的稳产高产。1980年兴建高炉喷煤粉
设施。1983年至1984年,1号、2号高炉大修时,也改成自立式矮胖炉型。1984年生
产生铁12.24万吨,铸造生铁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7年生铁产量达18.20万吨,
生铁合格率99.91%,高炉利用系数1.83吨/立方米·天,入炉焦比644千克/吨。到
1987年累计生产生铁255.93万吨。
  沂蒙生建钢铁厂于1960年1月开始筹建,规划建设4座100立方米高炉及相应配
套设施。1号高炉于1960年12月5日竣工投产,2号高炉因原料影响建成未投,1962
年6月该厂基建、生产暂停,累计生产生铁2.53万吨。此时3号高炉已基本建成,4
号高炉只完成炉基、炉壳建设。1966年11月25日2号高炉投产,1968年11月4日1号
高炉大修后投产。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生产建设处于半瘫痪状态。
  1970年4月,根据中央关于把山东建成独立作战区的指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和济南军区决定将该厂划归山东省重点工程会战指挥部,定名为701指挥部7012厂(
莱钢第一铁厂前身)。1971年6月30日和10月1日,3号、4号高炉建成投产。4座100
立方米高炉年生产能力达20万吨,当年实际生产生铁8.01万吨。1972年生铁产量达
11.80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批林批孔”影响,1974年生铁产量降到5.53
万吨。1974年、1977年2号与1号高炉大修、炉顶采用空转布料器、改用汽化冷却、
槽下皮带输运。1977年生铁产量回升到12.55万吨,1978年达到15.54万吨。1981年
4号高炉大修改为框架结构,1984年3号高炉大修也改为框架结构,炉顶增设小高压
装置,鼓风机改用400立方米/分电动风机。1985年生铁产量达15.67万吨。1986年
采用程序控制自动上料。1987年生铁产量达到20.98万吨,生铁合格率99.98%,高
炉利用系数1.89吨/立方米·天,入炉焦比630千克/吨。从1970年到1987年莱钢铁
累计生产生铁221.3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