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炼铁生产的历史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2&rec=53&run=13

  山东冶铁业始于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推行“官山海”的政策,使齐国成为
盐铁富国。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全国设铁官49处,其中山东有12处。莱
芜出土西汉前期窖藏农具铁范24件,材质具有麻口铁组织。滕县冶铁遗址发现西汉
中期带有隶书铭文的铁范“山阳二”,“巨野二”,系当时设置冶炼作坊及产品标
记。安丘出土西汉晚期铁犁壁,表明当时已用铁制农具翻土耕地。滕县宏道院东汉
画像石上的“炼铁图”,刻画了当时冶铁、锻铁的情景。《魏书·食货志》记载,
公元前517年(北魏熙平二年)孝明皇帝批准崔亮奏请,继采商山矿重开冶里铸铁作
坊。唐代兖州是冶铁中心,莱芜有铁冶13处。宋代全国共设冶铁机构4监、12冶、
20务、25场,其中兖州、莱芜监年输生铁30万斤以上。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
年)莱芜产铁121万斤。明朝初年,全国炼铁1847.50万斤,其中山东产铁315.22万
斤,约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
  1942年日军侵华期间,为减轻掠运铁矿石的压力,成立由日本钢管株式会社独
资经营的青岛制铁所(即南日钢),厂址设在北距沧口火车站半华里处,为便于原料
和生铁运输有铁路通厂内。1943年10月建成第一座炼铁炉及其附属设备,供电、供
汽由公大纱厂供应。炼铁炉的结构大体上与当时汉阳钢铁厂的高炉相似。该炉投产
后,因设备简陋,热风温度低,焦炭灰分过高,造成操作困难,同年11月就被迫停
产。后华北开发株式会社入股制铁所,各认半数合资经营,1944年4月第二座250吨
炼铁炉建成点火开炉,炼铁炉生产较为顺利,翌年日本投降后,该炼铁炉于9月份
停炉,共计生产17个月,产铁49181吨。使用30%金岭焙烧矿和70%利国驿矿、娄山
后北日钢的焦炭。生产的生铁含硅高达3.23~7.17%,含硫量0.15~0.68%。1945年
12月1日,该制铁所由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特派员办公处接收,1946年1月移交经济
部特派员办公处冶炼组,高炉未再生产。
  1948年7月,为适应华东地区解放战争的需要,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在
博山兴建秋谷铁厂,建成55立方米高炉一座。使用耐火砖砌筑高炉炉体,炉缸部位
用钢板外壳,三座热风炉用青砖砌筑。1949年11月1日投产,开炉后因热风炉出现
裂缝、料钟坠入炉内,造成炉缸冻结被迫停炉,共产生铁150公斤。后因战事影响
该炉未再修复。
  1958-1960年,贯彻“总路线”和“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全省掀起
了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先后兴建了上千座简易高炉。同时,1957年3月成立的济
南铁厂筹备处和同年12月成立的济南钢铁厂筹备处,通过紧张的施工建设,1958年
5月1日济铁第一座3号84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流出了第一炉铁水,随后同型号的4
号、2号和1号高炉相继投产。1958年,济南生建钢铁厂的2座55立方米高炉、济钢
的第一座255立方米高炉和55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1959济钢的第二座255立方米高
炉、济南生建钢铁厂2座100立方米高炉,张钢1座100立方米高炉相继建成投产。
1960年张钢第二座100立方米高炉、沂蒙生建钢铁厂(莱钢第一铁厂前身)2座100立
方米高炉相继建成投产。三年中济铁、济钢、济南生建钢铁厂、张钢和沂蒙生建钢
铁厂5家重点企业建成投产13座高炉,总容积达1211立方米,累计生产生铁66.63万
吨。1958年及1960年全省重点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2、表3-3。

  图 省内第一座炼铁高炉--济南铁厂3号高炉,1958年4月22日竣工,5月1日开
炉。上图为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为开炉剪彩,下图为开炉典礼现场。

       1958年山东重点企业高炉炼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3-2
┌────┬───┬────┬────┬───┬────┬───┬───┬────┐
│企业  │生铁合│高炉利用│入炉焦比│煤粉比│入炉矿 │熟料比│热风温│生铁成本│
│名称  │格率 │系数(吨/│(公斤/吨│(公斤/│品位(%) │比(%) │度(℃)│(元/吨) │
│    │(%)  │米3·天)│)    │吨)  │    │   │   │    │
├────┼───┼────┼────┼───┼────┼───┼───┼────┤
│济钢  │   │0.450  │2170  │-   │    │   │   │365.98 │
├────┼───┼────┼────┼───┼────┼───┼───┼────┤
│济南生建│90.97 │0.804  │1178  │-   │47.38  │7.68 │   │232.32 │
│钢铁厂 │   │    │    │   │    │   │   │    │
├────┼───┼────┼────┼───┼────┼───┼───┼────┤
│济铁  │75.19 │0.960  │1043  │-   │48.00  │1.59 │700  │203.79 │
└────┴───┴────┴────┴───┴────┴───┴───┴────┘

       1960年山东重点企业高炉炼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3-3
┌────┬───┬────┬────┬───┬────┬────┬───┬────┐
│企业  │生铁合│高炉利用│入炉焦比│煤粉比│入炉矿品│熟料比(%│热风温│生铁成本│
│名称  │格率 │系数(吨/│(公斤/吨│(公斤/│位(%)  │)    │度(℃)│(元/吨) │
│    │(%)  │米3·天)│)    │吨)  │    │    │   │    │
├────┼───┼────┼────┼───┼────┼────┼───┼────┤
│济钢  │60.47 │0.81  │1090  │-   │    │41.43  │   │253.51 │
├────┼───┼────┼────┼───┼────┼────┼───┼────┤
│济南生建│90.00 │1.31  │989   │-   │47.38  │43.94  │   │180.70 │
│钢铁厂 │   │    │    │   │    │    │   │    │
├────┼───┼────┼────┼───┼────┼────┼───┼────┤
│济铁  │81.06 │1.21  │1063  │-   │46.41  │28.27  │721  │222.23 │
├────┼───┼────┼────┼───┼────┼────┼───┼────┤
│张钢  │31.80 │0.83  │1146  │-   │    │28.80  │   │    │
└────┴───┴────┴────┴───┴────┴────┴───┴────┘

  1961-1965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省内重点
停止在建项目,缩短生产战线,对无原料来源、消耗高、质量差、成本高、长期亏
损的炼铁厂,区别情况逐步实行关、停、并、转。1961年,对高炉实行限产,重点
企业生铁产量由上年的31.49万吨下降到14.41万吨。1962年全省只保留济钢1座255
立方米高炉、济铁2座84立方米高炉、济南生建钢铁厂1座100立方米高炉维持生产。
张钢、沂蒙生建钢铁厂的高炉暂时停产保点,其他各厂高炉大部停产。当年重点企
业高炉生产生铁15.51万吨,占全省生铁产量的80.56%。1963年全省生铁产量下降
到13.96万吨,全部由重点企业生产。从1964年起生铁产量开始回升,1964和1965
年生铁产量分别达到25.43万吨和41.19万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山东炼铁生产受到冲击,特别是1974年生产下降幅度较
大,但总的趋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在此期间,张钢恢复生产,济铁高炉大修改造
扩容为100立方米,沂蒙生建钢铁厂划归莱钢后,恢复并扩大了生产规模。1975年
莱钢第二铁厂620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益都铁厂、牟平铁厂、章丘小钢联、枣庄
市铁厂、历城铁厂、莱芜市铁厂等市地县属企业的小高炉,逐步恢复和新建成投产。
1970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4。
  1976年,全省生铁产量由1966年的48.15万吨上升到108.62万吨。从1977年起,
经过治理整顿,全省生铁产量大幅度提高,1977年达到122.06万吨,翌年上升到
150.49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对炼铁生产进行了新
的调整,对消耗高、亏损大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1979-1980年,枣庄市铁厂2座20
立方米高炉转产磷肥。肥城铁厂、微山铁厂、新泰铁厂、莱西铁厂、泗水铁厂、崂
山铁厂、沂源铁厂等13立方米以下的高炉相继停产或转产。1981年泰安地区钢铁厂
2座55立方米高炉因亏损停产。与此同时,对保留下来的高炉进行技术改造,加强
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减少亏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5。
  1983年,全省生铁产量由上一年的119.93万吨回升到129.17万吨。尔后逐年上
升,1987年生产生铁215.72万吨,创山东炼铁生产历史最好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
标见表3-6。
  1977-1987年累计生产生铁1678.39万吨,年均产铁152.58万吨,是“文化大革
命”期间年均产量的2.45倍。到1987年底,全省拥有高炉38座,高炉总容积3998立
方米,年生产能力达224万吨。1958-1987年累计生产生铁2949.08万吨,为山东工
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