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氧化铝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2&rec=106&run=13

一、氧化铝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即把山东作为氧化铝生产的重要基地进行建设,决定在山
东兴建全国第一座氧化铝厂--山东铝厂,并将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家重
点工程。
  1949年4月,山东铝厂开始筹建冶炼总厂试验室,1950年6月1日山东铝厂破土
动工,1951年建立了试验工场,根据铝矿资源特点,研究试验碱、石灰烧结法生产
氧化铝的工艺流程。1953年底氧化铝一期建设工程基本完成。1954年2月成功地生
产出第一批氧化铝产品,同年7月1日正式投产。设计规模为年产氧化铝3.5万吨,
当年生产氧化铝2.66万吨,1955年氧化铝产量达5.1万吨,超过了设计规模,并研
究成功适合中国铝矿石特点的碱、石灰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工艺技术。
  山东铝厂氧化铝二期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年产氧化铝12万吨,1955年5月动
工,1957年12月竣工投产,当年生产氧化铝9.06万吨。三期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
年产氧化铝18万吨,1957年10月动工,1958年12月竣工投产,第二年氧化铝产量达
18.5万吨。
  山东铝厂氧化铝四期、五期改造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年产氧化铝分别为25万
吨和35万吨,1958年5月和9月先后动工,于1959年4月、1960年2月相继完工。由于
采用沸腾焙烧、沸腾冷却连续分解及矿石预脱硅等不成熟工艺和技术急促投产,四、
五期工程均未达到预期效果。氧化铝产量由1959年的18.5万吨下降到1961年的11.8
万吨;吨氧化铝碱耗由248.46公斤上升到316.98公斤。为了解决四、五期工程存在
的问题,自1961年起进行了“填平补齐”工程。1962年生料加煤排硫试验成功,解
决了硫积累对生产的危害,改善了熟料性能,降低了硫耗碱。为解决氧化铝生产的
废渣-赤泥污染环境和影响农业生产的问题,经过了多年研究,利用废渣赤泥作主
要原料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该生产系统于1966年竣工投产。至“文化大革命”前
夕,氧化铝产量达28万吨,吨氧化铝碱耗降为103.66公斤,氧化铝总回收率90.33%,
都达到了山东铝厂建厂以来的最好水平。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氧化铝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69年氧化铝产量降
到20.89万吨。但由于广大职工群众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努力,坚持“双革”活动,
1970年10月进行以氧化铝熟料窑为重点的全面技术改造,使熟料生产能力提高20~
3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铝厂在氧化铝生产系统开展了“小指标百分赛”,
使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促进了生产的全面发展,1978年氧化铝生产量达到34万吨。
1979年氢氧化铝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进入80年代,山东铝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
术改造和扩建,1981年氧化铝生产达35万吨。1982年12月,国家经委,计委批准山
东铝厂氧化铝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由年产35万吨增加到50万吨,并纳
入国家“六五”拨款计划。同时进行熟料窑由烧油改烧煤的改造工程,先后完成了
熟料溶出、40平方米氢氧化铝过滤机、6号熟料窑等重点工程。1985年氧化铝产量
达37.05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了10倍,吨氧化铝碱耗连续7年稳定在100公斤以下。
1987年4月,年产6600吨特种氧化铝工程峻工,为山东开发铝产品、扩大生产创造
了条件。至1987年底,氧化铝年产40万吨。山东铝厂氧化铝厂除生产供铝电解用的
冶金用氧化铝外,还有特种氧化铝、氢氧化铝等64种产品、103个规格,其中有19
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和
部门,并销往美国、日本、朝鲜等国家。

二、生产技术改进
  山东氧化铝生产系统采用石灰配料、高浓度二氧化碳气分解工艺、通过生产实
践和一系列试验研究,生产技术不断改进。1956年4月,试验成功低苛性比高浓度
碳酸钠溶出工艺;1957年采用熟料非饱和低碱配方工艺;1960年先后开始用生料掺
煤排硫试验、二段磨低苛性比溶出等碱石灰烧结法生产工艺及设备革新,并分别获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冶金部、山东省科技成果奖,生料掺煤排硫学术论文在国
际铝工业年会发表并受到重视;1965年2月加石灰乳的二次脱硅新工艺正式用于生
产;1984年实现了部分钠硅渣分离的深度脱硅使混合精液铝硅比进一步提高,开始
生产部分二级品氧化铝,使烧结法氧化铝产品质量在赶超“拜耳法”中前进了一大
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