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2&rec=1&run=13

 山东冶金历史悠久。胶县(今胶州市)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两件残黄铜钻
确证,距今4000年前,山东就应用了黄铜冶炼技术。泗水县尹家城岳石文化遗址出
土的6件青铜器确证,在夏代,山东就开始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春秋末,齐国人编
写的《考工记》中,记述了古代配制锡青铜的6条规则,第一次指出合金性能和合
金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早对合金生产规律的认识。《考工记》关于青铜冶
铸经验的记载,足以说明成书之前,山东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
  山东的冶铁业,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发展。齐国名相管仲主张用官府力量发展
盐铁业,使齐国成为有名的盐铁富国。从春秋至明朝,山东的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前119年,西汉王朝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49处,其中山东就有12处。明朝初年,
山东冶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山东的冶金工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1898年,德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攫取了胶济铁路
修筑权及铁路沿线30华里以内的采矿权。德人先后在金岭镇铁矿进行地质调查、钻
探和采矿生产建设,从1906年开始试采一年半。1914年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后,开始了对金岭镇铁矿的掠夺性开采,1921年在青岛四方工厂建起山东第一座熔
钢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的民族冶金工业开始发展。1927年,烟台丰泰拍
卖行经理王泰海创办鲁艺铜铺(今烟台铜材厂),试制钟表用黄铜棒和黄铜丝获得成
功。1931年4月,山东省立模范窑业厂(今山东耐火材料厂)开始生产少量钢砖(即标
准耐火砖)。产品以自用为主,少量外销,共经营6年。1934年,青岛义昌仁铁工厂
建成山东省第一家轧钢厂,厂址在青岛市泰安路21号,占地1.922亩,有一套250毫
米×4复二重式连轧机。1936年,潍坊私人经营生产魏家鱼丝(34号黄铜鱼丝),闻
名全国,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后来的潍坊铜丝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加紧对山东金属矿产资源的掠夺,重点在
淄博和青岛两地。在淄博,日本钢管公司招募廉价华工1万多人,强行开采金岭铁
矿,最高日产达800~1000吨。1940年12月,日伪“华北矾土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张店设山东矿业所,先后掠夺开采湖田、沣水、王村铝土矿。1943年秋,日伪合
办的“华北轻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南定工场”先期开工,圈地12000亩,驱使2万华工
兴建年产6万吨的氧化铝工厂,工厂尚未建成,日本便战败投降。1943年,日本人
还在金岭镇冶里村建造50吨炼铁炉2座,最终没有投产。在青岛,为适应日本帝国
主义侵略战争对钢铁的需要,日本大和工业株式会社于1939年强行掠夺青岛沧口胶
东铁工厂,更名为东亚重工业株式会社。1942年建1座1吨电弧炉,生产铸钢件,次
年又建1座5吨电弧炉,生产普碳钢。1943年9月,日本钢管株式会社在青岛沧口建
成第一座250吨炼铁炉,厂名为“南日钢”。由于设备简陋,热风温度低,土焦灰
分高,操作困难,开炉1个月就被迫停产。1943年3月,日本钢管株式会社又与华北
开发株式会社合资,在南日钢建成第二座250吨炼铁炉,日本战败投降后停炉,共
生产17个月,生产生铁49181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建立了兵工厂和铁工厂,冶金生产成为兵工生产的一部分,主要工序有化铁、铸造
和锻打。化铁设备大都是猪嘴炉、冲天炉、人拉风箱,燃料是木炭、煤炭、焦炭。
铸造产品主要是手榴弹、弹壳和地雷雷壳。锻打设备主要是红炉、大锤、大钳,解
放战争后期有了夹板锤、小型空气锤。锻造产品有刺刀、刺锥、枪管、炮管和生产
用的工、卡、模、量具等。山东冶金军工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
巨大贡献。1948年7月,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华东财办工矿部在博山秋谷建设1座日
产生铁25~40吨熔矿炼铁炉,后因试产发生故障而停产,只出铁150公斤。1949年
山东全境解放时,全省生产电炉钢231吨,改制小型钢材623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7年,山东冶金工业几经周折,由小到大、由土到洋
逐步发展起来。
  1949年上半年,山东全境解放,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政府根据中共中央
的指示精神,从国民党手中接管了金岭铁矿、利国驿铁矿、玲珑金矿、南墅石墨矿、
南定工场、鲁丰瓷厂等厂矿,并立即召回工人,发放救济,平整场地,开工生产。
经过3年(1950-1952年)的生产恢复工作,企业生产逐步正常。“一五”时期,山东
冶金工业生产建设顺利发展,但炼铁生产尚属空白。这一时期,开展了冶金地质普
查工作;完成了对冶金工业中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投资9851万元,
对山东铝厂、金岭铁矿、山东耐火材料厂有计划地进行了续建和改扩建,并新建了
郭店铁矿、洪山铝土矿、湖田石灰石矿等中小型矿山。同时,为有计划地建设钢铁
厂做了一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山东省委、省人委根据国家计委、经委、冶金部
批示于1957年7月3日,决定成立济南铁厂筹备处,济南铁厂第一座84立方米高炉于
当年11月动工兴建。1957年12月,济南钢铁厂筹备处成立。1957年,全省冶金企业
9个,职工1.12万人,年产钢2.12万吨,钢材3.62万吨,铁矿石56.45万吨,焦炭21
万吨,耐火砖6.34万吨,8种有色金属630吨,实现利税3344万元(其中利润3147万
元)。
  “二五”和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山东冶金工业生产建设
经历了大起大落曲折的发展过程,开始了高炉炼铁、转炉炼钢和铁合金生产。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前后,山东冶金工业生产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58年3月,
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山东铝厂电解铝车间,设计规模为年产2.5万吨,7月1日正式开
工。4月,开始筹建灵山铜矿(今福山铜矿总矿),两个月后投产;济南生建钢铁厂(
今济钢二分厂)1座55立方米高炉破土动工,8月3日建成投产。5月,济南铁厂第一
座84立方米高炉投产,流出了建国后山东第一炉铁水;黑旺铁矿开工生产,当年采
矿石35万吨;省计委批准张店钢铁厂建4座100立方米高炉。6月,青岛市新华钢丝
厂(今青岛钢丝绳厂)成立;省人委批准王村耐火材料厂扩大初步设计为新建耐火材
料试验车间,当年10月建成投产;莱芜铁矿马庄矿区破土动工。7月,济钢2座255
立方米高炉破土动工;山东掖县耐火材料厂(今山东镁矿)成立。后来,这批厂矿发
展成为省、部重点冶金企业。1958年的后4个月,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全省掀
起了“全民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全党全民总动员,各行各业齐上阵,筑成猪嘴
炉、坩埚炉、熔烧炉、小坐炉、邵阳炉、一脚踢(又名“四块砖”)等各类土炉104
万座,用土法炼铁炼钢。原有和在建的冶金企业,也打破各种规章制度,大搞群众
运动,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这种大规模群众性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了人力物
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以钢为纲”片面发展重
工业,冶金工业孤军前进。到1960年,全省冶金企事业单位由1957年的9个发展到
306个,其中铁矿山52个,钢铁厂104个,炼焦厂57个,耐火材料厂45个,有色金属
厂矿26个,辅料矿山6个,冶金地质勘探队5个,冶金建设安装工程队4个,冶金机
修厂6个,金属制品厂1个。共有职工33万人,钢产量由1957年的2.13万吨猛增到35.
81万吨,钢材由1957年的3.62万吨猛增到25万吨,生铁产量达到203万吨。
  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冶金工业是
调整的重点。当年,国家对山东冶金工业的基建投资比1960年压缩80%,1962年又
比1961年压缩50%。有限的建设资金只能用于保重点厂矿未完工程项目。对那些没
有原材料来源、物资消耗过高、产品质量低劣、成本很高、长期亏损而短期内又不
能扭亏的企业,实行半停半转,精简职工。经过两年的调整,1962年与调整前的
1960年相比,全省治金企业由306个调整为27个;职工人数由32万减到3.67万;钢
铁生产有计划地降低发展速度,1962年产钢5.92万吨,生铁19.26万吨,钢材3.9万
吨。在调整中,一方面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降低发展速度和关停并转企业、精
简职工,另一方面是整顿企业秩序。调整中保留下来的重点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
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对国家实行“五保”,即保证产
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交
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企业还加强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职工代
表大会制,明确了以厂长为首的全厂统一生产指挥系统和各级的责任制,企业一系
列必要的规章制度建立和恢复起来。
  从1963年开始,山东冶金工业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
针,落实调整措施,大力整顿和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初步理顺了关系,生产
建设开始正常进行。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先后恢复了原定暂时停产保点
企业的生产,并恢复建设一批冶金骨干企业。1964年,济钢停建项目恢复建设;
1965年,张店钢铁厂开始局部恢复生产和建设,薛城焦化厂建成投产,并开始筹建
新成铁工厂(今莱钢一钢)。通过第一次调整,山东冶金工业出现了逐步回升和稳定
发展的局面。
  “三五”计划的第一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年,冶金企业生
产秩序还未被打乱,特别是由于1961-1965年的调整,给山东冶金工业的发展打下
了较好基础,因而,1966年全省冶金生产仍然取得较好成绩,钢产量比上年增长
66%。1967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山东冶金工业企业管理遭到严
重破坏,“三五”计划无法执行。1967-1969年,山东冶金工业处于停滞不前的局
面,钢产量徘徊在21~24万吨之间。
  1970年2、3月间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拟定了《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
计划纲要(草案)》。在“以战备为纲”建立自成体系的经济协作区和促进国民经济
“新飞跃”的思想指导下,又出现了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问题。
《纲要》要求,1975年全国钢产量达到3500~4000万吨,比1970年增长106~135%。
在《纲要》的影响下,山东也提出了到1975年全省钢产量达到200万吨的奋斗目标
(1969年的实际产量为21万吨),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搞10万吨矿、5万吨铁、4万
吨钢、3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的建设任务,要抓紧进行三线建设。从此,山东冶金工
业继1958-1960年的第一次较大发展之后,又开始了第二次较大发展。从1970年开
始,莱钢工程大会战,张家洼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全省“大打矿山之仗”的序幕已
经拉开,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越来越大。1970年全省冶金工业投资总额是1969年的3
倍多。正当全省冶金工业第二次较大发展的时候,1974年又开展了“批林批孔”运
动,致使多数冶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生产建设受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和损失。1974年与上一年比较,工业总产值下降43%,钢产量下降70%,实现利税由
上一年的12427万元变为亏损9566万元。1975年,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整顿钢铁工业
的四项要求,着手整顿冶金企业,即整顿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反对资产阶级派性,
落实各类人员政策,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后因批判“右倾翻案风”而停了下
来。
  总之,山东冶金工业在“三五”和“四五”时期遭到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由
于全省冶金战线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对冶金工业的
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到1975年,全省冶金工业企业由1965年末的27个增加
到110个,职工人数由1965年的2.95万人增加到12.54万人。在“三五”和“四五”
时期,新增固定资产(包括黄金)7.29亿元。这期间,铁矿开发方面,新开工建设的
重点铁矿区有:金岭铁矿召口矿区、侯家庄矿区、济南张马屯铁矿、莱芜铁矿业庄
和顾家台矿区、张家洼铁矿小官庄矿区,新开工建设的小矿山有:小埠岭、黄台、
东风、水河、坪上、温石埠、铁铜沟、 峪、刘岭等铁矿。炼铁方面,张店钢铁厂
恢复了生产,济南铁厂的84.2立方米高炉改造扩大为100立方米,莱钢620立方米高
炉建成投产。同时,还有一批地、市、县属小钢铁厂建成投产。炼钢方面,进入70
年代,山东积极筹备新建和改建氧气顶吹转炉,济钢开始动工兴建板坯连铸机,为
炼钢生产的发展和提高成材率创造了条件。1975年,全省钢产量首次突破50万吨,
达到53万吨。
  1976-1980年,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五个五年计划。1977年,山东冶金系统贯
彻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和全国冶金工业会议精神,开展了“工业学大庆”普及大庆
式企业的运动,经过两年时间,生产秩序好转,管理水平提高。1978年,全省冶金
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1.49亿元,实现利润3573万元,彻底扭转了
1974-1977年连年亏损的局面。1979-1980年,山东冶金工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二次调整。在调整中,坚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整顿、清理在建工程项目,压缩基建投资规模,
调整企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关停并转一批布局不合理、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全省
冶金系统先后停缓建了14个企业的32个单项工程,压缩基建投资3.67亿元,占原计
划投资的47.6%。1979年全省冶金工业投资9302万元,比1978年降低39%;1980年只
有4149万元,又比1979年降低55.4%。对消耗高、质量差、亏损大的少数企业进行
整顿,先后关停并转了18个企业,其中关4个,停4个,转10个。这18个企业职工共
5760人,固定资产3680万元,累计亏损5128万元。同时,从山东冶金工业的实际情
况出发,提出了搞好“四个转变”,抓住“五个环节”,狠挖“五大潜力”,实现
“十个目标”,作为第二次调整的重点。即把冶金工业的出发点从“为我服务”转
到为用户服务上来,把发展冶金工业的立足点从主要依靠增加人数、增加投资转到
主要依靠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上来,把组织生产的着眼点从片面追求产值、产量转到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上来,紧紧抓住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两个环节,充分挖掘人
力、设备、能源、物资、扭亏增盈等十项指标。这些工作很有成效,1980年全省冶
金生产出现了好势头,完成工业总产值12.78亿元,生产钢90.1万吨,实现利润1.
27亿元。
  1981-1987年,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七个五个计划的头两年。
这一时期,山东冶金工业发展速度高,经济效益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时间
长,是山东冶金工业发展史上的最好时期。这一最好时期的出现,是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山东冶金工
业的改革是从改革领导管理体制开始的。1981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
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成立,由32个直属企事业单位组成,其生产规模占全省冶金工
业80%以上,是一个对“人财物产供销”实行“六统一”的实体性公司,对上对下
分别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山东冶金总公司对上承包经营责任制基本内容是“五包”、“三保”、“一挂”
。“五包”是:包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上交利润、上交产品、技术改造任务。
在包上交利润方面,经省政府批准,1981-1987年,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对省财
政厅三次实行上交利润递增包干。第一次是1981-1983年,核定的包干基数为8000
万元,相当于1980年上交省财政的实际利润数,每年递增3%,一定三年不变,超收
留用,亏损不补。第二次是1984-1985年,续包二年,核定的包干基数为4500万元(
不含山东铝厂),每年递增10%。第三次的续包是1986-1995年,核定的包干基数为
3000万元,每年递增10%。在上交产品包干方面,主要是实行钢材、生铁、铝、铜、
铅、锌等定量包干。以1985年实际上交数为基数,一定五年不变,由山东冶金总公
司与省计委统一结算,超产留用自销,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分指令性
与指导性两种计划,并实行两种价格体系。在技术改造任务包干方面,由山东省确
定“七五”固定资产规模,下放投资批准权限,确定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
“三保”是:山东省计委、经委以1985年对冶金工业计划供应为基数,保指令性计
划的能源的供应、铁路运输和建设与改造规模,一定五年不变。“一挂”是:实行
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浮动。山东省劳动局批准第一次挂钩是1984年-1985年,
第二次挂钩是1987-1990年。
  山东冶金总公司对下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围绕简政放权、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
节进行的,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1-1984年为第一阶段。企业实行单一的利润包干,同时,学习首钢经验,在直
属企业内部实行了经济责任制。1985年为第二阶段。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山
东冶金总公司对直属企业的管理实行投入产出承包责任制,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
规定,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1986-1988年为第三阶段。山东冶金总公司制
定了“七五”期间对直属企业实行全面承包的方案和内部配套改革的40条意见,使
承包深化,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企业对总公司由利润包干改为上交利润递增包干,
并按照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包干基数与递增比例;二是由过去的一年一包改为一
包五年不变;三是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由过去只考核企业
改为对厂长和企业同时考核,并与厂长签订了“七五”后四年厂长任期目标责任书,
制定了对厂长、厂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的具体考核奖励办法。与此同时,部属、市地
属冶金企事业单位也都实行了各有特色、形式不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1-1987年,山东冶金工业在改革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重大成就。一
是钢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83年,钢铁产品产量提前两年完成“六五”计划指
标。1984年钢产量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10万吨,到1987年,在全国各省区地方
钢产量中山东连续8年名列第一。二是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1987年,全省冶金
系统实现利润4.30亿元,税金2.35亿。7年中,利润和税金平均每年递增率均为19%。
三是增强了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7年中,通过企业内部积累、自筹资
金等形式,用于挖潜、改造、配套、扩建这四个层次的固定资产投资高达23亿多元,
比1980年前、建国后的31年投资总和还多2亿多元。山东冶金总公司是山东冶金行
业的核心,成立7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极其显著。钢产量年均递增9%,利润和税金年
均递增率分别为28%和20%,7年中上交省财政的利税、能源交通基金、预算调节基
金为11.49亿元,而承包经营前的“五五”期间(1976-1980年),国家不仅分文未得,
反而倒补贴39336万元。7年中,自我积累的资金用于挖潜与改扩建的投入达9亿元,
新增固定资产7.58亿元,新增了92万吨钢、38万吨生铁、46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
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
  1987年,全省冶金行业共有县以上企事业单位109个,职工14.71万人,拥有固
定资产原值30.86亿元(净值20.89亿元),设备总量30万吨,生产能力:钢200万吨,
生铁250万吨,钢材150万吨,铁矿石500万吨,焦炭200万吨,氧化铝50万吨,铝锭
4万吨。形成济南、莱芜、青岛三个钢铁生产基地,淄博、莱芜两个铁矿石生产基
地和淄博地区的铝及耐火原材料中心。可以说,山东基本上形成了从地质、采矿到
冶炼、轧材,从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到机焦、耐火、辅料生产,从设计、施工、设
备制修到科研、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冶金工业体系,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一支不
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回顾过去,山东冶金工业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经验是丰富的,教训是
深刻的。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有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借鉴历史,
特别是总结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
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做好人的工作,立足老厂
挖潜改造,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企业管理,狠抓质量、品种、
效益,千方百计搞活企业,山东冶金工业一定能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全
省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