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1&rec=1&run=13

  山东电子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特别是进入
8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山东只有少量的电信维修制造业。解放前夕,在国
民党统治的青岛等较大城市,有一些私营电料行,从事收音机和电台的修理、装配
业务。在济南市,有一个国民党军联勤总部兵工署的电信分厂,维修国民党军队的
通信器材。
  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电信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不断
发展。1945年,胶东军区建立电器厂,生产部队急需的干电池和汽车蓄电池。1946
年10月,华东军区三局材料股扩充成为滨北通信材料厂,修理部队手摇发电机、小
型发射机、交换机、收信机、电话机,试制干电池,改制小型收发报机。1948年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山东省会济南市,市军管会无线电部接管国民党联勤总
部济南电信分厂,将厂名改为华东工矿部济南电器修造厂。1948年底,华东军区将
直接管辖的滨北通信材料厂、济南电器修造厂、颜山铁工厂和胶东军区管辖的胶东
军区电器厂、鲁中军区管辖的诸城云母矿等5个工厂合并,组成博山电器总厂,职
工共600余人,总厂下设电机厂、电池厂、济南电器修造厂、诸城云母矿4个分厂。
  1950年4月,按照华东工矿部的决定,济南电器修造厂全部搬迁到南京,人
员、设备并入南京无线电厂、南京有线电厂等企业。1951年2月,山东工矿部决定
撤销博山电器总厂,批准博山电机厂、博山电池厂为各自独立的工厂。其后几年,
山东电子工业又有了一些发展,开始装配电子管收扩音机,试制、生产舌簧扬声器
等电子元件和灯泡。
  1958年到1962年,是山东电子工业的创建时期。这一时期,机械、广播、科研、
轻工等部门,先后组建了11个电子企事业单位,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工
学院等院校也开展了半导体技术和电子部件与整机的研究试制。新增产品有电子仪
器、绝缘材料、真空整流二极管、单晶硅材料和晶体二极管、三极管及硅整流元件
等。
  山东电子企事业单位的创建,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1960年5月4日,毛
泽东主席在济南市参观了山东省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成就展览会上展出的半导体技术
研究成果和自制设备,亲切勉励科技人员破除迷信,搞好尖端科学的研究,使科技
人员和职工受到很大鼓舞。
  1962年,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省和市地
有关部门对电子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整。经过调整,山东电子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1964年底到1965年初,经过上海市有关部门和无线电厂的支持、帮助以及第四机械
工业部的扶持、引导,山东机械、轻工等系统的一些企业积极试制、生产了电子元
器件和整机产品。1965年10月,省机械厅设立无线电处,统一管理全省电子工业。
济南、青岛和潍坊市相继组建市无线电工业公司,淄博、烟台等市也建立了一批电
子工业厂点,山东电子工业迅速兴起。
  1965年底,山东电子工业厂点发展到41个,其中,系统内全民所有制企业4个,
其他专业及兼业厂27个,研究所、实验室10个。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除电
子元器件外,已能批量生产晶体管收音机,试制生产微电机和电子测量仪器与专用
设备。主要产品年产量为:半导体器件171万只,硅单晶99公斤,晶体管收音机
1053台,灯泡650万只(属研究所建制的单位如济南半导体元件实验所的产品产量未
列入上述工业企业的统计)。当时,山东已成为全国半导体器件和硅单晶材料的主
要产地之一,半导体分立器件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8%。从1965年起,山东电
子工业产品正式列入四机部的计划。同年,山东唯一的四机部所属电子工业企业济
南无线电绝缘材料厂迁到陕西洛南地区。此后,山东电子工业不再有中央企业作依
托,而主要依靠地方企业自力更生,逐步发展。
  1966年至1975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山东电子工业受到严重的
挫折,但因电子系统广大职工的抵制,在困难条件下坚持生产,从而使山东电子工
业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与产量仍有较大发展。
  从1969年10月到1971年期间,山东电子工业重点抓了“小三线”、“动员线”
的建设和军用电子产品的试制与生产。同时,各地新建了许多电子工业厂点,电子
工业的领导机构也有较大的变化。山东省机械厅无线电处并入济南军区、山东省革
命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与工办电子处合并,组成国防工办电讯工业局,统管全
省电子工业。1970年,全省电子工业厂点猛增到411个,其中系统内58个,归口企
业353个;年工业总产值19816万元(1957年不变价格),比1965年增长28倍。
  由于“小三线”电子工厂全部建在山区,离科学文化发达的城市较远,给工厂
技术协作、科研生产、产品销售等造成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投资效果很差,有
的长期形不成生产能力。这种被动局面,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几年,才逐步
得到克服。许多军用产品属于全国重复布点生产,其后当全国军品调整定点和军工
任务压缩时,致使山东军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任务不足,造成被动。各地电子工业
的发展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统一规划,厂点分散,产品重复,又缺乏必要的
技术设备和人才,致使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造成一定的浪费。
  从1971年底到1973年,山东电子工业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部署和周恩来总
理关于“电子工业要天下为公,两个积极性,统筹安排,军民兼顾”的指示,进行
了整顿,在产品质量、新品开发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全省电子工业厂点由1970年
的400多个,调整为1972年的205个;在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了为国民经
济各部门服务的应用产品。1973年11月,国防工办撤销后,成立了山东省电子工业
局,管理全省电子工业。各地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电子工业管理机构。1975年,山东
电子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704万元(1970年不变价格),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70
年增长近1倍。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山东电子工业针对当时存在的企业管
理制度不健全、生产秩序混乱和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治
理,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都有所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山东电子工业进入了
新的发展时期。
  中共山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电子工业的领导。1984年9月,
成立了由省长梁步庭任组长的山东省电子技术开发应用领导小组,并设立办事机构,
统一领导和组织各行业推广应用电子技术,加速振兴山东电子工业。
  对电子企业进行全面调整和整顿。地处山区、长期亏损的5个“小三线”厂,
撤销一个,其余4个迁到城市与其他厂合并,到1985年底,全省电子企业共关停9个,
并入其他厂13个,转产18个。从而使全省电子行业力量集中,管理加强,科研、生
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多数“小三线”厂发生了很大变化。5个“小三线”厂,从建
立到1978年,总投资3211.7万元,到1982年,共亏损969万元。通过调整,已搬迁
的厂很快扭亏为盈。同时,从1982年起,对系统内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全
面整顿。到1985年底,已基本完成并验收合格,6个企业被山东省政府评为企业整
顿先进单位。
  同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1979年到1981年,针对军品任务连年大幅度减少,
75%的企业生产任务不足等新情况,实行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方针,重点发展收
音机、电视机、收录机等民用消费品及电子计算机等产品,特别是收音机连年大幅
度增产,1981年达到210万台,3年间共生产482万台,是前十几年累计产量的1.46
倍。这期间,全国收音机总产量猛增,1981年达到4057万台,市场很快趋于饱和。
1982年,收音机生产厂被迫大幅度减产,配套元器件随之滞销,出现了产品削价处
理,经济效益下降的被动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山东电子工业从1982年起进一步进
行产品结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投资类产品。着重开发电子计算
机、民用通信设备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的推广应用产品。煤矿通信设备、民用
电台、电力载波机、导航雷达等产品,品种、产量不断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计
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生产厂被列为发展重点,科研、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不但生产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小型电子计算机、微机、光电输入机,而且开发了
多种应用产品,开展了广泛的服务工作。1985年,计算机工业总产值5494万元(
1980年不变价格),比1981年增长5.8倍;1988年,计算机工业总产值达到21706万
元,比1981年增长26倍。1983年至1988年共生产电子技术推广应用产品26.9万台,
是前14年总产量的2.7倍,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千个单位,广泛
应用于能源、交通、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行业,有些还进入国际市场,收到
十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对民用消费类电子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从以生产收
音机为主,转为重点发展彩色和黑白电视机、收录机及其配套件,引进了彩电、收
录机装配和配套件生产线或关键设备。不但增加了品种和产量,而且产品质量大大
提高。1985年,生产黑白电视机35万台,录音机34.4万台,分别比1981年增长1.7
倍和12倍,并生产彩电6.6万台,消费类产品产值达到5.2亿元,比1981年增长1.6
倍。1988年,消费类电子产品总产值9.3亿元,比1981年增长3.7倍。三是对电子元
器件等基础类产品在调整中实行择优扶持,着重发展高可靠产品和为整机配套的产
品及出口产品,压缩没有销路的老产品。通过不断调整,山东电子工业总产值中投
资类、消费类和基础类的比例,从1980年的9.8:23:67.2,发展到1988年的22.2:
43.2:34.6,产品结构趋向合理。
  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全省电子工业加强了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工作。
1980年到1988年底,共有100多个企业,开展了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总项数达295
个,总投资4.5亿元,用汇7400万美元,增加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设备8203台(
套),新增固定资产3.8亿元。通过技术引进和改造,重点企业的生产设备一般具有
国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改变了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状况,促进了专业化
生产,提高了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改变了产品重复、量小质差的落后
状况,共新增产值18.4亿元,利税2.45亿元。
  山东电子行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保证了全省电子工业持
续、稳定的发展。1978年至1988年,已鉴定定型的新产品756项,先后有82项获国
家和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国家优秀新产品奖,165项获省科技成果奖和优秀新产品奖,
有些产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1988年,新产品产值达到61794万元,占当年电子
工业总产值的28.7%;新产品利税7877万元,占利税总额的34%。1985年通过国家级
鉴定的华光牌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获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全省电子行业加强了质量管理,各级主管部门和企
业普遍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了质量检查、评比、创优活
动和元器件质量认证工作,使电子产品质量稳步上升。1979年到1988年,山东电子
工业先后获省优质产品奖180项,部优质产品奖52项,国家质量奖银奖7项。1988年,
优质产品产值率达42.2%,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普遍比1978年提高一个数量级。山东
电子工业为中国洲际导弹、通信卫星、核潜艇等国防重点工程,提供了电子计算机、
雷达、光电输入机、穿孔机等配套设备和一大批高可靠元器件,多次受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
  为加强人材的培养,1978年9月建立了山东省电子工业学校,1985年5月建立了
潍坊电子工业学校(后改为山东省信息工程学校),两校都是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到
1988年,在校学生达到1564人。各单位还通过夜大、电大、函大、代培、自学和对
青年职工进行文化与技术补课等多种方式,开展职工教育,并从省内外科研单位、
大专院校及部属厂所,招聘引进科技人员。1988年,全省电子企事业工程技术人员
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4.7%,上升到10.2%。
  山东电子工业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大力发展出
口创汇,使电子工业逐步向外向型经济转化。到1988年,潍坊、济宁、济南、烟台、
淄博等市,共兴办中外合资企业19个,利用外资789万美元。据其中10个已开业的
中外合资企业统计,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6亿元,出口创汇291万美元。全省
电子工业主要出口产品有电解电容器、涤纶电容器、密封双联可变电容器、碳膜电
阻、拉杆天线、蜂鸣器、扬声器、二极管、彩色与黑白电视机等。1979年至1988年,
共出口创汇4471万美元。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山
东电子工业按照电子工业部及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
企业管理也逐步得以加强。按照国务院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规定,省和市、地电
子工业主管部门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普遍对计划、财务、价格、物资、人事劳动、
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行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1985年,全省
有15个电子企业进行了厂长负责制试点,到1988年全部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并不断
完善承包责任制,市、地电子工业主管部门与政府签订了承包合同,企业与主管部
门普遍实行合同制,企业内部逐级开展承包。到1988年底,有94.4%的企业实行了
承包制,有24%的企业实行了优化劳动组合,进一步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许多电子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促进生产与市场结合,使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经营、
生产、开发型转化。在企业管理升级活动中,到1988年,有15个企业被批准为省级
先进企业,5个企业成为国家二级企业。同时,积极开展企业联合、兼并,发展企
业集团,为形成规模经济,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0年间,山东电子工业经过调整、整顿和改革、开
放,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1988
年,共有工业企业165个,职工6192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879人;固定资产原值
65499万元,净值46355万元;工业总产值215616万元,比1978年增长5.4倍(均按
1980年不变价格),年均增长20.4%,全员劳动生产率35450元/人,比1978年增长3
.6倍;实现利税23168万元,比1978年增长3.5倍;出口创汇2391万美元。主要产品
有雷达、通用无线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传真机、电视机、录音机、微型计算机、
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推广应用产品、电子元件、黑白显像管、半导体分立器件、集
成电路、电子测量仪器等。山东电子行业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在应用电子技术改
造传统产业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
  山东电子工业自建国以来,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山东电子
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工业企业绝大部分是分散的小型企业,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
大生产的工业体系尚未形成,严重制约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这些问题
都有待于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加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