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质量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0&rec=569&run=13

〖技术〗〖检查〗〖机构〗〖机械工业〗〖管理〗〖质量〗〖1949-1969〗
1949年前,产品质量由生产厂自行把关。1949年后,随着机械工业管理机构的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机械工业管理机构不健全,产品质量以企业自管为主,上
级主管部门进行监督。国营企业自1950年在生产管理科室设专人负责质量管理,车
间设专职检查员,1951年开始设置由厂长直接领导的技术检验部门,对生产车间有
了制约作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学习苏联质量管理经验。1953年,省机械工业厅开始贯
彻执行第一机械工业部颁发的《技术检查工作条例》,先在其直属企业施行,后逐
步扩大到地方国营企业。企业设立技术检查科(课),科(课)长由上级主管机关任免,
受厂长领导,质量检查员归检查科领导,规模较大企业的技术检查科设计量室、化
验室,担负原材料进厂检查、协作配套件检查、毛坯检查、工序检查、零件完工检
查、装配过程和成品检查,建立了废品分析和设备、工装检查制度。并在系统内推
广了进行“三检”(自检、互检、专检)、把住“三关”(关键零件、关键工序、关
键设备)的经验。
“大跃进”期间,忽视产品质量,部分企业撤销了技术检查科,质量检查人员
被下放车间,有的企业还废除了一些规章制度,任意修改图纸和工艺规程,原材料
以劣代优,甚至随意简化产品结构,名曰“割盲肠”,导致大批产品无法使用。
1959~1960年,按照第一机械工业部“整顿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指示,在
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建立了产品质量报告制度,企业的技术检查科相继恢复,进行了
“三查”(查产品质量、查设备精度、查工艺装备),“三整”(整顿产品设计、整
顿技术标准、整顿工艺规程)。但由于“持续大跃进”,生产搞“突击”,加上设
备失修、工人技术素质差等因素,产品质量仍然上不去,多数产品不合格出厂,退
货、返修现象严重。
1961年国民经济开始调整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和《
工业七十条》,开展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整顿。省机械工业厅组织工作
组,分赴各地调查研究,对部分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产品水平、经济效益都很差
的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继而于1962年组织了有机械工业主管部门、科
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产品质量检查工作组,与供销部门配合,对“大跃进”
中的产品(包括配件、协作件)进行了普查,国家拨款收购了合格品,报废了不合格
品,报废部分也由国家拨款补给企业,缓解了企业的困难。同时,恢复和健全了企
业的质量管理机构,通过“学大庆”、“学鞍钢”,建立了“严”字当头的质量管
理制度,在全系统职工中开展了质量意识教育。1963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重新颁发了
《技术检查工作条例》,明确了实行专职检查与群众检查相结合,以专职检查为主
的原则。在检查人员中实行“三定”(定岗位、定任务、定检查标准),开展“当好
三员”(质量检查员、技术指导员、质量宣传员)、“把好三关”(关键人、关键工
序、关键零件)、“做好三检”(首件检查、中间检查、完工检查)“做到三严”(严
格执行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工艺纪律、严格执行技术标准)的活动。省机械工业厅
的科技处、生产管理处都把产品质量管理作为重要工作,规定了产品质量统计季报
制度,不定期地召开有生产厂、科研单位、用户参加的质量工作会议,征求意见,
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1966年初,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指示,把产品质量统
计季报改为产品质量总结报告制度,每季报告一次,内容包括:产品质量与上期对
比,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成绩、经验、事故、教训、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
因及解决措施等,农机产品实行了“五包”(包修、包换、包退、包教、包配套),
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质量保证体系。
1967年3月至1969年,省及市、地的机械工业管理机构相继撤销,质量管理作
为“管、卡、压”的典型受到批判,多数企业的技术检查科撤销,检查人员再次下
放车间或调离岗位,质量管理制度被废弃,放松甚至取消了质量检查,产品质量普
遍下降。
〖机械工业〗〖机构〗〖体系〗〖管理〗〖质量〗〖1970-1985〗〖监督〗
1970年,省及各市、地的机械工业管理机构相继恢复,并把恢复质量管理作为
重要任务,省机械工业局及各市、地局都设专人管理质量,生产厂也恢复了技术检
查科的职能。从1971年开始组织行业检查评比,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通过推广典
型经验带动全省机械工业的质量管理。1972年7月,省机械工业局召开全省机械产
品质量座谈会,研究制定了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考核办法,制定了“两年
打好质量翻身仗”的规划和措施,把同行业检查评比列入工作计划,定期进行,推
动了全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工作。后来虽受“批林批孔”等政治运动的干扰,全省
机械产品质量仍有很大提高,合格率由原来的30%左右提高到70%以上,出现了一批
先进典型。莱阳动力机械厂先后在全国农机产品质量座谈会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整顿
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向全国介绍了《自力更生搞技术改造,做
好优质高产》的经验。掖县材料试验机厂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于1977年9月召开的提
高产品质量、整顿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全国机械工业系统质量管理先进
单位,被第一机械工业部授予“一丝不苟、质量第一、严细成风、代代相传”的锦
旗。上述两厂分别被第一机械工业部授予“全国小动力行业标兵”、“全国试验机
行业标兵”称号。
1977~1978年,省机械工业系统从开展质量大检查入手,制定了提高产品质量
规划,逐步健全了质量管理制度,开展起“质量月”活动和“班组产品质量信得过”
活动,并按照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整顿企业管理十二项工作
验收标准》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和验收。1977年10月,省机械工业局在掖县召开
山东省机械工业系统第一次质量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掖县材料试验机厂持久、严
格管理质量的经验。1978年9月又在莱阳召开了第二次质量工作会议,交流经验,
表彰先进,推广了莱阳动力机械厂提高产品质量、整顿企业管理和开展“质量月”
活动的经验,会上对农机产品作出了退赔的决定,并当场办理了部分不合格产品的
退赔手续。经两年的整顿,唤起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产品质量逐步好转。据
1978年9月统计,系统内涌现出363个“质量信得过班组”,省重点考核的90种产品
合格率达到92%,在第一机械工业部首批公布的57种“质量信得过产品”中,山东
省有9种。
1978年下半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推广数理统计、开展产品质量评优升
级活动。省及市、地的机械工业主管部门设立专管机构,省机械工业厅在科技处设
质量管理科,市、地局有的设科,有的设组,主要职责是培训质量管理人员,在系
统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考核,组织产品的评优升级,审理并
发放产品生产许可证,督促帮助企业加强计量、测试、理化试验工作,定期召开质
量工作会议,制定颁布规章制度,保证质量管理工作持续进行、不断提高。1982年
10月,山东省标准计量局与山东省机械工业厅联合批准成立山东省农业机械、内燃
机、机床及通用机械3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分设于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
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分工负责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1985年6月,省机械工业厅又批准成立了橡胶密封件、力车、小型空气压缩机、内
燃机三滤、车用离合器5个质量监督检验分站,从办试点开始,逐步在系统内企业
建立健全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和检查科,具体管理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而,在全
省形成了以省、市(地)、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部门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创优、
产品评定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以质量检验总站和分站为依托,以质量监督抽查、
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监督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工厂全员
参加,对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及企业的全面工作都进行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由检
查科单独管理扩展、渗透到各管理部门的各项工作之中,由以检验把关为主的产品
质量检查发展到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控制,对产品的要求不仅要符合标准,而且要满
足用户,并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达到标准性、适用性、竞争性统一。其标准也不断
提高,不少产品贯彻了国际标准,进入国际市场。1985年对主要产品抽查,品种合
格率达到100%,优质品率达到22.3%。1979~1985年,全省机械工业系统有344种产
品获优质品称号,其中国优25种(获国家金质奖1种,银质奖24种)、部优133种、省
优29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