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0&rec=275&run=13

〖生产〗〖发展〗〖历史〗〖船舶工业〗〖海洋〗〖企业〗〖建国前〗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即在青岛建港作为其经济和军事侵略的基地。1899年
在大港建立海军修船所(亦称水师工艺场),1906年建成长125米、外宽39.6米、内
宽30米、16000吨级的浮船坞,设专用铁路线,拥有各种设备80余台,雇用1600多
名中国劳工,主要为德国侵略军修船,兼造小船。1910年曾为中国北洋水师建造“
舞凤号”炮舰(长38米、宽5米、深3米,排水量220吨,时速15海里)。1901年,德
国商人又在大港建立修船所,建有200吨滑道,承修来往商船。
中国人在山东开办船厂始于1906年,是年以修船为业的烟台协成公司正式成立,
规模很小,开业时仅8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战败撤离青岛前,将其海军修船所的重要设
施尽行破坏。日本入侵青岛后,强占了应归还中国的船厂,并以德商修船所为基础,
将德军修船所的残留设备并入,改为港湾事务处修船厂,增建800吨滑道。1916年
又将德军沉入海底的16000吨浮船坞打捞出水,掠往日本佐世堡军港。1922年根据
华盛顿会议中、日两国签订的《中国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的规定,港湾
事务处修船厂收归国有,改称青岛港务局工务科船厂。同期,日本商人开始在青岛
建立小型船厂。
1931年12月,国民党海军筹资28万银元,在青岛小港区内原山东第四兵工厂旧
址建立海军工厂,1934年10月建成。建造的万吨级石船坞,是当时全国八大干船坞
之一,也是国内唯一自行设计建造的船坞。1935年又增设一座500吨船台,成为北
方联合舰队的修船基地。这时期,青岛、烟台建立了几个修理船机、船具的私营铁
工厂。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的侵略,初兴的山东船舶工业遭到摧残。1937年“七
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内撤,将青岛海军工厂的主要设备拆迁至四川万县。1938
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强占了各船厂。青岛海军工厂变成日商浦贺船渠株式会社的
属厂,改为青岛工厂,港务局工务科船厂为其分厂,并将日商在青岛开设的竹内造
船所、市河造船铁工所、大洋海事工业所等并入,雇用中国劳工,从事修船并建造
工作船、挖泥船及小吨位的木制货轮等。烟台的小型修船厂则因战争的摧残而另谋
出路或倒闭。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青岛工厂被国民党政府接管。原青岛海军工厂改为海
军造船所,并接受美国援助的4000吨浮船坞、1座1吨炼钢炉及50余台机床。原港务
局工务科船厂恢复原名。1946年又将从日本人手中接管的中岛铁工所扩建为黄海水
产股份有限公司修造厂。修船、造船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1948年,青岛海军造
船所建造的“天运号”340吨220千瓦木质货船和“造二号”80吨265千瓦钢质蒸汽
拖轮下水。1949年春,国民党驻青岛的军队和政府机关逃离前,再次破坏了青岛的
船舶工业,将青岛海军造船所的浮船坞拖至海南岛海域沉没,坞门沉于胶州湾,
500多名工人被强运台湾,300余名工人被就地遗散,仅剩100余人留守,工厂基本
成为空壳。黄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修造厂,也仅留18名职工和1道简陋的150吨修船
滑道。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胶东解放区,为了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创造条件建
立船厂。1945年在荣成县石岛建立了振兴铁工厂(黄海船厂),1946年又在烟台建立
隆华造船厂,皆以修船和制造木船为业。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烟台,烟台的修船
业全部停止。至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除了黄海船厂外,其余各厂残缺不全,处
于瘫痪状态。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解放。山东工矿部接管了国民党海军青岛造船所,改为青
岛修造船厂(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301厂)。青岛市政府接管了港务局工务科
船厂(现北海船厂)。青岛市渔业公司接管了黄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修造厂,改为青
岛渔轮修造厂。接管后,迅速召集被遣散的职工恢复生产。同年10月,青岛市台西
区又将分散于市区的修船技工组织起来,成立了青岛市胜利修船厂。同时,黄海船
厂、烟台隆华造船厂也恢复了生产。1949年底全省已有6个船厂。
〖1950-1960〗
1950~1957年,修复了青岛原有船厂残存的厂房、设备,并由国家投资小规模
扩建,使青岛修造船厂、青岛渔轮修造厂、青岛港务局工务科船厂分别成为海军、
水产、交通系统的重点企业。同时,通过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发展了新船厂。1950年4月在青岛胜利修船厂的基础上,成立青岛市修船生产
合作社;1951年11月在崂山县沙子口新建东风造船厂;1955年青岛市组织益华、复
记、义记、鸿发、长发、利兴6家私营小铁工厂组成联成机器厂,翌年,越发铁工
厂又并入,组成公私合营联成修船厂。各厂的生产能力和产品水平逐步提高。青岛
渔轮修造厂1950年自行设计建造成功10千瓦双机机帆船,1951年建造出85千瓦渔轮,
1956年建造成147千瓦对拖渔轮。青岛市修船生产合作社于1952年、1953年先后建
成200吨、300吨船台,1954年首次建造30千瓦木质机帆船,1956年建造成100吨木
质机帆船。青岛港务局工务科船厂于1952年、1954年先后建造出205吨、248吨钢质
趸船。石岛黄海船厂于1952年试制成功8.8千瓦船用柴油机并开始制造木质机帆船,
1954年、1955年相继建造成功30千瓦、44千瓦机帆渔轮。
1958~1960年,沿海地区纷纷建立船厂,船舶工业兴盛一时。1958年除了青岛
的海军修船厂外,沿海已有11个船厂,年底职工总数4712人,工业总产值1724.6万
元。新增的造船厂有海阳所造船厂、寿光县羊口合作造船厂。新增的修船厂有即墨
修船厂、烟台水产公司修船厂、烟台市船具合作工厂、掖县机船修配厂。1960年又
在龙口改建起蓬莱县帆船修配厂(当时龙口属蓬莱县)。青岛市修船生产合作社于
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改名青岛船舶修造厂,1960年又与联成修船厂合并,成立国
营青岛造船厂,职工总数达1300余人,成为省机械工业的重点企业。这期间,大力
发展了机帆船,钢质船舶产品已发展到800吨级。交通部青岛船舶修理厂(青岛港务
局工务科船厂易名)于1959年建造成功300吨钢质驳船,1960年又建造成800吨驳船。
青岛造船厂1960年4月建造成一艘420吨水泥船。青岛渔轮修造厂于1959年建造成
184千瓦渔轮,并自制184千瓦四冲程柴油机。黄海船厂于1959年、1960年先后建造
成功88千瓦、184千瓦木质渔轮,1960年划归水产系统。

〖1961-1979〗〖产品〗〖优质〗
1961~1965年,船舶工业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进行了“关、停、并、转”,精简
了职工,加强了修船的力量,注重了渔船的制造。1962年,在威海机床厂的基础上
扩建起青岛海运局威海船舶修理厂,1965年建造成全国第一座升降能力为600吨的
转盘船台。青岛造船厂1963年归口第六机械工业部管理,至1965年,先后建起铆工
棚、放样楼、大锯房、机修车间,增加建筑面积5259平方米。这期间主要的船舶工
厂有8个,隶属于机械工业系统的有青岛造船厂、崂山东风造船厂,隶属于交通运
输系统的有青岛船舶修理厂、威海船舶修理厂,隶属于水产系统的有青岛渔轮修造
厂、烟台渔轮修造厂、黄海船厂、羊口造船厂。建造的船舶吨位大部分在300吨以
下。
1966~1979年,扩建老厂、建立新厂,开始组织专业化配套,提高了修、造船
的能力和产品水平。新增的企业有:1966年青岛市建起集体所有制的薛家岛船厂,
建有100吨级船台3座,1000吨级船台1座,以维修钢质、木质各类船舶为主,亦造
小型机动船;1970年在胶县东营村建立全民所有制的胶县造船厂,建成100吨船台2
座,建造100千瓦和136千瓦两种木质渔轮,维修各种渔船;1975年建立集体所有制
的沧口船厂,建有350吨级、500吨级船台各1座,建造300吨甲板驳船等;1975年在
胶南县灵山卫建立全民所有制的胶南县拆船厂,1976年改为灵山船厂,建有500吨
级船台1座、30吨门吊1座,生产294千瓦沿海拖轮、40立方米绞吸式挖泥船和1000
吨甲板驳船等;1976年山东省交通局机修队与船管处黄岛修船处合并,成立海运局
黄岛船舶修理厂,建成185米和145米滑道,可同时修理400吨和200吨以下船舶各2
艘;1977年以烟台市芝罘区幸福公社幸福大队修船厂为基础,以“会战”的方式建
起全民所有制的烟台造船厂,主要建造浅海座底式石油钻井船、拖轮并修理小型运
输船、拖轮、渔轮等。重点扩建的企业有青岛造船厂和北海船厂等。青岛造船厂于
1966年由第六机械工业部安排该厂试制军用辅助船,调给20余台关键设备,当年建
成500吨级船台2座。1968年国务院批准该厂第一期扩建计划(1969~1974年),扩建
纲领为年产294千瓦拖轮42~45艘,第六机械工业部通过基建投资、技措投资、无
偿调拨等方式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至1976年,职工增加1000余人,厂区占地面积
增至1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增加3万平方米,在东厂区建成3000吨级船台1座和
180米舾装码头,在西厂区建成轮机车间、机修车间、铸造车间等,在错埠岭建成
5000平方米的仓库,自制了40吨高架吊,为建造中、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础。1976年,
由于承造5000吨散装货轮任务,山东省拨款70万元,将3000吨船台加长了30米,形
成5000吨船台的能力,新建装焊平台两座,计3600平方米,建成6300平方米的安装
车间等。北海船厂(原交通部青岛船舶修理厂)于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青岛市燕儿
岛建新厂,规模为年修70万吨船,年产值1960万元,职工4226人,建设项目有
15000吨级及20000吨级船坞各1座、500米防波堤、380米顺岸码头、208米突堤码头、
船体车间及相应的配备。1979年全面建成投产,总投资1.1亿元,固定资产达8500
万元。威海船舶修造厂、青岛与烟台渔轮修造厂、黄海修船厂也都有较大发展。为
了发展机动渔船,水产系统在淄博市建起渔轮柴油机厂。为适应船舶工业发展的需
要,经省政府批准,于1976年成立山东省造船公司,隶属于省机械工业厅,统管全
省造船规划、物资供应,协调生产计划,组织配套协作。从1977年起,又先后将青
岛阀门厂、青岛船舶配件二厂、青岛锚链厂、青岛气割机械厂、博山电器厂等生产
船舶配套产品的企业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系统管理,加强协作力量。各厂造船、修
船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青岛造船厂先后建成拖轮、挖泥船、登陆艇、抛石船、保
温运鲜船、油水船、自航钻井船、猎潜艇、沿海散装货轮等20多种新产品。其中
1970年自行设计建造成功的270型100吨登陆艇、1973年首制的037型猎潜护卫艇获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建造成功全国第一艘5000吨沿海散装货轮,其2200
千瓦柴油机是潍坊动力机厂制造的。北海船厂于1970年建造成功1500吨甲板驳,
1977年首制5000吨级(大庆409号)江海油轮。威海船舶修理厂1977年建成国内自行
设计的第一艘1000吨沿海散装货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烟台造船厂于1978
年建造成功1000吨浅海座底式石油钻井船,填补了国内空白。青岛渔轮修造厂于
1971年自行设计建造的200千瓦导流管渔轮,主要性能和捕鱼量比其他渔船提高10
%以上,被国家标准委员会列为近海定型渔轮,并为国家水产局出口产品之一。该
厂还于1972年与烟台渔轮修造厂等建造成功灯光围网渔轮。

〖1980-1985〗
1980~1985年,船舶工业的发展走向新阶段。由于对外开放,沿海的修船业日
益繁忙,原来以造船为主的企业,转为又修又造,在建造中小型船舶的同时,承担
国家缺口产品的建造任务,开发跨行业产品,搞活了企业。烟台造船厂1981年4月
兼并了烟台航运公司船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先后建成1000吨、2000吨级甲板驳。
1983年11月,为全面开发浅海石油生产,烟台市政府与胜利油田签定了联合经营烟
台造船厂的协议,由胜利油田投资750万元对该厂进行技术改造,建成拥有1000吨
级坞道2条、1000吨级船台8座、主要设备117台、技术力量较强的造船厂,1984年
以来,烟台造船厂为胜利油田承造了“胜利”3号潜底式钻井台、为牟平黄金局承
造200立升采金船,并首次开发了880千瓦全回转港作拖轮等。烟台渔轮修造厂1980
年建成的440千瓦可变螺矩艉滑道渔轮,属国内首创。青岛造船厂在建造小型船舶、
开发出口产品的同时,研究开发了豆腐生产线、包装机械等跨行业的产品。青岛气
割机械厂研究开发的食品烤箱形成系列产品,成为省内食品机械的主要生产厂之一。
1985年,全省沿海船舶工业主要企业有34个,其中隶属于海军的1个、交通运
输系统5个、水产系统19个、机械工业系统9个。修船由各系统安排,民用船舶的建
造,归口机械工业系统管理。能承接青岛、烟台等沿海港区各国远洋船舶的航次修
理,北海船厂的坞修能力达3.75万吨,能建造7000吨级以下各类船舶。全省全年建
造各类船舶(不含内河船舶)121艘/20329吨。
1985年,机械工业系统有9个沿海船舶企业(见表4-4),其中船厂4个,配套厂5
个。职工总数527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10人;企业总占地面积108.3万平方米,
房屋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拥有金属切削机床412
台、锻压设备127台;固定资产原值4610万元、净值2849万元;年造各种船舶70艘
/8677吨;工业总产值4498.6万元,利润总额408.6万元,实交利税242.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