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农机修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0&rec=235&run=13

〖企业〗〖农业机械〗〖农具〗〖修理〗〖发展〗〖历史〗
建国前,山东省未生产过大型农具,也没有专事修理的农机修配厂。建国初的
经济恢复时期,双轮双铧犁、解放式水车、喷雾器等半机械化农具大批进入农村,
县级铁工厂开展起农具修理业务。
1953~1955年,全省相继建起13个拖拉机站,机械化农机具的拥有量迅速增加,
当时已有的铁工厂、农具厂都不具备修理拖拉机、内燃机及大型农具的能力。1955
年经农业部批准,筹建起山东拖拉机修配厂,承担全省拖拉机的大修业务,建成后,
具备年大修拖拉机200个标准台的能力。1956年4月,省人委提出“应迅速将农具修
配站(组)建立起来,既要制造新产品,又要组织零配件生产”,做到“缺零件有地
方配,坏了有地方修”。全省各地纷纷响应,同年7月已建起县修配厂(社)103个,
修配站235个,流动修理组1543个。
1958~1960年,按照中央《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中提出的“在若干县、
乡建立农业机械修配站”的指示,全省每个地区都建起了拖拉机大修厂,县和人民
公社多数都建起了农机修配制造厂。
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中,省人委做出了“加强农业机械的修配力量,充实
原有11个大修厂,继续建设25个县修配厂、300个维修保养车间”的决定。1961年,
中央分配和省内自筹设备共532台,重点装备了11个中心修配厂和27 个县修配厂。
1962年中央又分配设备65台,投资39万元,华东行政区和省投资156.5万元, 装备
了修配企业,全省年大修能力达到200个标准台的拖拉机修配厂已有14个。1960 ~
1965年,中央和华东行政区给山东农机修配网的基建投资计1604.12万元。1965 年
底,全省农机修配厂达87个(其中专区级大修厂15处,县级修配厂72处),拥有各种
设备3297台(件),职工总数6046人,年修拖拉机、内燃机的总能力为4400个修理台,
大修能力达到2000个标准台。同时,省、地、县建起农机修理管理体系,制定和贯
彻了修理质量标准,总结和推广了修、改、选、焊、补、粘、压、镶、镀、喷10种
旧件修复方法,降低了修理成本,提高了修理质量。1969年底,全省县以上建立的
修配厂发展到101个,职工总数达到16995人,拥有金属切削机床1905台、锻压设备
241台。但由于修理农具既无名气又亏本,普遍重制造、轻修理,农民修理机器难。
1969年,省革命委员会为了贯彻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建设县农机修造厂工作会议
上传达的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每县都要有农机修理制造厂”和“又修又造,以修为
主”的指示,下达了《关于建设县农机修造厂的通知》,提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
间,农机修理任务要由县、社、队全部担负起来,实现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
小修不出队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有关部门在1969~1979年每年平均分
给山东100台左右的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装备县农机修造厂, 省革命委员会
在1970~1978年每年投资200万元,用于县农机修造厂的设备购置和修配车间改建。
1972年,县农机修造厂全部建齐。1976年,全省119个县(区)农机修造厂已有职工3
万人,主要加工设备9700余台,全部具备了大修农用柴油机的能力,半数以上具备
了大修拖拉机的能力,60%的厂建起三线、一部、一队(农机修理线、旧件复新线、
配件生产线、修理服务门市部、下乡巡回修理服务队),90%的公社建起了农机(具)
修造厂,30%的县形成了县、社、队三级修配网。省机械工业厅自1970年起,每年
召开一次修理工作会或经验交流会,巩固以修为主的服务方向,推广先进技术和经
验,焊、补、喷、镀、铆、镶、改、校、涨、缩、粘等修理技术得到普及。黄县农
机修造厂创造了焊接断裂钢质曲轴工艺,并推广到全国,该厂拖拉机的大修实现了
修理专业化、拆装机械化、清洗自动化,开展起换件和部件租赁服务,有效地提高
了拖拉机、内燃机的完好率。县农机修造厂承担拖拉机、内机燃的的大修任务后,
地、市属中心修配厂大部分发展为制造厂,莱阳、昌潍、临沂、惠民、德州、菏泽、
泰安、聊城8个拖拉机厂和广饶播种机厂、济宁液压元件厂、 济南气动元件厂等都
是由拖拉机修配厂扩建成的。
1978年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拖拉机进入农户,县社拖拉机站多数不再承
担机耕任务,便逐步利用原有的维修能力开展起对外修理业务。配件生产的发展,
满足了社会维修配件的需要,拖拉机、内燃机的修理多采取换件的方式,旧件修复
不再是主要手段,县社(乡)拖拉机站和社(乡)修配厂已能承担起修理工作。县农机
修造厂修理骨干作用逐渐消失,从而由以修为主转向以造为主,1980年后相继改为
制造厂,由于多年树立的“支农”意识,多数厂还承接部分修理业务。至1985年,
机械工业系统已不再把农机修理作为计划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