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0&rec=1&run=13

〖解放区〗〖民族工业〗〖概述〗〖机械工业〗〖国统区〗〖建国前〗
山东有制造劳动工具的悠久历史,铜器铸造可追溯到夏商时期,春秋时期已大
量制造铁质农具。劳动工具的发明亦多,春秋时期公输般(鲁班)发明的石磨、东汉
时毕岚发明的龙骨水车沿传至今。但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长期束缚,至清末,工具
制造才开始冲破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山东的近代机械工业始创于清末。1875年(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桢为“靖
海安边”,在济南泺口以东创建山东机器局。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先后在青岛
建立了水雷枪械修理所、海军修船所、四方铁路工厂。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
德州建立了制造武器、弹药的北洋机器局。1910年,清政府在济南营建起津浦铁路
大槐树机厂。在官办工厂的同时,从1891年起,青岛、烟台、济南先后出现了以修
理机器或制造铁器、农具为主的小型民营铁工厂。1912年,省内已有官办、民办、
外国人办的机械厂20多家。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民族工业逐渐兴起,全省各地相继建立起一些铁工
厂、机器修理厂或制造厂。进入20年代,山东的机械工业发展较快,至1934年,全
省著名的铁工厂(不包括兵工厂)已有155家,分布于青岛、济南、潍县、烟台、威海、
博山等19个市县,从业人数5800余名。各厂均已使用电动机、柴油机、锅驼机等动
力机械。制造厂与修理厂共拥有车床、钻床、刨床、铣床、插床、磨床、冲床、剪
床、蒸汽锤等金属加工机械700余台。产品有皮带机床(车、钻、刨、铣床)、 低速
柴油机、锅驼机、铅印机、火柴机、轧花机、弹花机、织布机、织袜机、水泵、水
车、磨粉机、面条机、自行车、农具、铁锅等。1935年以后,全省机械工业发展更
快,1937年仅青岛市即有机械(铁工)厂163家。
抗日战争期间,城市的机械工业遭到日本侵略军的摧残。国民党政府和军队逃
离山东时,把济南兵工厂、胶济铁路四方机厂、青岛海军工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分
别迁到陕西、湖北、四川等地,青岛、济南的一些民营工厂也随之内迁,从而削弱
了山东的机械工业。日军侵入山东后,强占了济南、青岛的所有官办兵工厂、机械
厂,并以强占、强买、强迫合作等手段吞并或控制规模较大的民营工厂。同时,日
本资本家依仗其军队的淫威,在山东肆意办厂,至1945年,仅在青岛就开办了45家
机械厂。所有被占领区的民族工业均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限制和排挤,青岛百余家民
营铁工厂被迫停业或倒闭,济南的民营铁工厂减少了一半。
为了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胶东、鲁中、滨海、渤海等抗日根据地的
军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立兵工厂和铁工厂,修造武器和劳动工具,至1945年,
抗日根据地的兵工厂发展到20多个,仅胶东即有6个。各厂在设备简陋、 原材料缺
乏的条件下,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并锻炼出一批具有艰苦创业精神和生产实践
经验的骨干人才,为后来机械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干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政府又发动内战,被日伪蹂躏8 年的山东城市机器铁工
业再遭摧残。济南、青岛、潍县等机械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被南京政府接管,日本
侵略者在这些城市的兵工厂全部变成国民党联勤总部兵工署第四十四兵工厂的属厂,
国民党地方部队则在其占据的地方抢掠民营铁工厂的机器设备和物资兴办兵工厂,
仅在潍县即掠夺、强借了30多家民营工厂的设备、物资。南京政府为打内战,不顾
国计民生,施行苛捐杂税,再加上通货膨胀,使多数民营铁工厂被迫停业或倒闭,
大批工人失业。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在逃走前,又把兵工厂、船厂的主要设备、
物资、人员运走,遣散了大批工人,搬不走的设备被就地破坏,城市的机械工业基
本崩溃。与此相反,解放区的机械工业则是一片繁荣景象。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
进攻和经济封锁,各解放区均扩充了兵工厂和铁工厂,兵工厂达到37个,兵工战士
2万多人,军民开展大生产,支援前线。1948年3月,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办事
处设立工矿部,组织解放区的兵工厂、铁工厂进城,接管城市工矿企业,召集被遣
散的工人,克服困难,恢复生产,创立了国营机械工业的基础。至1949年末,全省
已有包括铁工厂和手工业作坊在内的1138个机械工厂开工生产,从业人数12420人,
年工业总产值5362万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6%。

〖机械工业〗〖概述〗〖恢复〗〖1949-19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进行重点建设,
高速发展。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机械工业担负着自身的恢复性建设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恢
复生产提供设备的双重任务。195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成立工业厅,随后,各市地相
继成立了实业公司,组织地方国营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多数兵工厂转产民用机电
产品,同时又将机关、军队、学校经营的一些小型铁工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企业,
壮大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力量。各厂开展协作,分工制造紧缺设备,自我装备,迅
速恢复生产。同时,国家采取发放贷款、供应原料、加工订货、包销产品等方式扶
持私营企业恢复生产,组织个体手工业者成立生产组、生产合作社,组织小型铁工
厂联合经营,试行公私合营,形成了有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和生产合作社 (
或生产组)4种经济类型并存的新格局。3年间, 国家对山东地方机械工业基建总投
资1606万元,经过机械工业职工的艰苦努力,创造了历史最好生产水平。为发展农
业,大量投产了新式步犁、解放式水车、双轮双铧犁、手动喷雾器等新式农具,其
中累计生产水车8.3万部。为恢复和发展工矿生产,修理和制造了大量机器, 并开
发了内燃机、全齿轮传动车床、轴承、电工仪表等新产品,动力机械、电机电器、
机床的年产量成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初步改变了只能修理和制造简单机械的局
面。1952年,全省机械工业企业801个,其中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49个; 职工总
数22460人,比1949年增长了近1倍;工业总产值15743万元,是1949年的2.94 倍,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5%。

〖机械工业〗〖概述〗〖1953-1957〗〖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机械工业被提到“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改造国民经济的
主导部门、是工业的心脏、是重工业的核心、是工业的神经中枢、是改造国民经济
技术的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央将山东的16个国营机械厂分别划归中央各主管部门
直接管理,投资改建、扩建,建成国家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5 年国家累计对山东
地方机械工业的基建投资5670万元,山东省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集中力量
建设已有的地方国营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兼并了一些小铁工厂,建立了地方重
点企业。这期间,对全部私营企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小型企业联营,将几
个或几十个小型铁工厂合并为初具规模的机械厂,并由国家拿出资金扶持发展生产,
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1月,全省的私营铁工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同
时,在城镇把个体劳动者组成生产合作社或合作生产组,把私营铁工业纳入了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至1957年,全省机械工业企业( 包括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
生产组)7732个,年末职工总数60083人,工业总产值47829万元,年平均增长30. 4
%。其中机械工业系统企业199个,职工总数33168人,工业总产值18610万元。 这
期间,山东地方机械工业贯彻面向农村、为农村经济服务、又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
方针,多数企业以生产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为主,累计生产双轮双铧犁33.8万
部,中耕器7.5万部,解放式水车59万部,手摇玉米脱粒机3.3万部,手推胶轮车1
.98万辆;省地方重点企业与国家在山东的机械工业企业相配合, 承担国家重点计
划任务,引进苏联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进技术,开发了中速和高速柴油机、全齿
轮传动普通车床、铣床、牛头刨床、龙门刨床、闭式单点压力机、铸造机械、交流
电机、汽车与坦克电机、工业自动化仪表、矿山机械、机帆船、棉纺机械及工业轴
承、机床附件、磨料等国家紧缺的机电产品。柴油机、普通车床、纺织机械、磨料
等已开始支援发展中国家。

〖机械工业〗〖1958-1965〗〖机构〗〖科技〗〖概述〗
1958年,中央提出粮食、钢铁、机械“三大元帅升帐”,中共山东省委指示要
“发展钢铁、机械工业,带动其他工业”。同年7 月由原重工业厅分立出山东省机
械工业厅,各专区、市也相应调整了管理机构,机械工业成为山东省的独立工业部
门。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济南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山东机械工业学院,各专区、
市及部分企业建立机械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全省掀起了大办机械工业的
高潮。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发展,机械工厂遍布全省城乡,机械工业职工人数增至40.
86万人,是1957年的6.8倍,工业总产值达127060万元,是1957年的2.66倍。 为了
提高技术水平,在企业发动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并先后成立了机械、
农机两个省级研究所,至1960年,先后仿制、研制出轮式拖拉机、机引农具、联合
收割机、汽油机、钻探机、采矿设备、轧钢机、 精密车床、 鼓轮程序控制车床、
2000吨精压机、吉普车、中型和8吨重型载重汽车、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 1470
千瓦内燃机车柴油机和牵引电机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等产品。但由于受“左”的
思想影响,盲目追求高速度,忽视科学管理,造成计划失调、管理混乱、设备失修、
质量降低、经济效益差的后果。
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有计划、有步骤、按比例缩
短重工业战线,拉长农业、手工业和轻工业战线”的方针,压缩机械工业的基建投
资,一些建设项目停建,对“大跃进”中盲目发展、无固定产品或经营不善的企业
实行“关、停、并、转”,全行业大量精减职工。1963年,机械工业系统的企业、
职工、工业总产值分别比1960年减少45%、62%、78.8%,系统内大部分大、中专
院校停办。调整中采取保重点、充实薄弱环节等措施,巩固机床、内燃机、电机等
行业,充实农机和修配行业,推广利用重大科技成果。通过贯彻《国营工业企业工
作条例(草案)》、学习《鞍钢宪法》、学大庆,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对企业进行了
整顿,恢复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全面维修设备,增添检
测仪器设备,执行国家标准,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生产秩序。充实和发展了科研机构,
鼓励科技人员走“三结合”(科研、制造、使用部门三结合,科技人员、工人、 领
导干部三结合)的道路,新产品的开发转向以自行设计为主。经过调整, 内燃机、
农业泵、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交流电机等行业得以继续发展,新发展了小四
轮拖拉机、重型汽车、电站汽轮机、机引农具等产品。有些企业开始设计、制造专
机,建立流水生产线或自动、半自动生产线。1965 年, 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达到
109340万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7.8%,其中机械工业系统总产值46958 万元,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7%。

〖机械工业〗〖1966-1978〗〖三线建设〗〖概述〗〖会战〗
1966~1978年,机械工业重点为农业、钢铁工业、“三线”建设、五小工业 (
小煤窑、小钢铁、小电力、小化肥、小动力)服务。企业的建设坚持自力更生、 立
足本省的原则,采取扩建、改建、分建、新建等方式进行发展,对重大工程多采取
“会战”的方式,集中全省、全地、全市、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分工合作,
突击完成。为达到“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省及各市、地都组织农
机“会战”,先后建成了19个拖拉机制造厂、16个内燃机制造厂,县县都有农机修
理制造厂,多数人民公社建起了农机修配厂或农具厂,拖拉机产品从12马力到 100
马力(8.8~88千瓦)形成系列,内燃机发展到6个系列,田间耕作及农副产品加工机
具基本齐全,农业机械的生产能力、产品种类、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为发展小化肥
工业,组织生产了3000吨、5000吨小化肥成套设备133套,装备了130个小化肥厂;
为发展煤炭、钢铁工业,从1969年起,组织矿山设备“会战”,用3 年的时间生产
钻采设备、轧钢设备2.16万吨;为发展小电力,开发了1.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
按照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先后抽调设备、人员到河南、陕西、甘肃、青
海、四川、贵州、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包建了机床、铸造机械、机床附件、硅碳棒、
磨料、重型汽车等7个新厂;在省内“小三线”建设中, 由沿海城市向鲁西南全迁
或分迁了18个民用机械厂,新建14个国防工业企业。机床工业配合机械工业建设制
造了大量的普通机床、专用机床,扩建、新建的内燃机、拖拉机、汽车等专业厂均
建立了流水作业或自动、半自动生产线。造船工业已建造出5000吨级的油轮、货轮。
全行业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中取得
一大批科技成果,其中有85项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省科学大会或1979年全
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奖,机械产品发展到7000多种。内燃机、柴油发电机组、机床、
汽车等均成批支援发展中国家,第四砂轮厂、济南汽车配件厂分别援助罗马尼亚建
立了刚玉和气门生产车间。1978年, 全省计有机械工业企业 4901 个, 职工总数
401790人,机床拥有量149515台,工业总产值685385万元,分别为1965年的2.22倍、
3.52倍、5.43倍、6.27倍。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多,总体规划差,加之
“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造成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普遍下降。

〖机械工业〗〖概述〗〖改革〗〖方法〗〖1979-198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机械工业被提到国民经济各部门装备部的地位。山
东机械工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新发
展。一是整顿企业管理,调整领导班子,全面整顿劳动组织与纪律,对职工进行全
员培训,并推行现代化管理,完善经济责任制,严格奖惩制度。二是调整生产结构、
扩大服务领域,从主要为重工业、农业、国防建设服务转变为同时为国民经济各部
门、人民生活及扩大出口的需要服务,开发了轻工机械、纺织机械、石油机械、食
品包装机械、照相机、家用电器等,军工企业转产民用品。同时,大力发展乡镇、
村办机械工业,村办企业总产值已达12亿元。三是通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颁发生
产许可证、采用国际标准、开展产品质量升级创优活动,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到
1985年,机械、军工两个管理系统已有378种产品获省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其中2种
获国家金质奖、47种获国家银质奖;同时采取专业科研机构与企业科技力量相结合、
自行设计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等方式,发展新产品1000多种,其中360 余项
获省以上科技进步(科技成果)奖、37项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四是改革管理体
制,推行新计划管理办法,由单一的指令性计划改变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
市场调节三部分。市场调节的产品由企业自产自销,扩大企业的财权、销售权、外
贸自主权、价格自主权。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机械工业部、省机械工业厅、省国
防科工办先后把企业下放到所在市、地管理。以优势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中
心,联合有关厂组成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成立跨省市、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
的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济南第一机床厂联营公司和一些以省内市地为主组织的
公司、总厂。绝大多数企业已建立以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固
定资产投资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为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五是对外开放,
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扩大产品出口。引进技术生产的高速精密车床、全钢压
力机、大型推土机、柴油机、照相机、橡胶密封件等均达到国际80年代初或70年代
末水平。到1985年,机械工业系统已有70多个企业的100 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金属切削机床、重型压力机、轴承及部分通用基础件已出口到工业发达国家,年出
口总值达6405.35万元。
至1985年,全省乡镇以上的机械工业企业5063个,主要有动力机械、农机、机
床与工具、电工电器、仪器仪表、汽车、铁路机车、船舶、重型矿山机械、石油化
工机械、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兵器、通用机械、通用基础件等制造业,工业总产
值1134453万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1.02%。其中机械工业系统拥有623个企业,
职工322541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14784人) ; 固定资产原值 269117 万元、 净值
166860万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83364台;产品有110个大类、443个小类、1043 个
系列、7500多个品种;工业总产值386867万元,占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34.1%,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17%,占全国机械工业系统总产值的5.22%,在全国各省市
中居第4位。
山东的机械工业企业已从中心城市发展到全省每个乡镇,改变了过去集中于胶
济铁路沿线的济南、淄博、青岛三点一线的局面,形成了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制
造到供应、维修的完整体系。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山东机械工业坚持“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上成套、
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不断调整生产结构,改革经营
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部门作用,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更
大的贡献。

附:1985年山东省乡镇以上机械工业企业分布表

〖1985〗〖山东〗〖机械工业〗〖企业〗〖统计表〗

┌─────┬────────────┬───────────┐
│市地 │全省机械工业企业 │其中:机械系统工业企业│
│ ├───┬────┬───┼───┬───┬───┤
│ │企业数│总产值 │比重 │企业数│总产值│比重 │
│ │(个) │(万元) │(%) │(个) │(万元)│(%) │
├─────┼───┼────┼───┼───┼───┼───┤
│全省总计 │5063 │1134453 │100 │623 │386867│100 │
│青岛市 │731 │267446 │23.57 │96 │78947 │20.41 │
│烟台市 │754 │214265 │18.89 │71 │63662 │16.45 │
│济南市 │605 │203146 │17.91 │78 │59677 │15.43 │
│潍坊市 │558 │112776 │9.94 │62 │39412 │10.19 │
│淄博市 │311 │85325 │7.52 │48 │31133 │8.05 │
│济宁市 │338 │56821 │5.01 │47 │30523 │7.89 │
│泰安市 │210 │51309 │4.52 │27 │25612 │6.62 │
│临沂地区 │367 │35359 │3.12 │39 │16440 │4.26 │
│聊城地区 │256 │29802 │2.63 │48 │13523 │3.49 │
│德州地区 │321 │26336 │2.32 │38 │10487 │2.72 │
│菏泽地区 │259 │15022 │1.32 │26 │7524 │1.94 │
│枣庄市 │151 │12703 │1.12 │17 │4549 │1.17 │
│惠民地区 │132 │8007 │0.71 │21 │4222 │1.09 │
│东营市 │56 │2259 │0.20 │5 │1156 │0.29 │
│国防科工办│14 │13877 │1.2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