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南京政府时期(中)(1937年7月-1945年8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rec=30&run=13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行政区划十分复杂,全省有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统治区、
日伪统治区三种不同性质的行政系统及与之相应的行政区划;有些县份在某一时期一
县之内同时并存两种甚或三种行政体系,可谓犬牙交错;特别是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根
据地为了适应剧烈变动的战争形势,有利于对敌斗争,其行政区划层级多、变动快,
政区的置废析并非常频繁,而且往往打破战前旧有的政区格局,设立了许多双边县、
三边县、四边县以及(旧)县中(划小的新)县,至于县以上政区(专区、行政区等)也同
样复杂多变。因此,要全面、具体地记录、反映全部行政区划的沿革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节只能择其要者以及相对稳定者加以记述。

一、行政督察区
日本全面侵华后,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只在鲁北津浦沿线稍事
抗击后,便于1937年12月27日未放一弹,弃守济南。战前拟设的第八行政督察区及以
后各区的设置一度搁置起来。1938年1月11日国民政府将韩复榘逮捕,24日处死。1月
23日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兼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继韩复榘之后出任山东省主席,将全省划
为17个行政督察区。从1938年春到1942年陆续建立了16个行政督察区,1945年初又设
立了第十七行政督察区。期间,战前建立的几个区也有多次变动。关于17个行政督察
区的辖属,各种资料和著作往往互有 牾,兹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照参酌,整理如
下:
第一区辖肥城、长清、东阿、平阴、东平、汶上、宁阳等县,因受日伪压迫,辖
区逐渐南移,至1942年,原一区只有宁阳、汶上二县,滋阳、邹县、滕县、鱼台等县
亦在其范围。
第二区辖济宁、菏泽、嘉祥、巨野、郓城、定陶等县。1941年析该区与第六区部
分县设立第十六区。1944年第二区改序为第七区。
第三区辖临沂、蒙阴、莒县、沂水、日照等县。
第四区辖临清、清平、馆陶、平原、恩县、德县、禹城、齐河、邱县、高唐、夏
津、武城等县。
第五区辖无棣、利津、沾化、乐陵、德平、临邑、陵县等县。
第六区辖茌平、博平、堂邑、冠县、阳谷、寿张、莘县、观城、朝城、濮县、鄄
城、聊城等县。
第七区辖荣成、文登、牟平、福山、海阳等县。1942年1月18日国民政府第588次
会议决议撤销威海卫管理公署。1944年该区并入十三区。
第八区辖昌乐、安邱、益都、诸城、寿光、高密、胶县、掖县、潍县、昌邑、即
墨、平度、莱阳等县。
第九区系由战前的第七区析出,辖栖霞、蓬莱、黄县、招远等县。
第十区辖滨县、阳信、惠民、商河、青城、高苑、桓台、长山、邹平等县。
第十一区辖金乡、单县、城武、曹县等县。
第十二区辖章丘、历城、齐东、济阳、淄川、博山、泰安、莱芜、新泰等县。
第十三区辖莱阳、即墨、平度、昌邑、掖县等县。1939年11月析第八区部分县,
设立第十三专区。1944年第七区并入该区。
第十四区辖蒲台、博兴、广饶、寿光、临淄等县。
第十五区辖郯城、峄县、费县、泗水、曲阜等县。1941年初设第十五区时,辖德
县、陵县、临邑、德平、乐陵等五县。1944年重新划区排序,将十五区设在鲁南。
第十六区辖菏泽、定陶、范县、濮县、观城等县。1941年设立时,辖邹县、滕县、
峄县、郯城等县。1944年始以此区为第十六区。
第十七区辖昌邑、胶县、高密、诸城等县。此区系1945年初设立,所辖县份析自
原第八区。
以上各区设立时间先后不一,专署驻地多不固定。且形因势异,政随军移,由于
国民党军队(包括该系统的游击队)与共产党八路军、与日伪军之间的进退消长,三角
斗争的错综变化,各行政督察区的管辖范围随之扩展或收缩,或者区间调整辖县,或
者另立新区、重编序号。更多的情况是国民党控制区与敌占区、与共产党控制区互相
交叉、重叠,许多乡村被日伪政权、国民党政权和共产党政权同时征收赋税就是这种
情况的反映(至于这些乡村如何缴纳则依各方实际控制程度和基层政权性质而异)。由
于日伪军占据城镇和交通沿线,上述各区和县实际施政范围多只限于军事力量所能控
制的部分乡村,其中后期设立的一些行政督察区甚至徒有其名,基本上没有有效行政
区域。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在山东的控制区呈逐渐萎缩的趋
势, 1943年7月东北军和以牟中珩为主席的山东省政府被迫退出山东、流亡安徽阜阳
以后,山东境内已无国民党正规部队,除昌潍等地的游杂部队还有些军事存在以外,
其他大部已非国民党的行政范围。因此上述17个行政督察区的统辖区域,只是记其大
概,至于每一具体时空的详确变化难以备述。

二、“主席行署区”
抗日战争初期,战前韩复榘系统的行政官员除范筑先、张里元等少数人外,大部
分或逃或隐,行政系统基本陷于瘫痪。沈鸿烈的省政府驻地很不固定,由曹县 (1938
年1月24日至5月底)、而东阿(1938年6月28日前)、而寿张县张秋镇(1938年7月中旬前)、
而惠民、利津(1938年底)、而鲁南(蒙阴县鲁村、沂水县东里店、临朐县吕匣店子等),
这样辗转迁徙,再加上日军在山东的点线分割,使省政府与各地联系不便,难以有效
地行使职能。为图补救,沈鸿烈在任期间,先后设立了三个“主席行署”,使之代表
省政府就近指挥,统驭所辖专县重要党务和军、政事宜。
1938年7月于津浦铁路以西地区设立鲁西行署, 统管鲁西北的临清第四行政督察
区、鲁西的聊城第六行政督察区和鲁西南第二行政督察区及其所属各县。该行署设立
初衷本为掌控与共产党合作抗战的第六区专员范筑先的部队及活动,同年12月范氏力
战殉国,鲁西局面顿形混乱,该行署亦难以驾驭,至1942年夏第二任行署主任孙良诚
投敌后,该行署区即已有名无实。1938年秋大致以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地区设立鲁东行
辕, 1939年2月25日鲁东行辕主任卢斌被第八区专员厉文礼杀害后,沈鸿烈将鲁东行
辕改为鲁东行署,所辖行政督察区有第七、第八、第九及1939年11月自八区析置的第
十三区,共四个区。1938年冬在胶济铁路以北地区设立鲁北行署,辖第五、第十行政
督察区及1941年成立的第十四行政督察区。胶济铁路以南的鲁南地区因沈鸿烈本人及
其省政府坐镇于该区,故未设立鲁南行署。
战争条件下的行政督察专员多兼游击部队司令、支队长或保安师、旅长等该地区
军事主官,既统军又主政,集其实际控制地区的党政军财大权于一身,这就使得行政
督察区实际上成为一级政区。主席行署区的划设在国民党省级以下地方政区被日军分
割,省政府辗转无定的情况下,对于便利省与专县的联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
一种临时措置,至1941年底沈鸿烈因“刺于(学忠)案”暴露而调离山东,继沈鸿烈任
山东省主席的牟中珩旋即于1942年2月将沈所设的鲁东、鲁北两个行署撤销。
1944年12月何思源被任命为流亡阜阳的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氏鉴于17个行政督察
专员公署除个别地区外,均已瘫痪或瓦解,乃于1945年2月设立鲁西、鲁西北、鲁北、
鲁东、鲁中、鲁南六个省内办事处,但也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