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成员名单、编纂说明、目录及其它资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rec=218&run=13

山东省志·建置志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山东人民出版社
二○○三年·济南

编纂说明
一、历代方志中的建置志,具体内容、界域广狭,代有不同。本志着重记述当代
及历代县和县级以上政区的设置、沿革情况,诸如各级政区的置、废、析、并、升、
降,上隶下辖,改置转隶,政区地名的来由及更改,治所的重要迁徙变动,政区的层
级设置、虚实变化;现行政区的标准名称、方位、毗邻关系、面积、人口、辖属关系、
政府机构驻地等等。
二、本志编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力求真实、准确地记述山
东历代行政区划的萌芽、产生、发展及主要变动情况。
三、本志纵跨数千年,横涉山东全省及相邻的冀、豫、皖、苏诸省,所涉县及县
级以上政区及准政区单位数以千计。虽有正史地志方舆图籍等可资参考,但或存歧见
异说,或有所缺略,编纂者经过一定的考证之后,暂取是者是之,疑者存之,阙者阙
之;释疑补阙,俟诸来日。
四、本志分概述及四篇共五部分。概述鸟瞰式地勾勒了全国背景下今山东地区行
政区划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凡各篇已详者概述从略,反之适当从详,以避
免或减少简单重复。第一、二、三篇大致以今山东省行政区域空间为准,以时代为历
史顺序,纵向记述先秦至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时期山东地区行政区划
的体制、格局及其兴革演变的具体情况。第四篇“市、县建置沿革”,除了载明各政
区的性质、级别、方位、邻接关系、面积、人口、辖属、政府驻地等,着重以今之政
区前溯各主要历史时期相应政区的历史渊源及因革变化情况。
五、山东与全国一样,较为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建置始于秦代,而秦的郡县制又是
从先秦逐渐萌芽、产生、确立的。因此,本志上限起于先秦,下限截止于2000年。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级政区的设立、撤销、析置、合并、升级、降格、
更名、转属改隶等等,本志一般以上级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的批准时间为准,实际变
动时间与批准时间相距较远者则取实际变动时间。
七、本志涉及的各级政区的面积、人口、所辖下级行政单位的数目等数据均来自
省民政厅的统计资料。
八、本志纪年,原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采用公历纪年,此前采用历史纪
年,同时在历史纪年之后括注公历纪年,但在中华民国时代除北洋政府时期使用民国
纪年外,其他使用公历纪年。各市、县(市、区)建置沿革中,为省简文字,晚清亦有
使用公历纪年者。
九、由于历代行政建置时空交织复杂,文献资料时有诸说歧出、互相 牾的情况,
其中有需要考辨或说明者,择要注记于页末。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名誉主任 张高丽
顾问 王众音 马连礼
主任 韩寓群
第一副主任 蔡秋芳
副主任 刘忠泉 刘宗元 王庆新 王启信 朱文玉
胡述安 王凤胜 倪永康 尹慧敏 单宗杰
刘秋增
委员 张传亭 张万堂 齐涛 姜代晓 宋文平
阎兆万 邢玉斗 左敏 刘长允 杜昌祚
车吉心 王存荣 姜明文 陶滋年 姚学政
张奎明 何荣德 王兆成 许金题 孙邦信
金明善

《山东省志》总纂组
顾问 李化诚 史学通 黄子良
总纂 刘秋增 孙其海
副总纂 马福震 夏照林
编纂 朱友刚 李坤 李天程 林秀玲 蒋庆立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1年)
主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子明 于克颖 许剑波 辛玮 狄井芗
方正 刘汉彬 刘长明 张家骅 陈芳彬
宋英 谭天 崔介 靳星五 王仲荦
委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光华 马耕农 尹涛 王炳琴 王希坚
王华民 王力生 王力翔 王伯群 王学强
田勤耕 孙笑生 孙书义 刘翔鸥 刘献林
刘元勋 刘兰英 刘本奎 毕健 安作璋
李恒奎 李汉英 李青田 李士钊 陈锡德
谷前 苏克强 张全景 张逊三 张晓枫
张云昌 赵宏弼 赵俊堂 杨再文 杨维屏
周坚夫 周子明 所梦九 单程 金宝珍
金松源 柳青 侯连三 席星加 柴诚
徐刚 秦永文 高金兰 梅枫 鲁萍
鲁在瑄董海山 路遥
顾问 杨希文 郑鹤声 张维华 廉立之 冯毅之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4年)
主任 王众音
副主任 张敬焘 张子明 于克颖 刘守璞 刘汉彬
席星加
委员 周文彬 李富章 韩福元 尤芳湖 张家骅
刘雨温 高维真 肖洪 陈芳彬 齐松涛
季星如 程湘清 石洪印 史学通 黄子良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88年)
名誉主任 王众音
顾问 张敬焘
主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宋法棠
副主任 马连礼 于克颖 张子明 刘守璞 王修智
李化诚 席星加 张守富
委员 周文彬 刘守杰 王科三 韩福元 丁学超
易元秋 赵锦良 郭长才 周文昌 杨传升
王永清 季星如 刘志厚 刘雨温 吕可英
于占德 石洪印 王焕清 史学通 黄子良
孙其海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3年)
名誉主任 姜春云
顾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任 赵志浩
第一副主任 吴爱英
副主任 王科三 王克玉 陈光林 刘忠泉 王启信
张守富
委员 林书香 韩永禄 张龙 曹道泉 柏继民
杨传升 吕可英 于占德 易炳炎 刘学德
石洪印 赵锦良 于永旭 徐力 宋存胜
陈建坤 刘金江 周文昌 刘仁象 史学通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5年)
名誉主任 赵志浩
顾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任 李春亭
第一副主任 吴爱英
副主任 王克玉 林书香 林廷生 王科三 陈光林
刘忠泉 王启信 张守富
委员 杨传升 张龙 曹道泉 柏继民 冉龙泉
吕可英 孙永猛 易炳炎 刘学德 石洪印
赵锦良 毕庶学 于永旭 徐力 宋存胜
陈建坤 刘金江 周文昌 刘仁象 孙邦信
孙其海 李玉泰 金明善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8年)
名誉主任 吴官正
顾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任 李春亭
第一副主任 吴爱英
副主任 王克玉 林书香 林廷生 王科三 陈光林
刘忠泉 王启信 张守富
委员 杨传升 曹道泉 柏继民 冉龙泉 张海涛
车吉心 张龙 张义国 易炳炎 刘学德
石洪印 赵锦良 单兆众 张明全 丛吉滋
孙永猛 毕庶学 于永旭 宋存胜 陈建坤
刘金江 孙邦信 孙其海 李玉泰 金明善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1999年)
名誉主任 吴官正
顾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任 李春亭
第一副主任 陈抗甫
常务副主任 刘秋增
副主任 刘忠泉 王科三 王启信 杨传升 王凤胜
倪永康 张昭立 张守富
委员 周齐 柏继民 张明友 张万堂 姜明文
刘学德 张义国 车吉心 李光泉 宫本欣
董香菊 林保义 于永旭 张明全 单兆众
姜代晓 丛吉滋 章永顺 毕庶学 陈建坤
何荣德 孙邦信 孙其海 刘德荣 金明善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2001年)
名誉主任 吴官正
顾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任 李春亭
第一副主任 蔡秋芳
副主任 杨传升 刘忠泉 王科三 王启信 韩永禄
李凤龙 王凤胜 倪永康 张昭立 单宗杰
刘秋增
委员 张传亭 张万堂 柏继民 姜明文 刘学德
张义国 车吉心 李光泉 宫本欣 刘方会
齐 涛 姜代晓 宋文平 邢玉斗 毕庶学
陶滋年 陈建坤 姚学政 何荣德 孙邦信
孙其海 刘德荣 金明善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2002年)
名誉主任 吴官正
顾问 王众音 张敬焘 马连礼
主任 张高丽
第一副主任 蔡秋芳
副主任 杨传升 孙守璞 刘忠泉 王庆新 王启信
韩永禄 胡述安 王凤胜 倪永康 张昭立
单宗杰 刘秋增
委员 张传亭 张万堂 齐涛 姜代晓 宋文平
刘方会 邢玉斗 左敏 刘学德 张义国
车吉心 毕庶学 姜明文 陶滋年 姚学政
李光泉 何荣德 宫本欣 陈建坤 孙邦信
金明善

《山东省志·建置志》总纂人员
总纂 刘秋增
副总纂 马福震 夏照林
编纂 李坤 李军 张基地(特约)
李天程 林秀玲 蒋庆立

《山东省志·建置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
顾问 王彦善 亓凤海
组长 杨金镜
副组长 宋晓兵 李森
成员 李吉忠 齐炳文 王思琪 杨丽丽
石贤芹 李为生 任洪凤 李万章
王复进 颜世峰 徐栋
主编 赵延庆
副主编 李炳印
撰稿人 赵延庆 李炳印 姚子照

目录
概述(1)

第一篇 历代行政区划
第一章 先秦时期(43)
第一节 夏商(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43)
第二节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45)
第三节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46)
第二章 秦汉时期(48)
第一节 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48)
第二节 西汉·新莽(公元前202年-公元23年)(49)
第三节 东汉(公元25年-220年)(54)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58)
第一节 曹魏(220年-265年)(58)
第二节 西晋(266年-316年)(63)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317年-420年)(67)
第四节 南北朝(420年-589年)(68)
第四章 隋唐五代宋金时期(84)
第一节 隋(581年-618年)(84)
第二节 唐(618年-907年)(87)
第三节 五代(907年-960年)(93)
第四节 北宋(960年-1126年)(94)
第五节 金(1115年-1234年)(99)
第五章 元明清时期(104)
第一节 元(1206年-1368年)(104)
第二节 明(1368年-1644年)(110)
第三节 清(1644年-1911年)(115)

第二篇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28年4月)(125)
第二章 南京政府时期(130)
第一节 南京政府时期(上)(1928年4月-1937年7月)(130)
第二节 南京政府时期(中)(1937年7月-1945年8月)(133)
附: 日伪统治区的行政区划(139)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下)(1945年8月-1949年8月)(143)
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行政区划(148)
第一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行政区划(148)
第二节 山东解放区的行政区划(168)

第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行政区划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合理调整(1950年-1957年)(191)
第二章 政区的大幅度撤并和恢复性调整(1958年-1976年)(211)
第一节 1958年专(区)、县两级政区的裁减、合并(211)
第二节 1959年至1965年的恢复和调整(215)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行政建置(1966年-1976年)(225)
第三章 地(区)县改市、以市带县体制的逐步确立(1977年-2000年)(229)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调整(1977年-1981年)(229)
第二节 地(区)县改市、以市带县体制的逐步确立(上)(1982年-1989年)(232)
第三节 地(区)县改市、以市带县体制的逐步确立(下)(1990年-2000年)(243)

第四篇 市、县建置沿革
第一章 济南市(255)
第一节 济南市建置沿革(255)
第二节 市中区(258)
第三节 天桥区(259)
第四节 历下区(260)
第五节 槐荫区(262)
第六节 历城区(263)
第七节 章丘市(266)
第八节 长清县(267)
第九节 平阴县(268)
第十节 济阳县(270)
第十一节 商河县(271)
第二章 青岛市(273)
第一节 青岛市建置沿革(273)
第二节 市南区(277)
第三节 市北区(278)
第四节 四方区(279)
第五节 李沧区(280)
第六节 黄岛区(281)
第七节 崂山区(282)
第八节 城阳区(285)
第九节 胶州市(286)
第十节 即墨市(288)
第十一节 平度市(290)
第十二节 胶南市(292)
第十三节 莱西市(294)
第三章 淄博市(296)
第一节 淄博市建置沿革(296)
第二节 张店区(300)
第三节 临淄区(301)
第四节 淄川区(303)
第五节 博山区(305)
第六节 周村区(307)
第七节 桓台县(308)
第八节 高青县(310)
第九节 沂源县(312)
第四章 枣庄市(314)
第一节 枣庄市建置沿革(314)
第二节 市中区(318)
第三节 山亭区(320)
第四节 台儿庄区(322)
第五节 峄城区(323)
第六节 薛城区(326)
第七节 滕州市(327)
第五章 东营市(332)
第一节 东营市建置沿革(332)
第二节 东营区(334)
第三节 河口区(334)
第四节 垦利县(335)
第五节 利津县(337)
第六节 广饶县(338)
第六章 烟台市(341)
第一节 烟台市建置沿革(341)
第二节 芝罘区(345)
第三节 福山区(346)
第四节 莱山区(348)
第五节 牟平区(348)
第六节 龙口市(350)
第七节 莱阳市(352)
第八节 莱州市(354)
第九节 蓬莱市(356)
第十节 招远市(357)
第十一节 栖霞市(359)
第十二节 海阳市(360)
第十三节 长岛县(362)
第七章 潍坊市(364)
第一节 潍坊市建置沿革(364)
第二节 潍城区(370)
第三节 坊子区(372)
第四节 寒亭区(374)
第五节 奎文区(375)
第六节 青州市(376)
第七节 诸城市(379)
第八节 寿光市(381)
第九节 安丘市(383)
第十节 高密市(385)
第十一节 昌邑市(387)
第十二节 昌乐县(388)
第十三节 临朐县(390)
第八章 济宁市(392)
第一节 济宁市建置沿革(392)
第二节 市中区(397)
第三节 任城区(400)
第四节 曲阜市(402)
第五节 兖州市(404)
第六节 邹城市(405)
第七节 汶上县(407)
第八节 泗水县(409)
第九节 微山县(410)
第十节 鱼台县(412)
第十一节 金乡县(414)
第十二节 嘉祥县(416)
第十三节 梁山县(417)
第九章 泰安市(419)
第一节 泰安市建置沿革(419)
第二节 泰山区(422)
第三节 岱岳区(424)
第四节 新泰市(427)
第五节 肥城市(429)
第六节 宁阳县(430)
第七节 东平县(432)
第十章 威海市(435)
第一节 威海市建置沿革(435)
第二节 环翠区(437)
第三节 荣成市(439)
第四节 文登市(440)
第五节 乳山市(442)
第十一章 日照市(444)
第一节 日照市建置沿革(444)
第二节 东港区(447)
第三节 五莲县(449)
第四节 莒县(450)
第十二章 莱芜市(453)
第一节 莱芜市建置沿革(453)
第二节 莱城区(455)
第三节 钢城区(455)
第十三章 临沂市(457)
第一节 临沂市建置沿革(457)
第二节 兰山区、罗庄区与河东区(464)
第三节 沂南县(466)
第四节 沂水县(468)
第五节 莒南县(471)
第六节 临沭县(473)
第七节 郯城县(475)
第八节 苍山县(476)
第九节 费县(478)
第十节 平邑县(481)
第十一节 蒙阴县(482)
第十四章 德州市(485)
第一节 德州市建置沿革(485)
第二节 德城区(488)
第三节 乐陵市(489)
第四节 禹城市(491)
第五节 陵县(493)
第六节 宁津县(495)
第七节 庆云县(497)
第八节 临邑县(499)
第九节 齐河县(501)
第十节 平原县(503)
第十一节 夏津县(505)
第十二节 武城县(507)
第十五章 聊城市(509)
第一节 聊城市建置沿革(509)
第二节 东昌府区(515)
第三节 临清市(518)
第四节 高唐县(521)
第五节 茌平县(523)
第六节 东阿县(525)
第七节 阳谷县(527)
第八节 莘县(529)
第九节 冠县(532)
第十六章 滨州市(535)
第一节 滨州市建置沿革(535)
第二节 滨城区(539)
第三节 沾化县(542)
第四节 博兴县(543)
第五节 邹平县(545)
第六节 惠民县(548)
第七节 阳信县(550)
第八节 无棣县(552)
第十七章 菏泽市(555)
第一节 菏泽市建置沿革(555)
第二节 牡丹区(559)
第三节 鄄城县(562)
第四节 郓城县(564)
第五节 巨野县(566)
第六节 成武县(569)
第七节 单县(571)
第八节 定陶县(573)
第九节 曹县(575)
第十节 东明县(577)
编后记(581)

编后记
《山东省志·建置志》编纂工作开始于1993年11月。当时,省民政厅成立了编纂
工作领导小组。后鉴于该志涉及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为更好地完成任务,
经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同意, 于1994年3月开始由山东省民政厅与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合
作编纂。省社会科学院赵延庆承担主编任务,省民政厅李炳印、姚子照承担部分编写
任务。李炳印撰写古代部分初稿,姚子照撰写部分市、县的古代沿革初稿,赵延庆撰
写概述、民国至当代部分稿子,对古代部分初稿加以修改、补充,并对全书作了必要
的注释。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于2003年4月完成了《山东省志·建置志》初稿,2003年6
月完成了评议稿, 7月在济南召开了《山东省志·建置志》评议会。参加会议的有省
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刘秋增及省志处有关业务人员,省民政厅副厅长李森,省民政厅
助理巡视员李为生,山东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陈龙飞,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翟忠义,
省党史委原副主任刘金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申春生,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李
万章,省民政厅地名研究所主任王复进等。大家对评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
许多中肯宝贵的意见。此后又进行了修改,于2003年11月定稿。
对《山东省志·建置志》编纂工作,山东省民政厅一直十分重视,从1993年编纂
工作开始至2003年编纂任务完成,期间王彦善、亓风海、杨金镜三任厅长先后担任编
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森副厅长一直分管该志的编纂工作。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民政部、国家和省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山东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兄弟省市民政部门和山东省各市县民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省
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历史资料的匮缺,遗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界
人士和专家予以指正。

编者

二○○三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