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东昌府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rec=190&run=13

聊城市辖区,聊城市人民政府驻地。东邻茌平县、东阿县,南接阳谷县,西界冠
县、莘县,北与临清市相连。面积1245平方公里。人口95万。辖古楼、新区、湖西、
柳园4个街道办事处, 堂邑、沙镇、斗虎屯、梁水、阎寺、郑家、张炉集、李海务、
侯营、于集、蒋官屯11镇,北杨集、道口铺、朱老庄、许营、大张、八家刘、堠 等
7乡。区人民政府驻古楼东大街。
春秋时为齐国西境聊、摄、清邑地 (清邑,一说在今冠县境。摄邑,一说在今茌
平境。)。战国为齐国聊城邑(今市区西北7.5公里聊古庙)。秦置聊城县,属东郡。西
汉于县西境置清、发干2县,与聊城县同属东郡。东汉因之,章帝时改清县为乐平县。
三国魏聊城县属平原郡,乐平县改属阳平郡。西晋聊城县属平原国,乐平县仍属阳平
郡。北魏泰常七年(422年)于县东40里筑城置平原镇,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废镇,平
原郡及聊城县并移治于此,孝昌年间于县西境分置西聊县,治所在原聊城县治,与聊
城县同属平原郡。北齐乐平县、发干县俱废。
隋初废平原郡及西聊县,开皇三年(586年) 于聊城县西境分置堂邑县,开皇十六
年(596年) 置博州,治聊城县,大业初年,废博州,聊城县属武阳郡。唐武德四年(6
21年) 复置博州,聊城县仍为州治。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聊城县徙治于巢陵城
(今市区东南7.5公里)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 ,因黄河决堤,聊城县移治孝武渡西
(即今城) ,仍为博州治所。金聊城、堂邑2县仍属博州。元初聊城县属东平路,至元
四年(1267年)由东平路析置博州,治聊城县,十三年改博州为东昌路,聊城县为路治
所。明、清聊城县均为东昌府治,其县西境仍为堂邑县。
入民国后,历为济西道(1913年) 、东临道(1914年)、东昌道(1925年)治所。192
8年废道制,直属于省。1937年1月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并为行政督察专
员公署驻地。
1940年4月于聊城东部和南部建立聊城县抗日民主政府, 同年10月,为纪念1938
年11月15日聊城失陷时壮烈捐躯的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改名为筑先县,属鲁西
行政区运(河)东专区。1941年7月属冀鲁豫行政区第四专区,同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
第19专区(实际上仍多称运东专区)。1943年初运东专区与泰西专区合并为冀鲁豫第一
专区,亦称泰运专区,在晋冀鲁豫边区中排序为第16专区,筑先县属之。1944年5月,
冀南、冀鲁豫两行政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筑先县属该边区第一专区 (仍称泰运
专区)。
1940年10月于聊城西部侯营、孙丰、田庄、沙镇一带置聊西县,属鲁西行政区第
三专区(鲁西北专区) ;1941年7月属冀鲁豫第三专区(同年9月改为晋冀鲁豫边区第18
专区)。1943年秋,以聊西县和堂邑县南部改建为聊堂县,属冀南行政区第七专区(鲁
西北专区) 。1945年5月,属于冀鲁豫与冀南2行政区合并改建的冀鲁豫行政区第七专
区(仍称鲁西北专区) 。1943年11月以堂邑县北部八甲刘、梁水镇、斗虎屯(今区境西
北部)一带和冠县东部兰沃、柳邵一带合并组建武训县(因清末以行乞兴办义学著称的
堂邑人武训而命名),属冀南行政区第七专区(鲁西北专区)。1945年5月属冀鲁豫第七
专区。
1946年2月, 撤销聊堂县,原堂邑县地划入武训县。1947年秋,以筑先县沙镇、
孙丰、侯营和阳谷县郭店屯、定水镇、四甲李、杨集等地合置聊阳县,属冀鲁豫第六
专区。1948年6月8日,聊城(筑先)城关区升级为县级行政区,属冀鲁豫第六(运东)专
区。 1949年8月,撤销筑先县,恢复聊城县;撤销聊阳县,杨集、四甲李等地划归聊
城县。这时聊城县、聊城城关区、堂邑县均属新设的平原省聊城专区,聊城县为专员
公署驻地。
1951年3月撤销聊城城关区, 划归聊城县。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县、
堂邑县均随聊城专区还属山东省。 1956年3月撤销堂邑县,该县东部原辖之城关区、
八甲刘、垢土固、斗虎屯、梁水镇、阎寺、道口铺、张炉集、郑家等区划入聊城县。
1958年12月聊城县改置聊城市。 1963年3月16日聊城市复改为聊城县。1983年再度置
聊城市,由聊城地区(1967年由聊城专区改称) 代管。1997年8月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
市被撤销,设立地级聊城市,原县级聊城市改置为东昌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