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宁津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rec=181&run=13

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德州市北部。东与乐陵市毗连,南与陵县接壤,西、北隔漳
卫新河与河北省吴桥、东光、南皮3县为界。面积833平方公里。人口44.4万。辖宁津、
柴胡店、大柳、长官、保店、时集、杜集、相衙、大曹9镇,刘营伍、张大庄2乡。县
人民政府驻宁津镇。
西汉为东光、 临乐2县地,属渤海郡。东汉省临乐县。三国魏为乐陵国新乐等县
地。晋因之。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于故胡苏亭(今保店镇)置胡苏县,属平原郡。唐
武德四年(621年) 改属观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又属沧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胡苏
县为临津县,贞元三年(787年)改属景州。长庆元年(821年)又属沧州,次年还属景州。
太和四年(830年) 改属沧州,景福元年(892年)还属景州。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年)仍
属沧州。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临津县入南皮县。金天会六年(1128年)复于故临津
县地置宁津县,治今宁津镇。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属济南路,至元二年(1265年)
改属河间路。明属河间府。清因之。
1913年2月属直隶省渤海道(1914年6月改称津海道) 。1928年6月直隶省改称河北
省,道制废止,宁津直属于河北省。1937年3月属国民党河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38年8月始建抗日民主政府,时属冀南行政区第六专区。1940年6月析宁津北部
2个区及南皮南部、 东光东部和乐陵西北部各一部分置鬲津县。隶属同宁津县。1941
年6月以大柳至小店的南北向公路为界,析路东地置振华县 (为纪念1940年9月22日在
宁津县薛庄牺牲的地委书记马振华烈士而命名),路西仍为宁津县,2县均属冀鲁边行
政区第一专区(津南专区)。1943年1月鬲津县撤销,原宁津地还属。同年3月,撤销分
置的宁津、 振华两县,恢复宁津县原辖区域,定名为振华县。隶属不变。1944年1月
冀鲁边区与清河行政区合并为渤海行政区,原冀鲁边第一专区改为渤海行政区第一专
区, 振华县属之。1949年5月据中央关于为纪念烈士所改县名一律恢复原名的指示,
振华县复名宁津县。属沧南专区。
1950年5月沧南专区与泺北专区合并, 置德州专区,宁津县属之。1952年11月划
入河北省,属沧县专区。1958年沧州专区撤销,并入天津市,宁津县随属。1961年恢
复沧州专区,宁津还属。1965年3月将宁津县建制连同该县所属四女寺减河(1974年扩
大治理后,改称漳卫新河)右岸之田庄、长官、双碓庄、刘营伍、后魏、大柳、常洼、
张学武、杜集、后王、孟集、柴胡庄、尤集、小店、城关、相镇、保店、张宅、时集、
虎皮张等20个公社和道口公社的楼子李等18个自然村,龙潭公社的周巴斗等10个自然
村, 共770个自然村划归山东省,属德州专区。宁津县的其余行政区域则分别划归河
北省东光、 吴桥2县。与此同时,河北省吴桥县所属四女寺减河右岸之大赵、西堂、
张敖3个公社共75个自然村划归山东省宁津县;河北省东光县所属大张庄公社的1个自
然村也划归山东省宁津县。1967年德州专区改称德州地区,1994年12月德州地区撤销,
改为德州市(地级),宁津县的隶属关系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