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莱芜市建置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rec=160&run=13

山东省辖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鲁山西麓。东邻淄博市博山区、沂源
县,南接新泰市,西与泰安市郊区毗连,北与章丘市交界。面积2239平方公里。人口
121.9万。辖莱城、钢城两个区。市人民政府驻莱城区。
春秋为牟国及齐国嬴邑、平州邑地。泰置嬴县(治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
置牟县(治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今淄博市博山区境)置莱芜县(莱芜县之得名,
诸说不一。《水经注》称“淄水经莱芜谷,旧说齐灵公灭莱,莱民流播此谷,邑落荒
芜,故曰莱芜”。现代学者王献唐不同意此说,斥之为“望文生义”。他从古文字学
及部族史的视角提出“莱芜”来自于“来”、“牟”二字。来字古义为小麦 (相传小
麦之种自天而来,故曰“来”) ,牟字古义为大麦。原始种来的部族自称其麦(小麦)
曰“来” ; 种大麦的是牟族人,故以其族名称大麦为“牟”。古音牟与芜相近,故
“牟”转写为“芜”。今莱芜及其周边地区是来、牟二族聚处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因此而有莱芜之名(详参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山东古国考》)。王氏之说
亦系推论,最初设县时“莱芜”之本义尚无确考。) ,均属泰山郡。东汉仍为泰山郡
嬴县、牟县、莱芜县地,三国魏、晋因之。南朝宋废莱芜县,地入牟县。北魏徙嬴县
于其西南境 (今莱芜城东北24公里之文字村) 。北齐废牟县入博城县;隋开皇十六年
(596年)析博城置牟城县,大业初省入嬴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嬴县,地入博城县,
长安四年(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复置莱芜县,元和十五年(820年)省入乾封县,太和
元年(827年) 复置,属兖州。北宋属京东西路袭庆府。金徙今治,改属泰安州。元、
明因之。清属泰安府。
1913年属岱北道(次年更名为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于
省。1938年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并曾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39年8月建立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
新(泰)七县行政联合办事处管辖,1940年4月属泰山专区。1941年5月为适应抗日斗争
形势,析为3县,泰莱公路以北、博莱公路以西的西北部称莱芜(北) ;东北部设莱东
行署(县级),1942年8月莱东及其与博山县的一部分毗邻地区合并建立博莱县,19 44
年7月恢复原莱东建制,名为莱东县;汶河以南的南部地区与新泰县一部分于1941年5
月合并设立莱南行署(县级),同年9月改称新甫县。以上3县除新甫县于1942年12月划
归泰南区行政联合办事处管辖外,均属泰山专区。1945年10月莱芜(北)、莱东、新甫
3县合并,恢复莱芜县,仍属泰山专区(1948年7月改称鲁中南行政区第一专区)。
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58年12月属济南市。1961年复属泰安专区(1967年改称
泰安地区) 。1983年8月撤销莱芜县,设省辖县级莱芜市,由泰安地区代管,1985年8
月由地级泰安市代管。1990年8月设立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副县级) ,其行政区域为莱
芜市的颜庄镇、 城子坡镇、里辛乡和原新泰市的寨子乡、原沂源县的黄庄镇等共5个
乡镇。1992年11月升原县级莱芜市为地级市,设莱城区、钢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