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辑 昌乐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3&rec=124&run=13

位于潍坊市中部。东邻潍城区、坊子区,南界安丘市,西与临朐县、青州市毗连,
北与寿光市接壤。面积1101平方公里。人口60.5万。辖昌乐、尧沟、朱刘、五图、乔
官、  、红河、马宋、南郝、北岩、青龙、高崖、平原、大宅科、朱汉、河头、阿
陀、崔家庄、北展、白塔20镇,北  、包庄、王俊3乡。县人民政府驻昌乐镇。
西周太公吕望始封之地,称营丘。春秋曾为杞国地。战国为齐国地。秦为齐郡地。
西汉置营陵县于营丘(今昌乐镇东南22.5公里古城),为北海郡治所;又别置柳泉县,
又为剧县地。东汉废柳泉县,徙剧县于柳泉县城西,为北海国治。三国魏北海国徙治
平寿,营陵县、剧县随属。西晋初改属东莞郡,元康十年(300年) 改属高密郡。北魏
营陵县改属平昌郡,剧县仍属北海郡,又徙今昌邑市境之都昌县来属。北齐废营陵县、
剧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营陵县,改名为营丘,大业八年(612年)营丘县、都昌
县俱废入北海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营丘县、都昌县,六年(623年)省都昌县,
八年(625年) 省营丘县入北海县。北宋乾德年间复置,名安仁县,不久改称昌乐县,
属潍州。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省入北海县,后复置,属益都路潍州(元至元年号有二,
一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至元(1264年-1294年) ,一为元惠宗妥 帖睦耳时期的至元
(1335-1340年)。新编《昌乐县志》等定为“(后)至元三年(1337年),省昌乐入北海”,
恐非。今山东地早在蒙古改国号为元以前即被置于蒙古统治之下。查《元史·地理志》
今山东地区行政建置大多完成于宪宗及世祖(中统、前至元)年间,证之以《明史·地
理志》 “昌乐, 元属潍州, 寻省” 的记载,可知昌乐省入北海县当在前至元三年
(1266年)。又,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新编《昌乐县志》、《山东省地名志》
等作明洪武初复置昌乐县,亦非。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谓“《明史》称:‘元
后复置’。”恐系对《明史·地理志》“昌乐,元属潍州,寻省,后复置,仍属潍州”
一句的缩略误判。综合元、明两地理志记述的文意,显然是元至元三年省入北海县之
后复置,而不是“元 (代之) 后复置”,故“仍属潍州”。《明史·地理志》紧接着
“仍属潍州”的一句是“洪武初,改属”,说明元末仍有此县,至洪武初仅是“改属
(青州府)”,否则当记为“洪武初复置”。)。明洪武初属青州府。清相沿不改。
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裁道,直隶于省。1938年春属国民党
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共产党于1945年1月置临东县,辖昌乐及临朐县东部,属鲁
中行政区第四专区(沂山) 。同年8月临东县撤销,成立昌乐县人民政府,属鲁中行政
区第三专区(沂山) 。1948年5月1日,昌乐县全境解放,重建昌乐县人民政府,同年7
月设立昌潍专区,昌乐属之。昌潍专区1967年更名昌潍地区,1981年改为潍坊地区,
1983年潍坊地区撤销,改置地级潍坊市。昌乐之隶属关系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