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分配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9&rec=254&run=13

在1980年以前,与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相适应,当时社队企业的分配制度大部
是实行工分制,即“厂评等级、队记工分,厂队结算,回队分配”的办法。具体做
法是,企业把职工在厂劳动天数及全年应得工资转给职工所在生产队,生产队给本
人记上劳动工日,再按生产队劳动工日的价值分配。另外,企业根据收入情况,每
月发给职工适当的生活补贴。这种办法的特点是:使务工社员不脱离生产队,适应
当时的农村集体分配制度和社队企业发展水平。但是参照农业劳动力的经济收入确
定乡镇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没有和个人贡献、企业效益直接挂起钩来。
随着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等级工资制逐渐取代了工分制。其方法是把
职工的工资分为若干等级,根据职工的技术高低、贡献大小及政治思想表现等确定
相应级别工资。这种分配办法主要是借鉴了当时的国营企业的8级工资制。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经营机制更具活力,相应的分配制
度也趋于多样化。工资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主要形式有计
件工资、计时工资、浮动工资、岗位津贴、奖金及承包分成、利润分成、百分考核、
大包干等。企业有权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状况自行决定分配形式。不同企业往往分
配形式不同,在同一企业内部几种分配形式并存。对管理人员一般采用基本工资加
奖金、百分考核制等;对技术人员一般采用基本工资加奖金、岗位工资、技能工资
等;对生产工人多采用计件工资,不宜计件的企业和工序实行计时工资;对销售人
员多采用联购联销计酬或费用(包括工资、奖金、差旅费、业务费等)大包干等;对
后勤人员多采用计时工资、基本工资加奖金等。
乡镇企业分配制度的特点主要是:(1) 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和本人贡献直
接挂钩,基本做到一岗一薪,岗变薪变。(2)固定工资少,浮动工资多; 福利补贴
少,奖金多;工资能升能降,没有“铁工资”。(3)分配上拉开档次, 如企业承包
者与一般管理人员之间工资收入有别,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普通工人的
工资收入有别,一线与二线、技术岗位与简单岗位、苦脏累险岗位与一般岗位之间
的职工工资收入有别等。(4)职工工资一般按月支付,按季或按年结算。 由于坚持
了按劳分配、按效益分配和按资金投入的多少进行分配,体现了乡镇企业分配的多
样性和灵活性。既打破了平均主义,又适当拉开了档次,职工没有“大锅饭”可吃,
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体职工的收入水平随企业经济效益而变动,
这就使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意识大为增强。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也有少数企业分配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存
在分配平均化倾向,有的存在分配差距扩大化趋势;有的有分光吃净的短期行为;
有的在分配上少数人说了算,随意性很强;还有的企业在分配上大起大落等,这些
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改进。

山东省乡村企业职工工资分配表
表8-5
┌──┬──────┬───────┬──────┐
│年份│职工总数(人)│工资总额(万元)│人均工资(元)│
├──┼──────┼───────┼──────┤
│1985│4579051 │300825 │656.96 │
├──┼──────┼───────┼──────┤
│1986│4975031 │376484 │756.74 │
├──┼──────┼───────┼──────┤
│1987│5333778 │445274 │834.82 │
├──┼──────┼───────┼──────┤
│1988│5671498 │586342 │1033.84 │
├──┼──────┼───────┼──────┤
│1989│5539307 │628855 │1135.26 │
├──┼──────┼───────┼──────┤
│1990│5392831 │643031 │1192.38 │
├──┼──────┼───────┼──────┤
│1991│5655967 │756838 │1338.12 │
├──┼──────┼───────┼──────┤
│1992│6253640 │985672 │1576.15 │
├──┼──────┼───────┼──────┤
│1993│6488217 │1350141 │2080.91 │
├──┼──────┼───────┼──────┤
│1994│7756083 │1936343 │2496.55 │
├──┼──────┼───────┼──────┤
│1995│7340643 │2374873 │3235.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