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瓷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28&rec=84&run=13

  商周时期,山东境内已有原始瓷器生产。青州苏埠屯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釉豆,
济阳西周墓出土的青釉罐、青釉豆,是目前山东地区已知的最早的实物遗存。其胎
质呈灰白色,烧结程度较好,玻璃相较高,器内外施青釉,颜色青中泛灰,已基本
达到瓷器应具备的性能要求。
  战国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工艺又有新的发展和提高。1977年曲阜鲁国故城战
国墓葬出土的黄釉盖罐,胎质坚硬,呈灰色,盖和肩部施黄釉,盖为子口,盖面饰
二道凹弦纹,造型古朴,瓷化程度较高。
  南北朝时期,山东出现青釉瓷。今淄博市淄川区寨里村,枣庄薛城区邹坞镇中
陈郝村,都有烧制青釉瓷器的窑场,距今已有1400多年。其中淄博寨里窑产品多为
碗、盘、缸,另有高足盘、玉壶春式瓶、带子口的青瓷盒及精美的莲花尊。坯体一
般较薄,带灰白色,烧结致密。釉色有青褐、青黄色,深浅不一。早期产品釉层很
薄,釉面斑驳不匀。晚期改进施釉工艺,采用二次上釉,釉层加厚,明亮润泽。装
饰以刻、划为主,也有模印堆贴。碗的造型与南方青瓷略同,一般深腹、直口,有
的在上面饰以莲瓣划纹。制作工艺采用轮制成型,柴烧窑烧成,以垫柱托烧,盘、
碗用支具叠装,烧成方法比较原始。隋唐时期,淄博寨里窑、枣庄薛城一带继续烧
造,泰安、宁阳、曲阜、临沂朱陈等地制瓷业迅速发展,淄博的磁村窑开始崛起,
主要产品有各式碗、盘、杯、壶、钵等。釉色除青釉外,还出现了黑釉、酱色釉、
茶叶末釉。五代以后,白釉瓷器开始出现。北宋后,省内出现了一批采用化妆土生
产工艺烧制白釉瓷的窑场。其中德州窑,成武县吕 堆,枣庄齐村柏山、渴口、市
郊乡雷村,宁阳县西磁、西太平,新泰市汶南,泗水柘沟,淄川磁村、巩家坞、坡
地、郝家和博山大街、北岭、万山、八陡等,在当时都是规模较大的窑场。淄博地
区制瓷工艺较他处更为发达,不仅生产各式碗、盆、罐、盘、碟、杯、钵、酒壶等
饮食器皿,而且大量烧制灯、花瓶、枕、瓷俑、球、动物雕塑等日用品及陈设品。
装饰方法有划花、剔花、白地黑花、黑釉、凸线、釉下点绿彩、釉上加彩、绞胎等。
元代,由于战乱,瓷器品种减少,生产规模缩小,主要生产白瓷与黑瓷。盛行用白
地黑花装饰。器形一般较大,以碗为大宗。至元末,因连年战乱,大部分地区的窑
场废弃,只有枣庄雷村窑及博山一带的窑场继续生产。及至清代中叶,形成较大生
产规模,以山头、北岭、窑广、务店等地窑场著名,尤以山头为最。民国时期,博
山山头建立专业釉厂,白釉瓷生产一度兴盛,1944年碗、杯、盘产量达到1000多万
件。1931年,省立模范窑业厂采用现代制瓷工艺试制成功半透明日用瓷,开山东现
代瓷器生产之先河。1933年,烟台人戴宗鸾利用烟台高疃粘土和长石试制成功粗瓷,
1935年建厂(今烟台瓷厂)生产。国民党发动内战期间,全省瓷器产量骤减,1947年
降至100多万件。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在普通瓷器基础上发展细瓷生产。1972年
研制成功精细瓷器。至1993年,山东日用瓷器产品有粗瓷、普通瓷器、细瓷、精细
瓷器四大类,尤以精细瓷器工艺水平最高,居国内领先地位。